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自刪自刪自刪 自刪自刪自刪 自刪自刪自刪 自刪自刪自刪 自刪自刪自刪 自刪自刪自刪

痔瘡 wrote:
我也有..........(恕刪)

讚!只要能再找到一個不長眼的買家...有誤,是伯樂,那你就發了...

把一兩張照片用高價炒作上去,然後手邊一大堆中低價跟原作買來的圖庫馬上爆漲幾十倍

Vincent文生 wrote:
哇~好有立體感的屎阿...(恕刪)


喜歡嗎~~1.3億~~不用~
1300萬也不用~~
130萬免~~通通大特價
今天來到貴寶地有緣交個朋友
13元你要就帶回家呵呵~~~
lee19780702@gmail.com或LINE ellis68123

poshboy wrote:
+1

01上有資格批評Andreas Gursky的人

我看一隻手數得完

看看他的其他照片再來說吧


請定義怎樣的人算是有資格,例如手上要有1.3億的 (潛在買家肯定有資格可以嫌貨吧),死翹翹的 (歷史上到處都是死後才出名變大師的,變大師就可以批評了)...

說真格的,1.3億拿去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這些人之中也許就有好幾個未來的 Andreas Gursky,將來他們知恩圖報,每人給你一個 1.3 億的作品,這樣子既可以幫助人又可以賺錢還可以為全人類的藝術層面加分,一舉三得。

不過 01 是嘴砲聖地,所以管它是幾隻手數得完,繼續蓋樓比較實在
大家一起去拍,淡水河,基隆河,愛河,
拼了!!
budinx wrote:
請定義怎樣的人算是有...(恕刪)


Andreas Gursky不是死了才紅的吧!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觀念,很多藝術家都是在世的時候就舉世聞名了

比如畢卡索、莫內、達文西、雷諾瓦或是最近很紅的慕夏.....或是張大千、蜷川花實.........

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他們的作品有人願意炒作,但不是其他人........

也許死後因為無法複製所以經過炒作就更加值錢,但也因為無法複製所以更加的有價值不是?話說都有人點出了萊茵河的價值所在了,如此大張的作品,須要數十張或是數百張相片拼貼,但是流動的河水為何可以看起來如此自然(剛好有網友提供了一張大檔案的圖,可以仔細看看),在來也有人提到,萊茵河不太可能像這樣空無一人.....以及完全沒有變形,這些都是這張照片的價值所在,現在有人可以到萊茵河然後以目前的高科技數位相機複製出來嗎?我想光是河水的波紋就是個問題了吧!
對於這張照片,你知道為什麼這麼多酸文嗎?






































因為沒有擠奶正妹。

相信如果這張350公分x200公分的萊茵河照片中間有個金髮比基尼擠奶正妹,照片銳利到連胸口汗毛都看得很清楚,正妹再弄個嘟嘴可愛臉,外加超長睫毛並且支支皆清楚,最好再激凸一下,那許多鄉民一定覺得這張巨照值這個價錢。

對吧?

Molonlabe wrote:
對於這張照片,你知道...(恕刪)




胸部還要在黃金構圖點上!!


wdragon12 wrote:
Andreas Gursky不是死了才紅的吧!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觀念,很多藝術家都是在世的時候就舉世聞名了


那只是一個舉例而已囉,我單純只想吐槽說 po 的人高調講得很漂亮,實際上他是定義不出來 "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批評那張作品" 的



wdragon12 wrote:
如此大張的作品,須要數十張或是數百張相片拼貼,但是流動的河水為何可以看起來如此自然(剛好有網友提供了一張大檔案的圖,可以仔細看看),在來也有人提到,萊茵河不太可能像這樣空無一人.....以及完全沒有變形,這些都是這張照片的價值所在,現在有人可以到萊茵河然後以目前的高科技數位相機複製出來嗎?我想光是河水的波紋就是個問題了吧!


晚點再來研究大圖。以現在機身鏡頭的性能,我覺得可以更容易的製作出來,當然器材的使用量還要經過規劃。不過就算拍出來了也只是個 me too 賣個 1,300 大概都沒人要。來拍巴拿馬運河好了,這應該是24小時無時無刻都擠滿船的地方,挑戰應該更高。
極少見有任何一位以創作者自居的作者,能以某件具有突破性或跳躍性的進步作品,立刻就躍居全球藝術市場拍賣最高價,通常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當然有人願意花1.4億購買路人甲的某一件作品就例外了,但機會實在很少,且還有市場機制在抑制著)。過二日仍看到許多網友以這誇張的市場價格購買了一張平淡無奇的攝影照片,極為質疑並語諷,個人感覺甚為可惜。

小弟認為藝術市場的價格本在高價,只是大多數人較少接觸;且無論多高,永遠都會有下一件新的作品再創記錄,淺薄去談都只是八卦而已。事實上古物市場的作品販售價格是更高的,連清民時期的畫家齊白石,小品《山水冊》(約10cm見方)已以9億台幣價格拍賣售出,而其小禎水墨之於1935年中西環境的美術意義,與昨日Andreas Gursky《Rhein II》之於當代哲學思究的藝術意義,根本無法一齊比較,更別說「天價」數字的意義之於藝術層面的價值有什麼直取核心的關聯。於此點來說,各位大多被數字所影響了。




Andreas Gursky於西方藝術領域進行創作並發跡已有近25年之久,並非單靠一張河水照片就突然暴紅,只是本版牽涉到相似的創作媒材:「攝影術」,而突然受到關注,如此而已。另外根據脈絡的研究資料,Andreas Gursky一直不被視為單純的「photographer」而較接近「visual artist」,相同地無論是《Rhein II》、《99 cents》還是下方參考照片:





一系列《Ocean》巨幅作品,與本版所訴求「攝影術」之器材特性、畫面創作討論皆有微妙的不同。舉例來說,他的每一件作品皆可輕易被攝影創作者諸如各位網友察覺到,畫面違背光學常理地甚少變形,幾乎抽離掉了「鏡頭(機械)語言」的「痕跡」,地球也被平坦地展現;事實上此種關於變形、耀光等「痕跡」算是攝影工作者的某種職業病也是直接而不可避免的工具語言,有時甚而可以作為創作的意念表現。然而在fine arts領域當中則是必須避開的「不純粹語言」,因為變形無法幫助他建構他的真實而顯得多餘:在意義層面的「機械巨量/資本主義樣貌」的「此時此地」之類創作核心上是如此(藝術創作大多在極力去除工具語言)。個人覺得此點即可明顯辨識討論範疇的條件不同。當然最終販賣形式也如先前文章中小弟斗膽所提的,與一般本版售出「攝影版權」的模式不同,而為一個物件,及其保有權;是一個作品,而非一張照片。



1.3億非常之多,但其實不是最多。無論我們懷疑是炒作還是投資,價錢再高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本應無關我們對這個人或這些影像的認識(反正價錢也不是藝術家自己提出);簡單來說,今日,在某個領域有人出手,願意的程度以數字被表現,就這麼單純而已。

僅個人薄語妄言,無筆戰之意,還請見諒。
謝謝。


圖片來源12

(ps.可能是小弟太單純、太沒$$的邏輯了,在這圈子十年當中真的很少聽過買作品投資再賣掉這種事情。)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