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攝影語言,如何語言?

影像共鳴的起源
http://www.wretch.cc/blog/DUpisces/11615698

我很清楚記得自己是怎麼念到「鏡像神經元」的。早期我在認知心理學的「表徵」裡找到「決定性瞬間」的科學根據,之後我轉而研究另一個問題:當我們說某張照片很有感染力、能令人感到共鳴,那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開始我只想到統計,於是就去買了幾本統計學的歷史來看,希望從中找到資源,但很快就碰壁了。即便我們能統計出某種「樣式」特別令人能感到共鳴,那首要的就是先定義「共鳴」是什麼。共鳴一詞其實只是一種隱喻,還原成最原始的說法,就是指「情緒」上有所感動,因此問題反而變成「由影像引發情緒的機制是什麼」......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All rights reserved
DU 雙魚的海邊
郭大爛
建議你可以花點時間認識一下 NLP , 神經語言程式學
這個心裡學派對於人類生成"認知"的過程有不錯的成果,可以解答何謂"共鳴",何謂"感染力"
leolarrel wrote:
郭大爛建議你可以花點...(恕刪)


感謝您
但可以不要建議別人去念偽科學嗎?(苦笑)
DU 雙魚的海邊
宇宙學家的招牌微笑
http://www.wretch.cc/blog/DUpisces/11616881


▲左圖Guth於2003接受BBC專訪。右圖Guth於2010接受Discovery
(摩根費里曼之穿越蟲洞)專訪。


高中時念過一本中國天文史,不過那是為了比較西方星座算命的語言與中國人有何差異才去接觸。接下來要等到大學畢業之後我才有機會翻閱西方天文的科普書。我第一次念到Alan Guth是在2005年,那時我剛出社會,教完補習班之後晚上就在家裡看書。

關於宇宙形成的理論有許多版本,一種是後期發展出的「膜理論」,一種是我們所熟悉的「大爆炸」。天文學家哈伯是在1920年代觀測到遙遠星系的紅移現象,因此長久以來「宇宙是恆古不變」的觀點就終結了,科學家開始領悟到宇宙可能是由一個小點所產生。1951年梵蒂岡教會宣布「大霹靂符合天主教官方教義」,可被接受。之後宇宙學家一頭栽進了粒子物理學,探究宇宙初生時的狀況。其中一項問題就是「對稱破缺」(宇宙從高溫狀態降至低溫時,原本統一的作用力會分裂開來,並且讓其中一些粒子擁有質量,而部分粒子沒有)如何產生。當時理論物理學家積極發展所謂的「大一統理論」來回算出宇宙的樣貌。但是大一統理論預測一種「磁單極」的粒子會瀰漫整個宇宙,但事實上觀測的結果並非如此,人類從沒有觀測到什麼粒子只有磁單極。1980年左右,Guth提出了一個觀點:現今宇宙之所以欠缺磁單極,而且如此「平坦」(從各個角度看都差不多,溫度沒什麼變化),是由於「相變延遲」(對稱性破缺的延遲)所產生。宇宙從高溫開始往下冷卻時,物理學家預測一種稱為「希格斯場」會慢慢凍結,並且在凍結的過程中,賦予某些粒子質量。所謂「相變延遲」就是說原本到了希格斯場該凍結的時候,卻還沒有凍結;有點像是水到了0度,卻還沒有結冰,物理上稱為「過冷水」。而相變延遲的原因,是因為「假真空」(看似真空,但其中蘊含高能量)的介入,假真空對「引力」有排斥作用,導致宇宙在短時間內「暴脹」,依照指數倍增。根據Guth的「暴脹理論」,磁單極粒子早在暴漲同時向數十億光年外奔散而去。這理論如今已成為宇宙可能形成的眾多方式之一......(全文見雙魚的海邊)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All rights reserved
DU 雙魚的海邊
怎麼說NLP是偽科學?


1515151515151515
精品文章啊~

要是能加分的話... 打一百也不多啊~
經典的文章,
郭大爛 wrote:
An Invitat...(恕刪)
DU 雙魚的海邊


視覺工廠

看完這本書之後,心得是少部分的論述很荒唐,一般人可能會被牽著鼻子走。作者是法國國家研究中心的人,相當於台灣的中研院。最慘的是這本書的某篇序,跟書中的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一看就知道是沒念過還來寫序。

不良書有兩種:1. 寫了一堆不良想法。2. 加了很多史實,然後寫了很多不良想法。這本書大概屬於第二種。

歷史不好寫的原因在於作者必須將各個獨立的事件,想辦法為他們穿針引線,找出其中的因果關係,有時太過破碎的事件,描述起來就會產生困難,這本書的作者就給人他很「努力」要做好這件事的感覺,大量蒐集史實是很了不起的研究,但人文領域的人有個毛病,就是:明明是一個「乾淨」的史實,卻總愛在史實的身上「東塗西抹」。例如宗教歷史上有一件著名的聖物:「耶穌的裹屍布」,作者講起這件事時,前半段是在描述史實,後半段就開始荒腔了,硬是要把裹屍布跟攝影文化結合在一起。他最後的結論是:「裹屍布的真實性之所以能被引起科學界想去檢驗,是因為攝影的關係。而麻布上的印記猶如攝影的負片,攝影跟X光、磁性、或放射性一樣,都可以證明外力作用超乎人的想像空間。不僅如此,攝影也顯示這種外力作用可以保存明暗變化和形狀。」後面不知道在講啥。囧

不過衝著他所收集的史實,本書還是非常值得買,尤其是論述到解剖學圖像、望遠鏡圖像、顯微鏡時,由於當時的人類受限於印刷術,要傳播圖像只能用畫筆畫下所見,這時有趣的「觀看文化矛盾」就出現了(因為藝術圖像與科學圖像訴求點不同)。研究攝影,有一部份需要「研究觀看方式」本身,這時我們就必須藉助這樣的書來提供一個「觀看之歷史」的大面向。

市面上這種談觀看歷史的書不多,還有另一本Gombrich的『藝術與錯覺』,也花了一些篇幅探討「觀看的意識形態」,不過不是從攝影的角度出發。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All rights reserved
DU 雙魚的海邊
2011靜宜化科系成果展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All rights reserved.


基隆海洋大學演講


下午兩點半從台中出發,
然後又去中研院找英豪,
他怕我餓死,所以先幫我買了一個便當。
海大的學生氣氛很熱絡,
講起來特別起勁。

大學生就是該腦袋清楚,才能處理知識問題。
講完之後有幾個學生的問題令我印象深刻,
一個是未來攝影人跟如何面對3D攝影,
一個是如今影像洗成照片變少的問題。
前一個是攝影人面對新媒介如何重新建構視覺經驗的問題,
後者則是關於影像載體的問題:
1. 不同的載體有不一樣的視覺特徵。
2. 各種載體的傳播效力不同,意識形態也不同。
3. 紙本載體會隨時間退化,影響觀者意識。

如果這聽起來很複雜,只是因為一般人很少思考這些問題,
並不是中間有多麼深奧的大道理。
舉個最近看到的例子:
http://www.ted.com/talks/lang/chi_hant/jr_s_ted_prize_wish_use_art_to_turn_the_world_inside_out.html
這個藝術家選擇用影印紙,
片中他有說明理由。

結束之後我跟英豪去基隆廟口吃夜市,
吃了450元的麵線跟豬腳。
(是的,一碗麵線+一個豬腳是450元) 冏
DU 雙魚的海邊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