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為何要堅持M模式?


yansson wrote:
相機不需要壓制射擊

相機不需要掩護射擊

相機不需要長距離射擊

維持照片水準需要的是total control

去除所有變數,才能心想事成、所見即所得

我拍婚禮連閃燈都是M,不然您拍到穿白色的人臉會太黑,下一張穿深色衣服臉又太亮

進行中你也沒時間用A模式再來+-EV值

對曝光有深刻體認的人,M模式如魚得水

您的比喻拿來說明連拍或單張還可以


洋森大說的是經驗法則~
只要到一個地點觀察其光線氛圍..就知道自己要用甚麼快門+光圈+iso
室內室外都是靠經驗來調整的~增加或減少可以製造不一樣的氛圍
用M模式的玩家~其實心裡對曝光都有一個定見在!
無關專業不專業..專業的是不討論這玩意的..P,A,S,M+測光這些都是新手必備的知識不是嗎!!

題外話
M16步槍在失戀的人手上..會吞槍自了..

小杯子 wrote:
以前拍底片,剛學時幾乎每張快門與光圈;都是要作紀錄的......底片上不會顯示..然後在一張張比對檢討


現在是DSLR;有辦法把m玩的好的人;應該玩起點測+AEL:更能得心應手....


推薦一本書鈴木一雄的"曝光的奧秘"推一下杯子兄的點測觀念!!
點測練好真的是很好很好用!!
書中提到作者鈴木一雄 在拍大景時為了更真精準的測光
會用長焦鏡頭點測他要的部位
測出來的光圈快門值後,再換上廣角鏡拍攝~
書中作者分享出甚麼顏色要做多少的曝光補償!
書中也談到,對任何部位測光,只要曝光補償得宜其實不用堅持找尋18%灰..
但是說的簡單,這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跟觀察..才能得到的!


「創作即是與眾不同」,
如果你的創作與他人雷同相信誰也笑不出來,創意比單純拍下一個景來得重要,一個平凡的景,拍出不平凡的味道才是高手,和自己不一樣的想法就是別人的創意,大多數人不喜歡的並不見得就是不好,
「要創作之前先打好基礎,沒有基本鑑賞能力的人,創不出個小鳥來的」!! 



    記得"梵谷"有十三幅向日葵傳世,生前只賣出去一幅,死後卻水漲船高這是人為炒作,還是時代的諷刺。



 


新威多媒體雜誌:https://singway.pixnet.net/blog
大推一本書,
bryan peterson的曝光聖經...

M和PAS都一樣...
就是一種模式... 太多人不肯去學習的情況下,導致好像M很難一樣...
其實M的難度不就和PAS都一樣嗎??

其實M要調的東西通常只有一個...
在徹底的了解 光圈,快門,還有ISO 之後...
怎樣拍和怎麼拍是決定怎樣曝光的關鍵...

說一下個人的經驗...
首先 我不是大師...
但是,反正就是經驗分享嘛...

我注重畫質,而且小弟機身D80對於雜訊的抑制著實不太好...
所以ISO我都訂在100 (除非真的室內光源太低,或是沒有腳架等等狀況,才會調高)
好啦...
這樣就剩下光圈和快門了...
這時候就要決定怎樣拍了...
我會先思考靜止還是模糊?

例如直直對著你跑來的話,要靜止影像大約1/250就夠了...
橫著跑過觀景窗的話,大概就要500到1000了...
水流的軟硬?
還是主體本身就是靜止的,所以只要一個安全快門就好....

接著考慮景深..
淺景深? 長景深?

舉個拍足球運動員的例子好了...
ISO 100 要靜止動作 很明顯的快門至少要比1/500秒快或是一樣...
光圈的部分則要比較大... 因為不會希望拍到觀眾席有人在挖鼻屎...
這時就是光圈先決,利用大光圈去讀取快門數值,如果比1/500快的話... 基本上就ok了... (這個步驟可用手持測光表來取代)
調到M之後.. 接下來就是你對你的相機有多了解了..... 以A模式測光後出來的全景亮度你喜歡嗎? 如果喜歡就ok,如果要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就看是調整光圈還是調整快門... 來達到你喜歡的曝光...

