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深入研究] 消費型數位相機之 3D 技術

Sony消費機技術領先單眼機種--Sweep Multi Angle

新款 WX5 和 TX9 多 3D 選項, 內容為3D Sweep Panorama 和Sweep Multi Angle
3D SP技術同NEX3/5,不過成功率與接合連續狀況都較佳,並且多出3D SMA,
此技術基本上來說 HX5V 應該也可達成(硬體支援夠但韌體不支援),
(前面不知是否有發佈過用 HX5V 模擬 3D MA 的狀況?)

Sony 的 3D 使用目前個人建議如此採用
1.遠景3D可採用3D全景模式. 因為採用3D多角度遠端視角差異小,翻轉時的立體感覺差別不大.
2.近物3D可採用3D多角度模式, 當然最好有中景與遠景更能顯示出立體效果.
3.中景物體若為垂直跨越畫面,或者拍攝角度和被拍物有遠近關係(如仰拍電線桿),採用3D多角度會有形變晃動感,主因就是廣角鏡頭形變與演算法等問題造成的.
4.3D多角度模式,拍攝起點約從相機與被拍主體軸線往左45度左右.
5.拍攝靜態之立體照片(如人物全身景)請採用3D多角度模式.()


(: 3D SMA拍好後會有四個檔案,其中兩張為主要的JPG圖,
另外的兩個 MPO 分別就是靜態3D照片多角度3D照片.
這一點目前似乎都還沒有文件特別指出.(?,沒看使用手冊也不太清楚是否有寫?)
其中"靜態3D照片"比"多角度3D照片"更偏左邊一點, 若拍攝時是要產生前者, 拍攝起始的角度稍微注意一下.

---編補--- TX9/WX5 之 MPO 檔轉上 YT
隨手找幾張簡單作...一張3D MA MPO可轉出15張照片


未來(現在)Sony的進階技術: 可以直接用 3D MA之MPO展現物體之動態 3D 圖(應該說動態立體圖)
目前相機作不到, 但若自己處理並上 Youtube , 應該可以看到3D立體照片又同時轉動.
不知是否目前 Sony 的3D TV 是否可以如此? 原理就是這15張圖

L: 123456789ABCDEF
R:123456789ABCDEF

總共會有14個立體視角.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搭便車...
Sony 的 defocus 真正實現...原本以為是NEX先實作, 但事實是 TX9/WX5 最先導入...

NEX 的 defocus 實際上僅是以光圈的變化為基準, 只是透過不同的表達方式讓不懂淺景深的消費者使用,
而 TX9/WX5 的背景糢糊是採用演算方式達成, 景深淺的主要規則為
焦距
光圈
距離
而Sony背景柔焦演算法可能以"近距離"為最大主導因子(光圈有嗎? 還要去翻原檔研究.)
個人的實驗觀察如下歸納

1.拍兩張照片, 一張採用對焦超近端(根據設定的柔焦程度)為BP;一張以對焦點為拍攝焦距為FP
2.從FP找出對焦點之整體邊緣(Edge)並將之疊在BP.

至於是否有透過修飾銳化因子?也是有可能的,但基本上還是建立在景深淺的光學因子, 數位因子大概就是Edge的搜尋演算法. 若將此演算法提前(或者說Edge搜尋範圍)...那麼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對焦點"的搜尋配合上"近距離景深淺"了.

Q: 如何自己實驗?
A: 注意拍攝時的對焦點; 還有改拍攝主體的形狀(手最簡單); 與拍攝主體在劃面的分布位置; 更深入一點, 中景找邊緣分佈明顯的景物, 然後跟前景比對, 而最重要的就是注意相機感冒(無法運算處理)的狀況為何?
也就是說如果您認為應該是會背景柔焦的...但相機卻無法運算...那有可能就是"對焦點"沒有"僅"落在主體上頭,
不然可能就是主體的edge問題.


