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ck. wrote:
不才有種感覺
決定性的瞬間關鍵在於"決定"
先決定腦袋中的影像才能等待瞬間
我想,每個人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那,都在心裡作了某種「決定」,但是從「決定」到真正發生之間總有個時間差。
拍攝的對象是風景或靜物時,時間是容許一些等待的空間的,或許慢慢來,不急,你可以仔細地先測個光,思考一下構圖,或者等待更好的光線。
但是當下的一切如果是不定的,像是在流動的人群裡,從「決定」到「瞬間」,通常不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往往只是幾秒鐘的事,在那幾秒鐘裡,你可能得同時決定如何曝光,如何構圖,甚至在實際發生前先預想將要發生的事,並確認那正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通常,那已經是一種近乎直覺的反射動作。
按快門跟開槍狙擊正在快速移動的物體沒什麼兩樣,先要修正關於風速或槍械本身的誤差,但決定成功命中與否,還是在於是否抓到了正確的前置量。
拍照有時得靠一些預測的能力,這個能力通常是練習與學習不斷積累下來的,持續的練習讓思考一次比一次更有效率,直到成為一種本能為止。
像我們這種遜咖,坦白說,還只能在基本的曝光或構圖技巧中磨練,相同的場合,經驗老道的高手早已經不知不覺地將快門光圈通通到位,要拍的時候舉起相機,對上焦,咯喳一聲,收工走人,更不用說那種預視的能力。
以前在學校上人因工程時,上課的老師曾這麼說過:好的設計來自於對於人性的了解,對人性的了解來自於經年累月的觀察,但是正確的觀察,必需要建立在穩固而深厚的學理基礎上。
換句話講,決定一幅好的照片來自於你對被攝體的了解,這樣的了解同樣來自於經年累月的觀察(所以我們常常可以見到某個攝影師為了一個主題,往往投入好幾年的時間,全心投入在所要拍攝的主體上,就是為了建立這點sense),但是這種觀察,我覺得,終究還是建立在一個學理性的基礎上,就像搞工業設計不可能忽略認知心理學及人因工程、搞平面設計或攝影也應該先具備基本的色彩心理學知識。
再進一步來看,攝影包容的創作空間太大,要專注地搞懂一個路線其實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些題目,研究到後來會面對一些很瑣碎、很嚴謹、很抽象、得花很大力氣去理解的知識,通常我們都停在這個門檻,轉向尋找一些容易信手拈來的題材。
決定的時間往往很短,要在短時間下對決定卻不容易,所以高手拍到的是「決定性的瞬間」,我們拍到的通常是「前傳」「後記」甚至是「外傳」或「側寫」。

功力真的有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