可是光圈先決的時候比1/500要慢怎麼辦?
調高光圈,調高ISO 都可以.. 不過通常光圈一定開最大的狀況下,
就是調高ISO了 ... (以無法補光來假設)

這樣很難嗎??
看起來落落長.. 在大腦的整體時間應該不會超過2秒鐘就可以了....
至於很多人問的高反差怎麼拍...
例如日出,夕陽,人物處在一半光亮一半陰影的地方下...
不用M模式... 都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校正...因為要用測試法.. (對我而言,版上的神人可能就不用了)
(這些部分,在布萊恩彼得森的書中,都有很好的測光方法,經本肉腳實驗後,百分百有用..高反差,俺都拍一張就ok了,看大師的書還是有用的....)

觀念分享, 當然適用我不一定適用你... 就分享咩

pheadxp wrote:
大推一本書,brya...(恕刪)

給pheadxp大 按一個贊
潛水那麼久 忍不住跳出來 按一個贊
其實用M模式不代表使用者真的測光厲害
有些M模式使用者只會用平均測光然後把下面那條調回0
然後其實他跟本不懂什麼是測光 只覺得這樣太亮 可能等一下快門調快個半格
但這樣子使用M模式 只是瞎用 我以前也是這樣

要看一個人會不會測光 我通常不是看用什麼M模式什麼A模式
而是看他用的測光模式 用平均測光 不管是APSM 還是在依賴相機的自動測光
用點測光的人 才是真的靠自己的想法在曝光

所以有時候真的很怕一種人 ...
堅持用M模式 然後對你說用點測光會過曝的人

青龍虎丸 wrote:
推薦一本書鈴木一雄的...(恕刪)


其實我也最近在研究這本書,他常用的A模式點測光,
然後再對自己熟悉的反射率增減曝光值,我大推這本書
覺得很受用!

如果是確實知道測光意義和方法 並且有確實執行這個步驟的人 應該就會認為A或M模式並沒有差別
不過就像有些人就喜歡純粹手排車 不習慣自排或手自排 那只是一種操作上的快感
用M模式或半自動的A.S模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好處
我個人感覺如果在戶外光源變化迅速的場合
A模式對光線變化能及時反應 讓拍攝者花更時間在構圖等其他方面上
M模式好不容易測光完各方面都調整好了 一個烏雲飄過檔一下太陽 拍出來又不對了


M模式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改變很多東西阿.....

就連我用聰明的sony 5n都是用M模式....

雖然現在相機自己都會尋找最好的拍攝方式.....但很多照片....是機器拍攝不出來的.....

這時候就需要依靠M模式嚕@@
看了這麼多大大的精彩發言後
小弟也來小小發表一下一些看法,也是淺玩DSLR一些時間來的一點個人想法
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還請先進們多多指教囉~
1.首先對於很多大大在吵的,測光表準不準、人演測光多厲害等等的:
好像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
在數位的時代裡,相機感光元件規格之複雜早已超過以往底片時代
,別說不同家,就算同一家相機的各款之間,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同樣的鏡頭、光圈、快門、iso值,用在不同的感光元件上面拍出來一樣嗎?
加上各家的測光系統也在不斷進化
恐怕一樣的設定出來的成果會蠻有差異的,這是以往底片機時代比較沒有的情況
(以前各家出新款底片的速度跟種類總沒有現在更新感光元件來得快又複雜吧?)
這一點上面小弟也算是過來人,一路過來使用過幾台相機,就算用一樣的鏡頭
不同的機身、感光元件、測光系統對於曝光的程度也各有各的判定
如果沒有用同一款相機一段時間,恐怕難以掌握機身特性跟感光元件的能力
更遑論"人眼測光"這種事情
所以不客氣說一句話,吵這種人眼測光多厲害的人似乎沒什麼意義
相信一台新相機到任何人手上都得乖乖看測光表(或EV值表)
就算不看測光表就依據過往經驗可以抓出大概的光圈快門組合
恐怕也得多試拍幾張才有辦法真正掌握住正確的範圍
在這樣的過程中,跟透過測光表來逐漸掌握機身特性相比
是有比較厲害,但說穿了不過就是種經驗累積,不到那種值得誇耀的程度
如果你有辦法拿到新相機全手動拍個兩張就掌握住
只能說恭喜你,關老爺遇到胭脂馬~天作之合哪~!

