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視丘的考題 : 從同一張 35mm 的底片放大兩張照片。一張為 5X7 吋,一張為 16X20 吋。此時兩張照片上的景深???

cedric8tpe wrote:
最大可接受模糊圈公式:
CoC Diameter Limit (mm) = anticipated viewing distance (cm) / desired print resolution (lp/mm) for a 25 cm viewing distance / anticipated enlargement factor / 25
大致翻譯:CoC (mm) = 觀看距離(cm) 除以 距圖25cm時期望輸出的解析度(lp/mm) 除以 放大的倍率 除以 25
例如:
1. 觀看距離 50cm,距圖25cm時期望輸出的解析度 5lp/mm,放大的倍率8 => CoC = 50/5/8/25 = 0.05mm
2. 觀看距離 50cm,距圖25cm時期望輸出的解析度 5lp/mm,放大的倍率4 => CoC = 50/5/4/25 = 0.10mm
3. 觀看距離 50cm,距圖25cm時期望輸出的解析度 5lp/mm,放大的倍率16 => CoC = 50/5/16/25 = 0.025mm

若最大可接受模糊圈會因這些因素改變,自然會影響到景深的深淺。...(恕刪)


一般來說,鏡頭在對焦處的模糊圈最小,接下來會隨距離焦點增加而逐漸變大。當大過我們人眼可辨視的範圍(最大可接受模糊圈)時,我們就會覺得模糊了。也就是說,範圍內的就是景深區間。
我們所觀看的相片模糊圈大小分布大概會像:

近 ... 0.2 - 0.15 - 0.10 - 0.05 - 0.025 - 0 - 0.025 - 0.05 - 0.10 - 0.15 - 0.20 ... 遠 (0 為對焦點處)

如前面的例子,同樣距離和距圖25cm時期望輸出的解析度時,放大的倍率 4 所看到自近 0.10 到 遠 0.10 都清楚。而放大的倍率 16 所看到自近 0.025 到 遠 0.025 都清楚 >> 所以景深有改變。

--------------------------------------------------------------------------------------------------------
至於有人提到拿到一公里外觀看,若來算最大可接受模糊圈
CoC 4 倍 = 100,000 cm/ 5 / 4 / 25 = 200 cm
CoC 400 倍 = 100,000 cm/ 5 / 400 / 25 = 2 cm
只要在這範圍內的,都會清楚(如果看得到的話)。兩公尺的模糊圈


潛水 ........
會讓人比較困擾的是,我們可以找到使用器材的模糊圈,若帶入景深計算公式,那不就是一個固定值?

讓我們來想想 RD 要設計一顆鏡頭時,第一件事就是訂定規格。到底要將鏡頭修正到甚麼地步,才能符合使用者的需要?於是早期他們如前面網友說的:洗出來了的相片在甚麼狀況下(距離,倍率等)觀賞可被接受。於是訂出了規範的模糊圈:一般 35mm 的鏡頭為 0.025~0.035mm 之間;Leica 為 0.025mm。通常訂的越小,需要花更多功夫、時間與成本。

然而,正如最初本大樓討論的:大家都不會完全遵照設計時的條件,所以得到的景深有變異。


潛水 ........
馬克蘇 wrote:
或許,不懂這些的人也可以拍好照片,但我可以肯定,拍得好照片的人,如果懂得這些理論,會拍出更好的照片
因為他可以更熟練他的相機與拍攝的技巧,擁有更多拍攝的手法,而不是只會一再嘗試錯誤


是沒錯,再討論下去,對你們這些根本不想學習的人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結果也是一樣,因為你們不肯去學
攝影是不只有景深問題,但景深是不是攝影的一環?絕對是

你可以放棄這一環,我相信你也可以放棄其他地方,你的攝影還剩下什麼?
不是說句拿起相機多拍照,就可以彌補這些放棄掉的知識


看完十三樓以後,本日最佳句就是馬大所寫的。有很多人說我不知道景深這些有的沒的,不是一樣得攝影大獎。但是如果你不想一輩子都在嘗試錯誤或用經驗法則,某些基本的知識是必要的。
Fox_huang wrote:
有人開玩笑說我攝影白玩20年


還好,我攝影只白玩5年.....
馬克蘇 wrote:
物理學上的絕對景深,...(恕刪)


「照片放大,讓照片上只剩痘子變清楚,也就是說,景深從原來2cm,變成0.5cm」

以這種說法來論
我也某種程度同意

但關鍵是,
那0.5cm的景深,是「本來就存在」的
只是肉眼在它放大時才「辨識得出」
不是「景深從小變大」

就像用公差、精密度較差的儀器檢查某種成分
可能查不出來
但用精密的就查得出來
不能因此說
它的成分「多出來了,或變出來了」
它本來就存在的
不是嗎?

如果,因放大,景深就變化,是答案
那就這樣
再爭也沒任何意義
看我上面的儀器來檢查的例子就知

我自認對「景深」有正確的認識

這種說法,我保留
你們自認為對,那也就對




"景深" 不就是照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被攝物的前後範圍

所以當放大被率越大,不清楚的部位也就越容易被看出來
反之倍率越小,高倍率的模糊區域在低倍下看起來就不會模糊了

就跟手震一樣,在低倍下看起來ok的照片
可是回家放在螢幕上,放大來看就慘不忍睹是相似的


在"洗出來的照片是用眼睛來觀看"的前提下
樓主說洗出來照片越大,景深越淺這句話成立的

dgg wrote:
但關鍵是,
那0.5cm的景深,是「本來就存在」的
只是肉眼在它放大時才「辨識得出」
不是「景深從小變大」

不對喔
景深其實不是本來就存在的東西
真正在物理學上合焦的是一個面,沒有深度
但為甚麼我們看到的時候會有一個「合焦的深度範圍」?
這就是模糊圈的概念中~人眼無法辨識時認為是清楚就叫做「景深內」

所以
「景深」很來就是動態的,隨著許多因子改變,一些是拍照前器材牽涉到的,一些是拍照後觀看時顯示媒體、觀看者會牽涉到的
ad47 wrote:
不對喔景深其實不是本...(恕刪)


我指「本來就存在」
是存在於已拍的底片上

至於你們提的說法
我也說某種程度可成立
但不完全同意

我本來以為有人會提出什麼了不起的「定義」
結果
是從這樣的角度來解釋
那就這樣吧

再說一次
我只論底片上既存的

因放大而生的「人眼辨識上改變」
也要套入「景深」的定義
那就去論,我沒意見(就是上述的某種程度同意)

再舉一例
手振
我從放大圖說,你這作品有手振
你就將它縮小,說,沒有呀
這會不會錯亂?

要說手振,要放多大倍數才算數?
反之,縮小到什麼程度,可以說沒手振了?
各位,給我一個答案

那個問題,雖然有放大這條件
但,有某種程度的陷阱

反過來說
它也可讓「景深」有進一步的討論
這我同意

就醬
馬克蘇 wrote:
模糊圓......你...(恕刪)


請不要亂引我沒說過的言來反駁我
我從沒說過景深變長了,OK?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