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2009.4.5聯合報頭版新聞.國慶煙火 金、銅牌照片造假?

sungrass wrote:
最早以前拍出一張照片...(恕刪)


如果不是要講究技術,那為何要辦比賽啊?既然要辦攝影比賽,當然比得是攝影技術啊!
再者,科技進步讓人使用更方便,但就不需要技術?又是個謬論,拍得好和拍不好差異原因為何?
SagittaPan wrote:
如果不是要講究技術,...(恕刪)



可以看看藝術層面嘛...

照片如果失去了靈魂...也只是一張糖水片。




然後你很喜歡說謬論這兩個字,是否可以先提出論證,再說出原因,以證明別人所說的都是謬論?

例如:您說別人說的話都是謬論,但是因為你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件事,依此可得,您所說的話是謬論,此為論證。

反推可得,您所闡述別人說的話為謬論之事,都是事實而非謬論。
sungrass wrote:
可以看看藝術層面嘛....(恕刪)


1. 我提出重曝、黑卡和PS不可相提並論是因為隸屬於不同的技術,
一是透過鏡頭攝影、另一是透過電腦編修,這就是我的論證;
2. 我提出科技進步,使得人使用方便,但不能使得技術層次降低,並試問拍得好和拍不好的差別,
就是希望您自己想想:難道透過數位單眼拍好照片不用技術?不用決定構圖、景深、曝光?這是我的論證;
3. 針對您說的藝術性,藝術不是塗鴉,想要擁有藝術價值的先決條件是能否擁有專家級以上的技術,
蒙德里安的畫裡的簡單線條與圖塊,是浸淫繪畫技術許久才獲得的,所以跳過技術只追藝術性,近似緣木求魚。

以上,我都有說出我的論證觀點啦!確實脫口講謬論是衝一點,但自認為應該還算不過火。
再者,我認為謬論的主要原因,就像您所說的,是拿蘋果和橘子相比、是簡單的類化、是不具論證關聯性。
yudofu wrote:
你用同一張底片曝光兩...(恕刪)

若依你的邏輯觀念.那只要使用photo shop隨便拿一張照片.按個油畫或水彩功能.再作油畫布或水彩紙輸出.照樣可以參加美術競賽了.一樣都要動手只差是動鍵盤和動畫筆而已.結果都是一樣的不是嗎?.藝術都是在電腦裡完成的嗎?.photo shop是萬能的...
老禪師 wrote:
若依你的邏輯觀念.那...(恕刪)


純屬網友之間溝通出現小小問題,內容無關緊要,故已刪除!
SagittaPan wrote:
哦~抱歉,不懂耶!您...(恕刪)

很抱歉!剛剛的回覆對象不是您.我已經更正過了.在此致歉請包涵...謝謝!
底下是冼鏡光老師一篇文章
冼老師文章

裏面有一段話是如此寫的:
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調在國內論壇一再出現,
雖然偶而有識者會指出錯誤,
不過他們卻常反被有錯誤觀念的人嗆是錯的,
日久以後願意出面指出錯誤的人就愈來愈少。


01上臥虎藏龍;評審老師,金牌得獎者,攝影教材作者,
其他攝影專業從事者...等等,常在此出現.
想發文質疑別人觀點前,請先問問自己的經歷,是否有一定水平.
如果沒有;可否改用請教或討論的口氣較好.

會這麼說是心有所感,不是想強調自己有什麼資歷.
常常去看那些嗆人"高手"過往發文資料發現,
原來才新手入門兩三個月而已....
對上已有多年經驗老手嗆聲的方式,
直當自己是當代攝影大師無異!
可笑,可悲呀~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c8631506
SagittaPan wrote:
1. 我提出重曝、黑卡和PS不可相提並論是因為隸屬於不同的技術,
一是透過鏡頭攝影、另一是透過電腦編修,這就是我的論證;
2. 我提出科技進步,使得人使用方便,但不能使得技術層次降低,並試問拍得好和拍不好的差別,
就是希望您自己想想:難道透過數位單眼拍好照片不用技術?不用決定構圖、景深、曝光?這是我的論證...(恕刪)
「暗房技術」並不是透過鏡頭攝影,那麼是否屬於「攝影技術」?

假如在電腦上不做任何設定,不做其他編修,單純將二張照片重疊。這樣在「純攝影方面」應該沒有降低技術層次。這種電腦處理,可不可以和重曝相提並論?
Dave5136 wrote:
「暗房技術」並不是透...(恕刪)


1. 曝光階段
1.a.(底片)在同一張底片進行一次或多次曝光
1.b.(數位)在同一數位檔案內合成或言寫入一次或多次曝光資料
2. 定影階段
2.a.(底片)即沖洗底片,讓同一張底片可以定型,但通常可透過機器和藥劑為微調曝光值
2.b.(數位)其實沒啥工作,最多用RAW檔調校軟體微調亮度、對比和色階
3. 顯影階段
3.a.(底片)將底片輸出於相紙或其他材質之上,甚至可疊合多張底片顯影於同一相紙之中
3.b.(數位)將原始或RAW輸出於螢幕、相紙或其他材質上,並具有多樣化的編修可能性

廣義來說:攝影技術包含1 2 3,但狹義來看,通常是指1。
以底片來說,除高級玩家和專家有暗房技術以外,常人除學生外不會去瞭解2 3 階段,
但在數位時代,2 3 變得很有可能並很容易上手。

而對於後製,狹義是指3,廣義則包含2;
2雖然是有點模糊,但基本原則還是針對同一張底片或同一個數位檔案作編修。

所以您說的電腦重疊是屬於3。再者,所謂的無後製比賽,要比的就是1,而非 2 3。

個人經歷:
卅年前當過舅舅的模特兒,那時最有印象的是在紅磚牆上為了重曝弄了好久;
十五年前買了第一台尼康純機械相機,以試著重曝,但因成功率不高且成本高而放棄;
五、六年前開始接觸數位相機,從消費機一直到現在用40D。
SagittaPan wrote:
1. 曝光階段1.a...(恕刪)


自己強調一下:
所謂的多次曝光是透過鏡頭將不同時間甚至地點的光線素材曝光在同一個感光元件上,如同一張底片。
而由於感光元件的曝光值有其容許程度,故多次曝光須要攝影人先行減曝才能得到適當曝光得以進入2階段。
而數位式重曝則是相機廠商保留給底片使用者的老玩具,所模擬出近似於底片重曝的功能。

重曝通常可分固定地點和不同地點的方式,像卅年前我舅舅玩的,就是固定在紅磚牆上左右兩側出現兩個我......
至於不同地點的重曝......對我來說只是理論上可行但我沒有碰過,因為如何配合不同地點進行縮曝就是大難題。

另,郎靜山的大作其實應該算是多重顯影而非重複曝光,郎大師是將不同底片疊合在同一輸出上,屬3的藝術層次。

對我來說:攝影就是處理光線的遊戲(技術/藝術),如何透過鏡頭、濾鏡來取得甚至改變光線以紀錄下來,就是我所謂的攝影。不諱言,這樣的我是狹義攝影的擁護者。第 2 3 階段的技術並不投我所好;再者,我也不喜歡用濾鏡,唯一用的就是UV鏡......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