2.其實用M模式,跟用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等等其他模式並無不同:
各位大大別忘了,曝光就是曝光,不會因為你用不同的模式
相機就可以幫你感光元件左半邊曝光30秒,右半邊曝光0.3秒
這一點相信不用小弟提醒吧!?
所以想要全手動操控快感~當然可以~
想要享受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的便利~也很OK~
畢竟少個參數設定就少一種麻煩
當然上閃燈或是需要固定曝光又是另一回事,已經有大大發表精闢的解說,在此不再贅述
與其吵哪個較專業較厲害
小弟提出另一種角度供各位參考,如有重複還請大家海涵~
其實小弟覺得,撇開特別的景深需求或是快門速度的要求
使用全手動或是光圈或快門先決
在曝光方面在於差異程度的細膩化
以同樣的光圈值來說
全手動曝光量表為0的時候,如果太亮就要增加快門速度
如果光圈優先就要減EV值,但其實光圈不變得情況下,減EV值相機也是增加快門速度
再怎麼樣也都是光圈、快門、ISO這三大曝光變數(相同場景時間下)
差別在於,全手動的快門可以一級一級調整
EV值一調就是二分之一、三分之一,高級一點的可能甚至更細分一點
但是這快門速度可能就差上好幾級了
舉例來說(以下這段老手大大們應該可以跳過吧,對老手來說簡直就是教魚游泳一樣)
一樣的iso 200、光圈4.0,全手動測光表在0,光圈優先EV值也設在零此時快門速度都是1/100秒
拍出來都覺得太亮
如果用全手動調整快門,就可以1/125、1/160秒這樣試出你要的結果
但是用光圈優先減1/3EV,快門可能一下就變成1/200秒
中間的1/125、1/160秒就都被跳過了
而這中間細微的曝光差異也就沒了
換個角度說,各家對於每一級EV加減程度的設定多少都會不同,精細度也不同
沒辦法作到像全手動那樣控制精細
當然這之中還牽涉測光的問題,不過不管哪種模式都可以運用相機上的各種測光模式
所以剛剛的說法是先排除測光的問題的,至於測光如何掌握,真的得靠經驗累積
要多多練習阿~(遠目)

當然科技日新月異,現在相機越來越聰明是不爭的事實
不論是權衡式測光或是分區測光(說穿了還不都一樣的東西)
隨著相機公司資料庫的累積進而寫入新的機身,測光越來越聰明準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畫面明暗差異較大時,雖然還是誤判不少,但比起以前來說也是越來越準了
(但是這種時候還是先乖乖用點測光吧,畫面不等人阿)
說真的,很多東西交給聰明的相機沒什麼不好
專心在構圖、取景角度、拍攝時機的掌握上
更能拍攝到令人心動的畫面不是嗎?
瞭解手上機身的特性,在機身性能力有未逮的時候適時的以手動的介入
相信才是拍照的王道,也才是真正駕馭機身的真諦不是嗎?
大家常說機身後面那顆腦袋才重要
同樣的,腦袋也別被所謂的"模式"兩個字給限制住了
管他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管他光圈快門全手動,能拍出好照片的就是好模式
以上是小弟一點個人淺見,希望大家都能快樂拍照囉~!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