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片幅影響景深是錯的嗎??


tessar wrote:
你這樣說,不正表示你...(恕刪)


你要討論另一話題嗎?
tessar wrote:
你這樣說,不正表示你知道觀賞距離會影響景深嗎....

勸您先回去溫習一下什麼是「控制變因」?再來參加討論

或者自備束脩請 Cudacke Dees 大專門為您開堂課

Cudacke Dees wrote:
觀賞距離,照片放大率...(恕刪)

數位時代不見得管用
FF APS 像素密度不一樣....

ACON99 wrote:
數位時代不見得管用
FF APS 像素密度不一樣....


像素密度影響的是解析能力範圍內最大的輸出大小,
不等於觀看照片時的照片的大小, (偶上數的控制變因)
景深公式本身就只有在照片解析能力範圍內才有意義,
觀念跟原理都是一樣的.




ACON99 wrote:
數位時代不見得管用

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現在想通了!

如果是洗出相同大小的相片來檢視,效果一樣,還是管用!
至於 1:1 螢幕檢視?......從「照片放大率」方向去思考吧!

PS:「洗出相同大小的相片來檢視」是討論 CoC 很重要的前提。

ACON99 wrote:
FF APS 像素密度不一樣

N 家恰好有現役機型:
D800 FF 36MP .vs. D7000(or D5100)APS 16MP像素密度一樣,
可以用來做比較的參考。
roachc wrote:
為什麼在 CoC 的公式中:
A 檔案的 CoC = FX 片幅對角線長 43.3 / 常數1500,
B 檔案的 CoC = DX 片幅對角線長 28.8 / 常數1500,
或者說:同一張相片裁剪以後 CoC 竟然變小了?

就是因為 CoC 公式的前提是:
把 A 檔案 & B 檔案 都放大成相同尺寸的相片,放在相同的距離來檢視(觀賞)。

沒錯...

不然 如下 這個 計算景深 的網頁, 就不用把 不同的片幅, 代入不同的 COC 圓徑了..
http://www.dofmaster.com/digital_coc.html

以前大家一定要洗成照片, 才能看到結果; 大家會洗的那幾種尺寸的照片, 對角線嘛才幾吋而已, 所以 COC 定為 1/1500, 就已經很夠很夠用了..


現在大家幾乎都用電腦看, 一堆人動不動 就用比 22吋 還大的螢幕, 然後放大到 100% 來看 還不到整張照片 1/4 的角落, 所以在他們眼中的 COC 要求, 非用 單一 pixel 不可.

一個 1200萬 的 4:3 感光片 (4000*3000), 以單一 pixel 為 COC, 那就是對角線的 1/5000 ...
roachc wrote:
我以前也是這麼認為....(恕刪)

極端的講
D700 12Mp 跟D800 36Mp
兩台全幅 效果一樣?
那多的像素呢?
兩台照的相片都放大到36Mp 300dpi
12Mp的會出現馬賽克
代表啥?
像素越多的合焦圓內細節越多
模糊跟清楚的區分更細
代表啥?
不是[模糊圓]在數位下需要重新思考?

數位時代 像素密度等於是直接影響 TMD菜斯經驗公式中的 片幅/1500....
密度越高 常數1500搞不好要用2, 3000去代....
plasma_membrane wrote:
受過研究所嚴謹科學訓練的人都知道...
...很多網友沒有念過原文的教科書...
...奉勸某一些人,先搞懂傳統光學和數學...
...先搞清楚基本原理吧,還不會爬就想飛會摔得很慘的

與其空口說白話,不如您親自示範一下,
一個受過研究所嚴謹科學訓練XD、唸過原文教科書懂傳統光學和數學的人,
會怎樣描述模糊圓的定義跟原理?

roachc wrote:
勸您先回去溫習一下什...(恕刪)



控制變因每個人小學都學過了好嗎!倒是邏輯沒有在基礎教育課程中,難怪很多人邏輯很不好. 這裡的主題是片幅與景深的關係,而不是妳的景深公式.要探討景深公式還有很多家說法妳可以慢慢研究.

我前面的回文列出了影響景深的可能變因(還有很多我沒列到的變因),就是要表達其變數很多,很難只控制一項操作變因,就算妳用相同鏡頭相同光圈,相同的對焦距離,相同的影像放大率,相同的觀賞距離,妳一旦使用不同的片幅,,畫面的大小與構圖能夠相同嗎?就算理論上的dof是相同的,但觀賞者看到這2個不同畫面的感覺絕對是不同的,這也是大家爭論不休的原因.何況有人為了控制相同的構圖而使用不同鏡頭,那變因就更多了,所以才造成雞同鴨講.

景深公式用來說明景深是很好的,但實用性就有限制了,每支鏡頭光學設計不同,解像力也不同,不如好好熟悉自己的器材,思考觀眾如何觀賞自己的作品,從而控制自己作品清晰與模糊的部分,這才是景深的意義吧.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ACON99 wrote:
極端的講
D700 12Mp 跟D800 36Mp
兩台全幅 效果一樣?
那多的像素呢?
兩台照的相片都放大到36Mp 300dpi
12Mp的會出現馬賽克
代表啥?
像素越多的合焦圓內細節越多
模糊跟清楚的區分更細
代表啥?
不是[模糊圓]在數位下需要重新思考?


說過了超過解析能力的情況下討論景深根本沒有意義.
不用重新定義,
定義一直都一樣.

ACON99 wrote:
數位時代 像素密度等於是直接影響 TMD菜斯經驗公式中的 片幅/1500....
密度越高 常數1500搞不好要用2, 3000去代....


菜斯那個假設數字本來只是給很意般的照片大小與觀賞情況看的,
以前有人沒看清楚內容, 拿菜斯的聲明書出來的時候偶就已經根據中點翻譯過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2537339&p=1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