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平心而論~數位化的時代,為何還堅持選擇貴族徠卡?是否單純只是可樂標的虛榮心作祟?

flxchenn wrote:
各位再看看對比照片,...(恕刪)

恭喜你......進入LEICA世界......哈!
沒有紅標的LEICA.....APO TELYT 135mm F3.4
一般來說長焦鏡在陰暗處的散景會很暗

為了蝴蝶的白不要過曝,均衡側光大概-0.7EV

這張可以拿來看散景過渡
在底片機時代,不同的底片拍出來效果就不一樣,如果沒有先知道拍攝資料,光看照片有人可以確切的知道是哪個廠牌相機拍的?

Horology wrote:
(恕刪)........
Otus無色散的範圍確實是最小的,在輕微色散的區域結束後馬上就進入明顯散景
相對來說Sigma Art的色散範圍超大,因而從合焦點到開始明顯散景的範圍就大了點
58G的差異就明顯得多,幾乎很難明確的說景深範圍到哪裡


你自己引用的圖自己都沒看圖嗎?
otus f1.4清楚的範圍是3-5
sigma的別說是5了,那個大大的後景深4根本就不清楚啊........
散景的範圍明明就是sigma的比otus的小。
berlinnm wrote:
在底片機時代,不同的...(恕刪)


看很多張應該還是可以粗略判斷是日系鏡頭或是歐德系鏡頭所拍的



在發色和散景上就算是不同底片

景深變化或是散景和立體感


一些具有特色鏡頭所拍出來的

還是很容易判斷 尤其是可以從散景特色 bokeh 變化 來分辨


比如說

Leica Noctilux 50mm f1.0

Old Voigtlander Nokton 50mm F1.5



有常在拍的人

還是比起一般人容易分的出來




另外底片時代應該比較的是鏡頭而不是機身

因為底片機身不會像現在數位相機一樣會影響發色

會影響的是在鏡頭和底片沖掃藥水配方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rtdesign/
berlinnm wrote:
在底片機時代,...(恕刪)

數位機身的色調跟底片有異曲同工之妙
只是機身無法像底片一樣說換就換
但數位後製的空間也不是底片可以相提並論
如果是CNS這幾家的話
不修圖我應該可以猜中七八成

enigma_wu wrote:
R 80-200 f...(恕刪)


靠...我中毒了!!!
bearsheep wrote:
你自己引用的圖自己都...(恕刪)


為求敘述精確,我把焦前(靠近相機)的數字加上負號,用.5來表示兩數字間的中線

以高標準來看,Otus的f/1.4景深區是在-0.5到1,Sigma Art是-1到0.5,兩鏡範圍幾乎一樣
(58G的球面像差修正就差很多,所以很難看出明顯的景深區)

再往外走就進入散景區,我會再細分為兩塊:
(A)Otus在-2.5跟3以外,Sigma Art在-3跟2.5以外為明顯散景區
(B)景深區到明顯散景區中間的這一塊,我想這才是討論兩鏡過渡特性的重點
在這個區塊Sigma Art的軸向色散顯然較高,因而造成影像模糊化的過程差異較不明顯

原圖過小,下載後放大來看會比較清楚一點
不過說真的,明明就有58G這一個差異相當明顯的對照組,何苦硬要拿Otus跟Sigma Art比?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平心而論~

我認為沒啥錢或無法表現出其價值的人,其買了很貴的萊卡時~

的確是虛榮心與標新立異~


當然如果我哪天有閒錢買很貴的萊卡機時,大家可以這樣說我!













希望有那麼一天!

我的基礎功 隨手拍出喜歡的照片^^
happyspirit wrote:
平心而論~我認為沒啥...(恕刪)


嗯嗯! 私以為, 買了萊卡後可以增加不少信心. 至少我在01是少看到有人敢批評萊卡拍出來的照片, 多的是像國王的新衣, 一堆不知根據從何而來的讚美...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我比較好奇...版大拍出蝦米碗糕?
貼兩張來膜拜一下^^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