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比各廠最高級的鏡頭,萊卡最多也就不相上下,光學說穿了最後還是成本問題,好的退火玻璃要錢, 好的鍍膜也要錢, 好的機械工藝一樣是錢坑,對待自己的標準有多高,成本就有多高,萊卡很少會在成本考量下出國民機,這個堅持需要錢的支持,所以貴是有道理的,其實它雖然貴但它的淨利並不好,財務多次出問題
日本相機是務實派,把產品做很多層的分割,務求最大利益化,所以好與壞幾乎是沒標準的,唯一的標準是獲利。
這樣的分別就造就出了完全不同的市場區隔,大家學生時代多數人不可能很有經濟能力吧,最好上手的就是日系品牌了,一路的學習加上累積,到最後用日系相機當生財工具也就很正常了,畢竟到了高階時,差異往往只有百分之零點幾,但是成本可是差了好幾倍,當然用日系機就好了。
再來說說設計的血統,德國產品相較日系比較呆板,呆板的壞處是腳步慢,好處是DNA維持度比較高,維持度高的意思就是高識別度,萊卡拍出的相片一直有很高的識別度,特別是底片時代與數位時代的銜接是最好的,這一點日系並不care, 與時俱近才是他們所要的,所以你很難用底片時代的印象去識別數位後的表現,當然這一點又是會失去市場的一點,為了維持血統,萊卡幾乎都要被滅種了,但是這一點也是萊卡迷之所以打死不退的主因,因為情感不是價格可以衡量的,這是腦海中美麗的回憶,我可以不用它生財,但是不能在腦海中抹掉過去的美好,雖然貴,但是值得用錢喚回...
如果用生財的角度或是純脆攝影的角度來看時,選擇萊卡相對是少很多的,這個必然不是品質的影響,更多的是成本的影響,以及方便度的影響
如果用歷史記憶的角度,萊卡做了第一部35相機至今所累積下來的用戶,大概十個只能跑掉兩個吧,大部份的底片時代用戶還是需要在數位化時懷抱萊卡,因為第一人懶了不想再洗底片,第二數位化後的萊卡保有最高的底片時代DNA識別度,單單這一點就可以讓天天手持日系生財的人,在休閒時拿出萊卡了
然後最後一點,我承認也有很多人是因為它貴才買的,不過這一點也不是萊卡才有,有人類社會以來就有這樣的現像,有錢了,拿部萊卡讓自己覺得開心,或高人一等,我覺得都是好事,沒有這些事,人類社會反而是不容易進步的。
很想用用回Daguerreotype確沒有體力與時間的人留...

上一張自己重溫舊時代所拍的數位相片做結尾,雖然利用無反讓鏡頭回去了,但數位的痕跡卻繼承不了過往的感情,我想這就是萊卡之所以有價值的原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