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銀鹽機一樣能後製,黑白拍攝時曝光過度點,暗房沖洗顯影時縮短顯影來增加暗部細節,放相時用不同號數或是多重反差相紙加上配合多重反差濾鏡來創造自己想要的影像,也算是後製的一種數位後製的觀念及作法大部份來自過去銀鹽時代,只是從騎馬變成開車,到達目的地的結果都一樣,不過我絕對承認其中的過程各有各的樂趣跟難度,沒有好壞....至於器材....符合自己當時所處的時代就可以,如果要我像民國40~50年代,坊間大部份沒放大技術,要5X7的照片,底片就用5X7的,要10X12的照片,底片就要10X12,連照片上的字都是直接用紅豆筆寫在底片上,修圖要拿個透光台用2H的鉛筆拿放大鏡慢慢修....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熱情應該只有3分鐘吧作品...每個時期的人看同一件作品,自然有不同的感受,過去的玉女拍的寫真,現在拿出來欣賞,可能會跟當時年代的人感受不一樣,別人願意欣賞,我當是一種緣份,別人對此有批評,我自我感覺良好也未嘗不可,先進國家的人到蠻荒之地批評他們落後,那蠻荒之地的人們不能指責先進國家的人污染地球只會消耗地球的資源嗎??小弟的態度,就只有不企圖強硬影響別人下,找尋志同道合的同好而已
老禪師 wrote:...過去回應言論也都很客氣理性.現在卻是攻擊性言論屢見不鮮.論器材論八卦倒是越來越熱絡...(恕刪) 同感. 教與學的氣氛變了.忘了..."教"的過程也是一種"學".小弟就見過許多熟手...罵發問者不先爬文就來發問的, 到頭來, 只見罵人, 不見答案, 也不見他如何"教"發問者解決問題. 他殊不知, 那些發問者可能連關鍵字都不懂, 叫他如何爬文呢? 在小弟看來, 這一部份的熟手, 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他還沒懂得甚麼叫"教". 只是想展現他懂, 所以他有資格罵別人, 或唸別人, 完全忘了自己可不是人家的爹娘.小弟認為, 看不慣, 也不想教, 就不用發言就好, 何需當起別人的爹娘來罵小孩呢?(不喜者, 就當我是空氣)
剛入手單眼半年目前拍照對我而言不是技術, 也不是器材更不是像樓主一樣這樣的想法別把喜歡拍照的大家都想的是那麼的膚潛拍漂亮的事物只是一個領域的想法拍照就有一點像是導演你拍出的照片, 想傳達什麼意思給別人知道,每一個快門都有他的故事
老禪師 wrote:您說得沒錯.我是白混了.還好沒混濁.繼續混囉.... 每一個人對攝影都有不同的看法,為何硬把【混濁】這個字眼套在別人身上呢?有位朋友跟我說過一個故事計算機還未問世之前,計算三角函數都要查對數表問世之後,價格不斐,一台要好幾千元,好一點的甚至以萬計算我朋友當時買了一台,或許是他家有錢吧!老師看了之後覺得不是滋味,便說:如果你到山上遇到沒電怎麼辦?朋友回答:我幹嘛要把計算機帶到山上用啊?如果真的帶上去,我也會多帶幾顆電池...老師拿他沒皮條,就不再多說了不到1年,那位老師手上也拿著計算機...其實攝影分很多派..專家派、器材派、後製派、家用派、收藏派...每一派互相獨立,彼此不會互相影響如果你對你的徒弟說這種話,關起門來要說多大聲都沒關係畢竟這是公開的論壇,要學習尊重各式各樣的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照片點閱率不及SG照或外拍糖水照,就來說人家【混濁】如果此心態不變,所發的只會形成戰文,浪費網路資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