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分享] 什麼是決定性的瞬間---談表徵與張力


.stick. wrote:
不才有種感覺
決定性的瞬間關鍵在於"決定"
先決定腦袋中的影像才能等待瞬間


我想,每個人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都在心裡作了某種「決定」,但是從「決定」到真正發生之間總有個時間差。

拍攝的對象是風景或靜物時,時間是容許一些等待的空間的,或許慢慢來,不急,你可以仔細地先測個光,思考一下構圖,或者等待更好的光線。

但是當下的一切如果是不定的,像是在流動的人群裡,從「決定」到「瞬間」,通常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往往只是幾秒鐘的事,在那幾秒鐘裡,你可能得同時決定如何曝光,如何構圖,甚至在實際發生前先預想將要發生的事,並確認那正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通常,那已經是一種近乎直覺的反射動作。

按快門跟開槍狙擊正在快速移動的物體沒什麼兩樣,先要修正關於風速或槍械本身的誤差,但決定成功命中與否,還是在於是否抓到了正確的前置量。

拍照有時得靠一些預測的能力,這個能力通常是練習與學習不斷積累下來的,持續的練習讓思考一次比一次更有效率,直到成為一種本能為止。

像我們這種遜咖,坦白說,還只能在基本的曝光或構圖技巧中磨練,相同的場合,經驗老道的高手早已經不知不覺地將快門光圈通通到位,要拍的時候舉起相機,對上焦,咯喳一聲,收工走人,更不用說那種預視的能力。

以前在學校上人因工程時,上課的老師曾這麼說過:好的設計來自於對於人性的了解,對人性的了解來自於經年累月的觀察,但是正確的觀察,必需要建立在穩固而深厚的學理基礎上。

換句話講,決定一幅好的照片來自於你對被攝體的了解,這樣的了解同樣來自於經年累月的觀察(所以我們常常可以見到某個攝影師為了一個主題,往往投入好幾年的時間,全心投入在所要拍攝的主體上,就是為了建立這點sense),但是這種觀察,我覺得,終究還是建立在一個學理性的基礎上,就像搞工業設計不可能忽略認知心理學及人因工程、搞平面設計或攝影也應該先具備基本的色彩心理學知識。

再進一步來看,攝影包容的創作空間太大,要專注地搞懂一個路線其實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些題目,研究到後來會面對一些很瑣碎、很嚴謹、很抽象、得花很大力氣去理解的知識,通常我們都停在這個門檻,轉向尋找一些容易信手拈來的題材。

決定的時間往往很短,要在短時間下對決定卻不容易,所以高手拍到的是「決定性的瞬間」,我們拍到的通常是「前傳」「後記」甚至是「外傳」或「側寫」。

功力真的有差啊…
郭大爛 wrote:
「決定性的瞬間」絕不是布列松個人的發明,而是普遍存在於攝影人心中的一種概念、一種特殊的影像思維。...(恕刪)


我覺得....大爛這開頭語亂聳動的
還真的第一次聽到有人用發明這字眼來說明布列松的美學態度。我也蠻懷疑就當時而言是否這是普遍存在於所有攝影者的心中,事實上就他當時環境的主流攝影態度,那些批評者並不認同他的立場,因此他這位啟示者與實踐者在攝影史的重要性絕對是肯定的
有個問題或許可以請熟悉攝影美學史和布列松的朋友指點一下.

布列松的 "決定性瞬間" 指的是表徵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張力呢?
或只是很單純的, 在他那個時代, 攝影還停留在沙龍和細細布局的構圖中, 而布列松自己卻走街頭,
捕抓不可能再現的瞬間?

會這樣問很簡單, 表徵之間的互動而造成的張力,
不是只存在於攝影, 在更早的繪畫也有, 甚至在布列松之前也有,
所以我才跟大家請教一番.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Neurons-->process tree-->brainstorming-->patterns(optimization while patterns grow)-->think-->motivation-->ideas-->behavior-->options-->decisive moment-->actions-->presentation-->reaction-->regulation(calibration or adjustment)-->loop(if it works well then mark as patterns, feed back to process tree and escalated pattern priorities or drop or back to brainstorming stage and starting from another patterns)

感謝大爛的分享,沒想到在手札上聊過後的幾年後還有機會與您對話,關於上面的邏輯表示小弟還在整理思緒,也是第一次公開發表,希望沒偏離主題。。。先導個2D的模型,事實上這個模型應該是3D的。。
我也曾以修辭學角度來思考攝影的意念傳達方式對映,但始終覺得太過牽強,但也似乎找到很多適用的地方。

決定性的瞬間在這個模型裡是一個介於選擇方案與實際拍攝中間的時間,但我也似乎在上面的這個邏輯表達式裡找到與alphones兄的見解找到相關的對映。

Remark:
The level of a single individual's personal finances to the macro-economics of nations. Neurons, or nerve cells, are electrically active cells which are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carrying out the brain's functions.

