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寶寶攝影之五…拍出有立體感的照片(更新版)

mrgadava wrote:
說實話.立體感和三層...(恕刪)


哈…原來如此,我也是有用同樣的方法來拍,
但,我是半路出家的,所以,都靠自己摸索,憑感覺拍的。
我也是因為二寶要出生了,所以,才又買了無敵兔來錄影,
寶寶的成長是不等人的,有了小蘋果的經驗,我不想再有遺憾。
不過,錄影真的是門大學問,要會剪輯、過場配樂…好難喔…
我是很愛寶寶啦。不過,常常被我家小蘋果搞到破功…
謝謝您的指正,希望大家有機會可以多交流才可以學得更快。
我的部落格… 常玉的意想世界
SniperX wrote:
一般 CCD 感光元...(恕刪)


呵…不過,為什麼一般人都說底片拍出來的比較有立體感呢?
我的部落格… 常玉的意想世界
文包 wrote:
如果要正經一點解釋的...(恕刪)



哇!文包兄也出現啦。
若是這樣的話,是不是可以解釋底片會比數位立體的原因啊?
只是覺得Foveon X3 CCD/CMOS的技術會比較接近底片拍出來的感覺。
但,還是有差啦。
希望以後的數位技術可以讓拍出來的照片跟底片拍的一樣。

對了,那不正經的解釋是什麼啊?
我的部落格… 常玉的意想世界
王昊 wrote:
呵…不過,為什麼一般...(恕刪)


這樣講只能說對一半~~
應該說同樣的場景下~~相同的技術條件~~
用底片拍會比較有立體感~~

因為立體感是以被攝物的反差所決定~~反差太強或太弱都不容易有立體感~~
但相同的反差下~~底片所得到的色彩層次比數位的好一點~~所以立體感會比較好~~

所以~X3晶片在相同的條件下~立體感會比一般的數位機好那麼一點~~也是色彩層次可以表現的更細膩所以立體感會好一點~~例如白雲~~一般數位機拍出來白色明暗層次不多~~X3比較多一些~~看起來就好些~~
會控光拍出來立體感就會好~~但是會控光加上更能表現色彩層次的相機~~立體感會更好~~

但是不會控光~~拿機背也拍不好~~
王昊 wrote:
哇!文包兄也出現啦。...(恕刪)


我想一般說底片比較立體感通常都是講正片居多吧.
個人推想大概有幾個原因

1.正片寬容度低. 對比很高(有時甚至太高了). 所以出來的影像結果通常對比都很好.
對比好. 顏色也跟著好
明暗差距大
感覺就比較立體些

2.底片是三層感光的立體結構. 正片的話仔細看有一面是可以看到藥膜上景物的輪廓痕跡
既然本身就是立體結構
用Lupe直接去看片子. 視覺效果跟平面的LCD或相紙相比. 本質上自然不同
基本上
我認為這是媒材之間的差異


先前所提到的高頻細節問題. 一般而言也會讓底片的影像感覺比數位好一些



但. 最能營造立體感. 影響最大的. ....個人認為是光線條件

這只要看古典繪畫怎麼畫人物和靜物就很明顯了
彩度. 清晰度. 對比. 其實全都可以不相關. 也一樣有立體感


-
nemenen wrote:
這樣講只能說對一半~...(恕刪)


了解,所以,控光是最重要的,
當然,攝影就是光影的變化,
那晚上在室內要拍出立體感的照片真是不容易啊…






















我的部落格… 常玉的意想世界
文包 wrote:
我想一般說底片比較立...(恕刪)


嗯,那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數位相機上,
若是加強對比、層次再加上光線就可以讓照片變得更立體是嗎?
我的部落格… 常玉的意想世界
負片還是有立體感喔...
不一定只有正片才有!
有新貨就要與大家分享..這是01的精神! http://www.wretch.cc/album/pokielin
pokie wrote:
負片還是有立體感喔....(恕刪)


嗯,其實連感覺最平的數位也可以拍出立體感啦。
只是看怎麼拍,這就是重點啦!
只是,不容易啦。
想想還真有得學呢…
我的部落格… 常玉的意想世界
老實說,拍出層次有很多方法。層次是遠中近,但是立體是XYZ三個軸。
這跟感光元件的幾層完全不是關係.......

第一,感光元件的幾層不是用來表達立體。
第二,怎麼拍,照片都是2D,並也沒有做什麼3D的轉換。

用簡單的方式說明:

三層的方式主要是在強調他的感光元件可以在這個範圍得到更多的畫素。
但是這個技術已經快被算是沒啥好做文章的了。
因為三層的方式很難克服的問題,就是層層下去,透光度越來越差,到最後一層訊號變弱。
使得S/N比也會越來越小......以目前CMOS的技術來說,早就沒啥好比的......各廠不推,沒看頭。

morie(摩爾紋)的產生是因為bayer array 經過處理之後的高頻干涉訊號。
GBGR的排列方式要經過層層的轉換......轉換到最後就是會有三層的顏色;空缺的部份是用差值算出來的。
轉換成這三層,就是跟你上述物理三層都是同樣的東西了。

但是就是產生這三層的RGB,其實是GRBG(單層)---> G G.G.G + R.RR.R. + B.B.B B.(三層)

有尾巴(畫素後有點)的是GRGB一直排列的陣列去差值產生,在經過好幾個步驟,
從原始的RAW Data->轉換、色彩校正-->到其他色彩空間--->壓縮成JPG等等。
可惜這個轉換、校正過程(數學演算)會產生高頻的干涉。

一般來說加上Sensor前面的低通濾波之後,畫面會有所折衷,比較在意的還是畫面上高頻(細紋)的影響。
被低通之後或許有所損失,這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是感覺不到的,除非你拿光學儀器或分析軟體來量測。

以上是就非攝影學的角度來說.........

話說回來,照片沒有所謂的立體........這跟最近很夯的立體電視講的立體就不一樣了......
立體化面是利用兩張不同角度、相同視野的畫面合成有深度、立體感的照片,經由特殊的表面處理給人眼看。
我們說的立體,是空間中的三個軸,一般最難表達的大概就是前後了........

照片看起來比較立體的說法是比較牽強......應該是說比較有層次。
但是這種層次感,跟全幅也搭不上絕對的關係.........只是在這場數位相機的戰場上的新定義的戰爭而已。

望遠鏡頭的壓縮感、廣角鏡頭的透視感,都是讓照片產生不同的張力。
前者是如其名,讓被攝物與觀賞者拉近距離;
後者是讓平行的物體,原本在無窮遠處的焦點拉至可見範圍,產生一種視覺上的趣味。

如果是層次,就大部分來說是整張照片的佈局手法。
常常會聽到啥井字構圖、黃金構圖........一堆構圖法,就是在讓照片產生層次。


別弄錯.....不然就差很大~
依照您的照片來說,光圈大造成淺景深的效果,這ok,可以凸顯主題。
以寶寶為主角,理當是把寶寶的臉部表情(對相機的好奇)當焦平面,結果反而模糊.......
這張照片的主題,以欣賞照片的角度來看,並不是增加立體感.........而是凸顯主角相機=="

切記:
1. 照片中,除去不要的元素很重要..........
2. 數位和底片相機在此並無所差異.......你一直搞錯了,跟平不平、立體不立體完全搭不上關係.......

類比的世界是一個連續的"曲線",而數位只是連續曲線中取得固定時間的"資料"。
在經過數位還原類比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誤差、干涉、失真等等.....如是!

影麻吉 Image - 攝影對我來說,只是想留住那份感動。 http://gaujei.blogspot.tw/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