另外一個柔膚, 還不算是獨門技術, 大概就是找出雜訊並過濾的演算法吧?! 當然如果對阿凡達而言, 他應該是沒辦法柔膚的, 或許未來該加入一個膚色選項.

ps.除了這3D與defocus兩樣技術外, 個人覺得目前還是HX5V比較合用...如果HX5V也導入這兩樣技術的韌體釋放...那有多好?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tzou wrote:
搭便車...Sony...(恕刪)


不好意思....關於tx9的散景功能...
個人以為不太可能是以邊跡檢測為演算法...
應該是Multichannel image restoration (多焦段影像復原技術?) 會比較可能

以前曾經看過類似的論文, 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
Reconstructing arbitrarily focused image from two differently focused images using linear filters
2005年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的文章...
大意是利用兩張分別為近景對焦(near focused)與遠景對焦(far focused)的照片
透過特定的濾波器找出影像中分別屬於近景與遠景的部分之後再根據需求合成
也就是說在演算的過程中並不會去偵測物體的邊跡...
只是根據對焦的狀況來判斷出該區域是屬於近景部分還是遠景部分
找出近景遠景的區域後...再分別對近景銳化...遠景丟高斯濾波...一張假景深就被生出來啦
當然這樣合出來的影像會有點假假的...比不上靠技術拍出來的"真景深"
不過只要知道演算法則...是有些方法讓合成出來的照片不那麼假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論文中運作的前提...由於該論文是假設兩張原始影片分別是近景與遠景對焦...
因此在玩假景深功能時...除了注意照片主題(近景)外...應該也要盡量有個大範圍"固定距離"的背景(遠景)存在
這樣成功率會比較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兩張相片要送濾波器運算後比對...影像應該盡量闢免晃動到
這可能是靠Exmor CMOS高速連拍來解決....也就是說sony非使用Exmor CMOS的機型或是其他牌相機
很可能是沒有辦法利用相同技術來達成假景深功能的

最後抱歉一下...我對攝影研究不深...
專業術語使用或有不當...還請多多包涵....不要電我阿
asapoolu wrote:
不好意思....關於tx9的散景功能...
個人以為不太可能是以邊跡檢測為演算法...
應該是Multichannel image restoration (多焦段影像復原技術?) 會比較可能


大大您太強了
論文會去找來看...

確實他的edge搜尋(如果是的話)就是以對焦點來擴散處理,
至於你說的的有點深奧,個人仍會努力K資料,
有一個特別的實驗就是甜甜圈效應
這很有趣, 如果手邊有這機子的可以玩玩看,
我的已經脫手了,希望Sony能再推出展新的技術,
這些怪技術還有一家...Fujifilm...這也是個人感興趣的...

不知po過沒?...就將就看一下實驗的影片...




MA3D (Real 3D)的 YT3D 影片猜參

而T/WX系列的全景市場反應很好/Defocus...嘿嘿/3D全景和MA3D..時機還不成熟!
結論是玩3D的還是要雙鏡頭+雙感應器...

ps.其實我們也很難知道演算法,如果沒專利與技術門檻,那麼每一家應該早就導入了. 另外MA3D的演算法也很有意思...他是如同削蘿蔔絲的演算方式, 本來要用其它相機拍照來實作, 不過...連拍法的3D...個人已經沒有興趣了, 該研究的基本原理也大致通了, 就先擱旁邊. 3D還是要"雙鏡頭+雙感應器", HX5V根本也沒有必要導入了. 呵!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接下來可能就是以第一台消費型3D相機來玩了...

話說蘭陽溪溪南地區大豪雨
災後一週多, 羅東溪還是水量湍急, 古魯溪水聲隆隆
於是和小朋友當流浪人在溪底亂玩一通...
突然看到小朋友靜靜地認真在作什麼...
拿起類單拍照和錄影...奇怪! 怪怪的螺旋火山怎麼拍錄和轉圈圈,影像看起來就一片沙子?
再把腰包的隨身機拿出來!
是的! 就是著個味道...立體的味道.(聲音早就立體聲了/現在影像也開始要革新了)

這個影片有, 2D-3D漸顯, 3D轉場漸顯, 還有立體字幕的實作等等,
如果有空, 玩家可以玩玩看並一起交流....

(3D控制項須要展開影片後按左上方文字連結開啟視窗才有)



單純錄影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