Neurons create action potentials, which are discrete electrical signals that travel down axons and cause the release of chemical neurotransmitters at the synapse, which is an area of near contact between two neurons.

This neurotransmitter then fits into a receptor in the dendrite or body of the neuron that i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ynapse, the post-synaptic neuron.

The neurotransmitter, when combined with the receptor, typically causes an electrical current within dendrite or body of the post-synaptic neuron. Thousands of post-synaptic currents from a single neuron's dendrites and body then sum up to cause the neuron to generate an action potential (or not).

This neuron then synapses on other neurons, and so on.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感謝分享. 看完有一些感想:

>這所謂的「張力」不只是指動作,在很多經典作品中,甚至是指「元素的互動」所造成的劇情張力...

雖然樓主寫得很清楚: 是指「元素的互動」, 而不只是指動作, 但因為引用的幾張照片正好比較"戲劇"化, 是否有的攝友會誤以為: 有張力的照片就只那些有衝突的, 戰爭的, 動盪的, 強烈的事物? 有沒有其他例子可以參考討論?

>「決定性瞬間」
也有另一種思維: "No mo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moment." 請參考.

>這考驗的不只是技術,更要靠老天的恩惠...

寫得好! 我們何德何能, 卻偶爾運氣好可以拍到好照片, 難道不是上天給我們的revelation嗎? 其實這一切都是相機的功勞, 我們只是按快門而已. 手拿先進的數位相機(a tool of power), 確實也難免會有無所不能的錯覺.

>大家立刻不假思索的回答「戰爭與和平」

Rolan Barthes只提到兩個異質元素的 co-presence, 覺得學生們很可愛, 但不一定要這樣解讀. :-)

.stick.大提到:
>決定性的瞬間關鍵在於"決定"
>先決定腦袋中的影像才能等待瞬間

個人拍照資歷尚淺, 有時靠運氣, 有時也好像就是如此喔. :) 如果攝影是內心的投射(好像亦是如此), 那麼到哪裡都會拍到自己所要的照片囉--只要運氣好.

以上一些觀念(有的與主題無關)順便分享. 大家都寫得很好, 會再仔細看.

BTW, Andre Kertesz 這張圖也不錯: Wandering Violinist, Abony, Hungary, 1921


gursky wrote:
還真的第一次聽到有人用發明這字眼來說明布列松的美學態度。(恕刪)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0099923

布列松攝影文集第20頁,他自己下的標題就是The Decisive Moment。

gursky wrote:
那些批評者並不認同他的立場...(恕刪)


冒昧請gursky兄是在何處看到的資料呢?
因為我看到布列松的論述很紮實,不知道批評者能怎麼反對他?


haytt wrote:
Neurons--&...(恕刪)

haytt兄可白話點說明你的論述嗎?process tree,brainstorming這些字感覺有點含糊,到底指的是腦部中的哪些機制呢?如不方便也可私下跟我MSN聯絡:william123267487@hotmail.com

若有時間也請請參見拙作以神經科學的觀點來回答「什麼是攝影眼」這問題

benhong wrote:
也有另一種思維: "No mo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ny other moment." 請參考

如果這句話出現在"科幻小說"或"時間簡史",就不令人感到意外
但影像影響腦部的方式並非以如此的相對主義在進行。


weechia wrote:布列松的 "決定性瞬間" 指的是表徵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張力呢?或只是很單純的, 在他那個時代, 攝影還停留在沙龍和細細布局的構圖中,而布列松自己卻走街頭,捕抓不可能再現的瞬間? )

布列松希望捕捉的那些"瞬間"實際上就是指"具代表性的畫面",所以你問題的答案對他來說是一體兩面,或者說對所有攝影人來說都是一體兩面。表徵是人類大腦認知這世界重要的方式,當然不管在攝影上或寫實繪畫上都有共通之處。布列松當然沒使用心理學意義的"表徵"一詞,也沒有很著墨在"原素互動產生的張力"上。他僅白話的描述攝影者必須在照片中重組那些散亂在空間中的元素,並強調時間一去不復返。自從攝影底片感光度提高之後,所謂決定性瞬間的概念早就已經"被應用"在報導攝影上了,布列松該文的重點只是稍微向大眾解釋一下一張好照片是如何產生而已。他書中的論述完全都是關乎攝影媒材,與傳統繪畫論述明顯有所區隔的。希望有幫忙到解清weechia兄的疑惑!

