• 3

說說Nikon和Canon的故事

ssschina wrote:
公開論譠公開言論,有問題?

文章出處已在最下方標記,大家可到原文看有沒有將原意修改.

發文原意因在MOBILE01內有位大大提及"M42的興衰史"而在網路搜尋發現此原文,而且內容都是兩大牌子發展過程及歷史所以發貼分享,如有錯誤或不正理事實,在公開論譠大家可公正討論,除非事實是不可公開或刺中要害....莫非又是強權之下無公理

對於"一般人認為Nikon鏡頭是最銳"的分折中肯,這亦是事實一部份,不可置疑(恕刪)

可以討論,不容置疑
有種微妙的感覺...

cobrawu wrote:
您的攝影技巧已經是高...(恕刪)


其實我也沒什麼攝影技巧 .自己拍一拍再跟一些新進的人比,覺的拍的比人家還差
所以現在心態就自己高興就好了

拿老機出門拍有時都要忍受異樣眼光倒是真的 ,尤其拿了TLR或120SLR之類的奇形怪狀的機子就一堆人好奇
變的有時不想被打擾都變成要很低調的拿出來拍
我的blog : http://www.flickr.com/photos/foxhuang/

ssschina wrote:
對於"一般人認為Nikon鏡頭是最銳"的分折中肯,這亦是事實一部份,不可置疑.

...(恕刪)


這裡好像也沒人認定Nikon鏡頭是"最銳", 就算有, 應該也是少數人, 而不是一般人

文章裡面有褒Canon貶Nikon的看法
你轉載這篇文章的看法是甚麼?
如果不表示,那又如何去討論呢?

寫文章的人大概是傳統底片玩過來的
如果十幾年前媒體是底片
那多少可看出鏡頭本身的特質
現在數位化後,連相機裡面都可以調銳利度,對比
又如何斷定現代Nikon鏡頭是反差過大,暗部不足的看法

Canon也不過把螢石作為自家的鏡頭的一種材料
又怎麼武斷認定螢石就是品質的保證.
難道會投蝴蝶球的投手,都能保證三振對手?
看看這篇實際體驗Canon 16-35mm f2.8L vs. Nikon AFS 17-35mm f2.8
http://www.16-9.net/lens_tests/widezooms/widezooms2.html
看看邊角畫質, ED镜直接PK掉L镜
What is L????

如果Nikon技術不如人
那看看這幾年單眼的銷售排行
N家跟C家還各有領先
難道用Nikon的人都眼瞎了嗎?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這是指事件上出現事實,沒有對任何牌子好惡.或許內容不付,可通過討論及更正,只要是事實的,絕沒異意.

我想在公平公正事實了解,好比個別自我吹虛,誤導消費者或小圈子互相攻擊.誤中商家圈套.

德國鏡是公認鏡片技術及鏡頭設計上牛耳沒人可置疑.奈何在生產成本及環保條件下,與市場距離又越來越遠.新鏡片又多用注鏌生產.但若以德鏡作為標準,2家廠家還只是各自模仿及依照leica,zeiss而已.
那個是2006年canon 16-35mm 2.8L mark I鏡頭比較,而在2007年你可看看mark II鏡和leica 19mm及olympus 18mm比較
http://www.16-9.net/lens_tests/canon1635ii_a/c1635ii_a1.html
得分分別是canon是82.9,leica是83.5,olympus是77.1

這裡是該網站所有鏡頭測試及比較
http://www.16-9.net/lens_tests/

歡迎各位將最公正,最中肯資料分享

ssschina wrote:
那個是2006年ca...(恕刪)


有時候"比較"應該擺在相同或近似的年份
16-35mm L2是最新的2006年廣角變焦
L镜的驕傲是拿來跟二三十年前的鏡頭比嗎?

我想強調,他的文章裡面充斥的偏頗與歧見
連我這個技術涉略不深的人都可以看得出來
討論轉載的文章,也無知原作者的反映,也不知你的用意
似乎也沒有討論的空間
你是拿它出來鞭討,還是讚美,好像也搞不清楚...??


以前MF的年代,N,C的確有可能以Ziess或Leica為範本
因為手推鏡頭,不需要考慮鏡頭的材料重量
但是現在又是AFS,又是VR,又要考慮感光原件特性
複雜度可能也不是原來技術能解決的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這篇文章的原作者口氣實在很大,說瞭解或自詡瞭解 Nikon的影人太多,所以陳詞爛調不表,不過通篇看完的感覺就是作者自己說的這兩句話。坦白說,這些說的都是流傳相當久的陳腔爛調,或是雜誌文章、或是口耳相傳、或是論壇內容,許多是個人看法和意見,但很難說是秘辛。所以,把這樣的文章當成了不起的東西來讀,還不如看一些講Canon、 Nikon、 Pentax等源流的好書,不必在這類文章上浪費時間。
好奇怪,莫名其妙.

為什麼會被套帽子,真的莫明其妙..."我想強調,他的文章裡面充斥的偏頗與歧見".....

你可以為"ED镜直接PK掉L镜"找出一篇"Canon 16-35mm f2.8L vs. Nikon AFS 17-35mm f2.8
http://www.16-9.net/lens_tests/widezooms/widezooms2.html
"比較,但此站還有其餘更多資料,我貼出來與別人分享就是"充斥的偏頗與歧見"?

營石,ED都是廠家為消色差而研制,而且是沿於APO,APO不是一種「發明」。APO是一種「標準」或「規範」,甚至是一種修正!.....
資料來源 : http://www.leicafanclub.org/report/apo.htm

在這只想說清貼文中我想帶的所謂偏見,看到原文覺得原作者的一段最有意思:
"銳利不是一個科學概念;銳度不是一個完整明確的科學概念;銳利度是一個內涵矛盾的錯誤概念;明銳度可以表述為MTF或反差,分為整體反差、(局部反差)、細部反差,都是可以量化的科學指標;而銳利感是人眼的生理感受,由解析度和反差共同決定。解析度測試又分為高反差解析度和低反差解析度,前者的比較意義不大,後者決定影像的暗部表現。綜合考慮解析度和反差兩種因素,對銳利感的評比就至少可分為整體銳利感、細部銳利感和暗部銳利感。"

很多人在看照片時,都會將sharp這名詞與照片相提並論,但是否單看表面"銳利"就足夠,而很多DC機在PREVIEW比DSLR更好看,那又是否DC機鏡頭及性能比DSLR,大片幅,M3/4等更好?

好像看鋼筆畫,每條線條在放大很多倍都是銳利的,但層次,價值會比得上油畫,水墨,水彩豐富?

在現今數碼年代已超越傳統135底片千萬像素,所以考慮鏡頭質素更不應單以銳利感覺為選擇,是否高銳利低解像還是高銳利高解像?我想在數碼年代解像力更為要考慮因素,反差在後制或在相機內更改拍攝風格或調sharpness, contrast, USM已可解決,反之鏡頭解像力還要參考MTF或SFR了解.

老兄,我是為參考新舊鏡頭資料,無意找到原文分享,不知有沒有聽過一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若原文是真確,又可給大家多一個參考,如果有誤,更正改之.




Fox_huang wrote:
唉.像我老nikon跟canon FD二大系統都同時擁有的人真的情何以堪...(恕刪)

反正你有小哈了,把 N, C 它們都拿出來互撞吧,勝者為王,看看原po寫的實不實在...
會煮的 給他鐵鍋鐵鏟也煮得很好吃
不會煮的 給他100萬的廚具也煮不好吃

不知樓主煮得如何?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