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weechia wrote:
我記得之前在國外就看過有人說數位的動態範圍比底片的寬容度大,
但在台灣卻一直看到相反的說調,

.stick. wrote:
小弟聽到的倒是說
底片的階調連續性比較好@@~

這兩點並沒有衝突.......


TRUDE wrote:
我記得數位單眼輸給底片的畫質...(恕刪)

看用哪種底片....
810一亮出來絕大多的數位當然被打得死死的(P65+ V.S. 810不知道如何....XD)
至於135........別去比顏色、立體感以外的東西對身體比較好

而且我覺得目前來講底片只有贏在階調連續性和所謂的fu(才疏學淺,這東西對我太難去描述了,那種感覺我也很喜歡).....
http://www.flickr.com/photos/hpj7173/
Reala ACE也不過如此啊... XD

看來台灣人算幸福的呢... 嫌寬容度不夠的可以再來玩電影底片...
怎麼沒有測試Reala 500D呢...

不過我還是覺得數位方便啦... 馬上就可以看到結果... 總比高高興興去沖片,結果卻是白片要好...
我因為拍的少所以感覺底片還挺好玩... 天天在拍的... 我想數位還是方便的啦...
底片對我來說也是fu比較好的啦...
我和PCDVD, DCVIEW, Coolaler, PALMISLIFE上的APPLEKID是同一人喔......
淺見以為,
這篇文章似乎混用了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與曝光寬容度 (exposure latitude)兩個概念。

所謂的動態範圍,指得是一個場景中,能被紀錄而呈現出來的細節,從最亮到最暗的明暗範圍。
而所謂的曝光寬容度,指得是在偏離適當曝光值的情形下,過曝或低曝多少最終仍能得出可接受的成像結果。
而有越高的動態範圍,也會有越高的曝光寬容度。
(請參考英文維基百科解釋)

本篇前兩張照片至多僅能得出數位raw檔的暗部表現能力優於底片,
而不能得出數位raw檔的動態範圍優於底片。
如果今天天空有一顆炙熱的太陽(亦即更高的明暗差別),
那麼兩張照片對於太陽的表現以及細節明暗紀錄範圍極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底片對於亮部的表現優於數位,這正是底片的優勢之一。

雜誌中對第二張照片的說明,
提到:如果under曝光. 暗部也已經沒有可容許的範圍了..
卻漏未提及如果提高曝光的情形,有些令人有點匪夷所思。

至於三四兩張照片,正是在討論曝光寬容度的問題。
雜誌採取的認定為:
REALA ACE可接受的曝光誤差範圍大約是+3EV到-1EV。
數位raw檔可接受的曝光誤差範圍大約是+1EV到-5EV。
但若是仔細觀察,數位raw檔在-3EV開始天空及船身就已有偏色與畫質破壞的情形,
若謂這可以接受,REALA ACE的+4EV以及-2EV也應可以被接受才是。

據此,淺見以為
REALA ACE的曝光寬容度應是:+2EV到-1EV=3EV(嚴謹認定)或+4EV到-2EV=6EV(寬鬆認定)
數位raw檔的曝光寬容度應是:+1EV到-2EV=3EV(嚴謹認定)或+2EV到-5EV=7EV(寬鬆認定)
事實上兩者的曝光寬容度應是相差無幾,
不同的僅是數位raw檔可容忍的低曝較多,REALA ACE可容忍的過曝較多;
這也是為什麼傳統攝影會有曝光決定暗部,顯影決定亮部的說法。
而若由曝光寬容度去推論動態範圍,兩者事實上可能也是相去不遠的。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則是,REALA ACE在-5EV下保留的細節是要比raw檔在+5EV下來的要多的。

淺見以為,雜誌除了混用了動態範圍與曝光寬容度兩個名詞外,
最好是能有辦法如同DXO或DPREVIEW,
在相同標準下,實際作出一個表出來,具體表明各自的動態範圍為幾EV,
不僅一目了然,也可避免爭議。

然而小弟不是要幫底片說話,
因為數位的動態範圍超越底片只是遲早的事(笑),
只是就事論事,REALA ACE比起D3未必有差到哪裡去而已。
淺見或許有不甚正確之處,還望先進不吝指正。
HI,BABY
pds1 wrote:
淺見以為,
這篇文章似乎混用了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與曝光寬容度 (exposure latitude)兩個概念。

所謂的動態範圍,指得是一個場景中,能被紀錄而呈現出來的細節,從最亮到最暗的明暗範圍。
而所謂的曝光寬容度,指得是在偏離適當曝光值的情形下,過曝或低曝多少最終仍能得出可接受的成像結果


我發這篇文的目的之一就在說明. 動態範圍與寬容度實務上可視為同義

事實上. "可偏離適當曝光值的程度"這個定義是不實用的
當我們在算"可以偏差幾EV還能拍到"的時候. 實際上的概念依然是動態範圍
最後我們實際能用的概念還是動態範圍

另. 這期雜誌有製表說明

明顯地,此篇文章是要證明數位RAW檔動態範圍優於REALA ACE,
但卻不是如同DXO或DPREVIEW在同一個標準下直接實驗。

首先是用數位暗部表現較佳的相片來對比,
卻未同樣在需要表現高光的場合拍攝照片來比較。

次者是比較拍攝的曝光寬容度,
卻在觀察上做了有利於數位RAW檔的解釋。

最後文末使用的圖表,
引用了底片的特性曲線表,
然而數位RAW檔如何能使用底片特性曲線表上Y軸的濃度,
淺見淺薄,不知兩者間是如何換算,頗滋疑義。

文中的論述要來說明RAW檔動態範圍明顯優於REALA ACE,
淺見覺得是說服力是略嫌不足。
HI,BABY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