DU 雙魚的海邊
郭大爛 wrote:
http://www...(恕刪)


喔,有空接著聊。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郭大爛 wrote:
http://www...
布列松攝影文集第20頁,他自己下的標題就是The Decisive Moment。

冒昧請gursky兄是在何處看到的資料呢?
因為我看到布列松的論述很紮實,不知道批評者能怎麼反對他?(恕刪)


有關於決定性的瞬間一詞,就中文來源應該是由布列松這本書的英譯本標題而來的,不過有趣的是有兩個部份,第一個是法文版的這本書標題為Images à la sauvette,這個標題並沒有在英譯本上被直譯。第二個部份則是,不管是法文版或是英文版,這兩個標題都不是由布列松所取的,在法文版為Tériade所取,英譯版為Dick Simon命名。
法文版標題裡的à la sauvette有種「暗地進行」的意味,但在布列松的作品上並不是指一種不道德的暗地進行,而是一種事件現場的融入。而在英譯本這知名的決定性的瞬間一詞雖由Dick Simon所取,但他也是摘自布列松的文句,而布列松之所以提到這字眼則又是來自於十七世紀一位樞機主教的一席話“Il n’y a rien dans ce monde qui n’ait un moment decisif.”當然這句話不可能是針對攝影,只是布列松由這串接到他的攝影美學態度。

對於布列松的攝影態度,是否如大爛所言是一種元素張力的頂點呢?就我的觀點,我覺得只說了一半,我認為我們應當將他的攝影實踐含括其他部份,例如他對於閃燈與自動相機的拒斥,試想,閃燈與自動相機難道不是輔助獲取瞬間的利器嗎?但為何布列松不運用它們?對他而言,這種如機槍式的影像豪奪或是如閃燈這樣突奇性的參與事件都不是他要的。另外,布列松拍攝的態度上也不是那種快門頻頻的壓按,他當然深知這個片刻一過即不可能再有的道理,然而他對於繪畫的愛好與學習及其家族背景的影響,使他對於在相機框景裡構圖更是關注,換言之,那決定性的瞬間必是一種謹慎、醞釀與果決的集成。除此之外,他也不去指導模特兒該怎擺動姿態,他做不來,放棄了時尚業的攝影工作,他所偏好的是潛在那個事件的現場,而非營造一個決定性的瞬間,由此我們見到他對於被攝對象、器材、構圖等等層面都是有所想法,這些堅持都可視為布列松的「決定性的瞬間」概念的重要環節。

另外有關於大爛問及的批評者一事,我提供一個線索即是Julien Levy Gallery,這是布列松首次在美國展出作品的地方,有關於antigraphic photographs應該有這方面的書籍與網路文章,這裡就不贅述。
郭大爛 wrote:
他書中的論述完全都是關乎攝影媒材,與傳統繪畫論述明顯有所區隔的。...(恕刪)


郭大爛兄, 感謝你的解釋. 其實我的之前問的問題只是想點出:
你在應用一個攝影史上美學的轉變的一項拍攝手法 "決定性的瞬間" 或 "暗地進行的照像",
和一個無關乎歷史的構圖原則 "表徵或元素的互動高潮點" 結合在一起,
這兩者在層次上是不同的.

身為挧影師布列松他理所當然著墨更多在攝影媒介上,
我說的是, 你在寫元素互動的這一段, 是所有影像藝術都共存的構圖原則,
不必說一些聖畫, 連畫市井小民打架的布勞維爾作品也是如此, 醉漢猙獰的臉乙高舉酒瓶要砸向另一個醉漢,

這樣的構圖原則在布列松之前也有出現過.

郭大爛 wrote:
但這麼簡單的道理,在我初接觸攝影時卻沒人跟我提起,網路上某些攝影人反而不斷神話布列松,舉一些他的快拍爛照應要我相信這就是所謂決定性的瞬間。
(恕刪)


而布列松所做的貢獻,
應是攝影美學史上重要的突破: 帶著小相機走上街頭, 捕抓未曾由他經心設計的畫面.

也就是說, 讀你的這篇會把布列松的歷史地位和一個早已存在的, 和他無關的構圖原則等同起來,
而造成如你在第一樓就說的為何早沒人告訴你這個 "瞬間" 呢? 若從攝影史和上一樓gursky的正確法文翻譯來看,
布列松的歷史地位不是瞬間元素的互動高潮, 而是他的拍攝手法所產生的攝影美學.

當然, 若單純只從構圖原則來說, 要拍到最精彩的一瞬, 當然就像郭大爛兄所言, 也像歷來繪畫史上任何精彩的畫作一樣,
就是其中的元素互動張力到達最高點.
(其實這互動和張力是以對比關係為例, 互動還有同質性的, 同方向的, 明暗的, 等等形式上的抽象互動, 不一定是 "描述性內容" 的互動.)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元素啊!感謝又上了一課,20年前學的都忘了,也真開心有各位不斷的分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cbgreenb/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