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我的攝影路...有感而發

我也來分享一下我的攝影路好了
我玩相機十多年了,我的器材列出來蠻壯觀的,可能會被說是敗家或是什麼的,
但是我想說的不是器材和內容的問題,而是初學者要慎重的選擇鏡頭,

廣角望遠閃燈是都很重要,但是這個可以有機會慢慢達到,但是大光圈以及好的成像可不是靠加個
東西在鏡頭上就可以達到的.

所以我的習慣是鏡頭要盡量買最好的,一次到位,但是機身不要追求太高級.

先想好要拍攝的內容,等到熟練能掌握這個鏡頭用來拍攝你要的內容時,再考慮下一個.慢慢的拓展自己的經驗比別人一次告訴你來的有趣.

有些東西不一定非得一次學會.知道廣角好用,但是可以先不拍誇張的效果,知道望遠的重要,但是格放也不會差很多

當漸漸的熟悉手上的鏡頭表現時,了解了手上鏡頭的不足,當確定了自己下一個想要的東西,想要嘗試拍些不一樣的東西時,差不多也存夠錢買下一個了,可以有新的玩法.

一步一步的玩會比一次到位來的有趣, 日後再看的時候,也才會知道自己的成長.

以我自己來說,東西都有了以後,反而失去了成長的空間

攝影,就是光的變化. 器材只是控制光的變化用的.
Akulamaru wrote:
這麼比喻會聯想到之前...(恕刪)


一群人在一起還是給他們連環芭樂殺傷力比較大,
你的比喻讓我想到戰地風雲1942了.亂入~你們繼續
其實大家講的都對...呵
總之學習是無止境的...
所謂的"深度"是在於你自己的"氣度"!
你能認同接受別人的作品嗎?
就如同版主發這篇文的用意~
很單純的討論~沒有別的意思~

我覺得"用心體會"會得到更多!
因為看了好久終於把這篇完全看完...@@

有錢添購新器材當然是最好的囉!
沒錢買的話...那就只好看看別人PO的文...^^
然後在用心體會囉!
也借這機會順便謝謝~
那些努力PO文讓大家分享的大大~謝2
webhome wrote:
所謂的"深度"是在於你自己的"氣度"!.....(恕刪)

這句話講的真好啊!
加分!
快沒戰鬥力了....要趕快回去火星充電! 地球是非常危險滴~

neo.vista wrote:


那可否請Bresson用35mm萊卡拍出像Ansel Adams那樣的作品來瞧瞧...(恕刪)



那肯定是辦不到的,因為布大師已經過世了啊。
不過很多國家地理的攝影師也都是用35mm來照風景的,
或許這是你說的"像"Ansel Adams那樣的作品吧!

即使我們不是大師,我們還是願意花很久的時間去研究攝影:
研究採光測光,熟悉相機,色調色溫色彩管理,底片或是CCD特性,
暗房或是後製的研究,
但是這一切的背後的根源還是你想用照片表達什麼?
或許是你對孩子的愛,或許是純粹對MM的欣賞,或許是一種哲學的表達或是人道關懷。

但是背後那個根源才是好照片的充分條件,而器材只是必要條件。
當然我們必須熟悉器材,善用器材,但最好從自己擁有的那一套器材開始。
而且從你的根源所驅動出來的進步力才能造成最大的提昇。

原作的論點只是容易讓人以為他是鼓吹器材至上,
不過反正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哲學,也沒所謂對錯,高興就好。


我不知道我的感覺算不算跟版主一樣的
先說說我自己的經驗 , 我接觸相機只有三年
當初是因為看到同學他拍的照片參加比賽[校內比賽]
那時候很單純的想說,他(我同學)的照片都可以參加比賽了
那如果哪天我有相機了, 是不是我拍的照片也可以拿出來參加比賽
但是那時的我沒有相機, 我只能看著別人拿著相機開心的拍著
於是我就上網拍找看看有沒有便宜的相機
買的時候一定會比較相機的規格,透過這種方法讓我對相機的認識越來越多
但是最後我還是沒有錢可以買相機,可是令我驚訝的事情發生了
我女朋友知道我想買相機但是又沒有錢
於是她就把她封印已久的BENQ dc3410拿出來借我
從那天起就展開了我與相機的故事
BENQ那台我用了一年之後,我女朋友給了我另一個驚喜
她從家裡拿來了另外一台相機來了 NIKON3100
雖然我之前就已經知道相機的規格不同他的功能也會不同
但是當真的把兩台等及不同的相機拿在手裡操控的那種感覺
那種差異感不是我從文字裡面可以感受到的
那種感覺必須自己接觸了不同的器材之後才能體悟的
最近這兩天我終於自己買了NIKON5400
這台又與NIKON3100有一段差異
三年了, 我用過了三台不同的相機每一台帶給我的感覺都不一樣
我覺得這種感覺與大大的感覺有雷同之處
二年前我跟老婆去荷蘭自助旅行時,
帶DC去拍,拍了1600多張照片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那時候帶DSLR,
是不是當下拍出來的照片會有所不同

當時的確有很多畫面是DC力有未逮,拍不出來
但是我想想,如果當時我帶DSLR,
會不會因為攜帶上有所不便,反而拍不到某些畫面

個人認為一張照片背後有一個小故事或拍攝典故,
那這張照片就有存在價值了
neo.vista wrote:
那可否請Bresson用35mm萊卡拍出像Ansel Adams那樣的作品來瞧瞧?


他們倆位大師算是對頭. 想法完全兩種極端.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