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觀念的迷思~所謂好照片的定義為何?


文包 wrote:
就連後來貼書的人. 前面自己也這麼說
bisazza wrote:
FYI, Capa's work in Normandy D-Day was a photo lab mistake, that's why it is blurry.


我對Capa手震模糊的原因. 從前面就沒有刻意主張那邊的說法
對我而言這是結果論
成因不是我感興趣的部分
你們要說是炮火猛烈而手震模糊. 要說是卡帕自己緊張恐懼手震模糊. 要說是後端沖洗導致手震模糊
都可以

頂多我這邊可以肯定的是. 影像晃到的原因應該跟後端沖洗無關而已
但這也是小彭新城自己跳出來批的
不然我也沒想追究這細節問題...(恕刪)


歷史 臆測 推論 需要證據 沒有證據 網路任意下結論 文則不自負 豈不誤導網友?


這裡順便回覆給daniel681220網友

這張Capa模糊的照片 不僅有歷史價值 更是有藝術"美的價值 影響後人攝影觀念相當深遠

模糊得造成 是否美麗的錯誤 砲火heat? 暗房小弟乾燥過頭 融化了負片的乳膠?

無論結果如何 這張的模糊 就是美 這棟樓探討的不也是美?

當然 網友更是好奇這美的產生 個人涉足攝影攝影史不多 相信很多網友都希望知道真相

盼網友手上有相關的史料 進一步補強

文包 wrote:
我對Capa手震模糊的原因. 從前面就沒有刻意主張那邊的說法

文包兄,這算是睜眼說瞎話囉。

上面您老篤定的說,Capa逃命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構圖,所以自然會晃動。
後來又說,利用Capa利用晃動來增加氣氛。
下面自己又接著說,『我這邊可以肯定的是. 影像晃到的原因應該跟後端沖洗無關而已』。
難道上面三項這不算事刻意主張嗎?


文包 wrote:
你們要說是炮火猛烈而手震模糊. 要說是卡帕自己緊張恐懼手震模糊. 要說是後端沖洗導致手震模糊
都可以

從頭到尾,Capa影像模糊的原因被說成因為『炮火猛烈』與『緊張恐懼』而造成手震模糊,都是您老啊。


文包 wrote:
對我而言這是結果論
成因不是我感興趣的部分

前因後果不弄清楚,怎麼能夠得到結論呢?
這樣算是做學問的方式嗎?
難不成您老在書店看白書時,書中資訊都是挑自己愛看的,挑與自己理念相同的段落看?
也難怪您老能夠將每本書誤解到這種程度。


文包 wrote:
頂多我這邊可以肯定的是. 影像晃到的原因應該跟後端沖洗無關而已
不然我也沒想追究這細節問題

再跟您老提一次,細節若是不重要,當年Capa有必要寫書來還原當年的事跡嗎?
敢情您老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嚴謹的研究?


文包 wrote:
前面別人不追究你講的是否有錯誤. 是因為延續討論比較重要. 現在反過來變成我的責任嚕

請指出我前面的錯誤,我很樂意接受指正,因為這樣我才會知道錯誤何在,下次就會注意。 這是任何一個有讀過書的人,都會懂的基本觀念。 相信就算躲在書店看白書的人,也知道這種觀念。

所以囉,文包兄,別人是哪位不重要,您老自己大可指出/追究我哪裡寫錯,不用客氣。


peirreflame wrote:
原文如下 ~

using two contaxes.he took 106 pictures of the bloody battle on the beach before rushing back through the surf to clamber on to a landing craft returning to the invasion fleet offshore.
Capa當年使用兩台Contax相機,拍了106張在海邊的血腥戰場的照片,這些照片都是在Capa再次艱難的通過海上的風浪,回到另一台登陸艦上之前拍的。

a week later he learned that most of his pictures had been destroyed by a darkroom assistant in LLondon who became so excited that he tried to hasten the drying process by turning up the heat. and melted the images off the negatives.
一星期後,Capa被告知,大多數的底片被位於倫敦的暗房中的助手所毀,該助手為了加緊底片乾燥的速度,將溫度調高,結果將底片上的影像熔毀。

only eight frames could be savaged.(in later years there were persistent rumours that the darkroom assistant was Larry Burrows.subsequently a famous life photographer who was killed in Vietnam.but Ed Thompson says this is nonsense.)
只有八張底片能夠救回來 (後來幾年,有謠言說當年的暗房助手就是Larry Burrows,也就是後來著名的Life雜誌攝影師,後來死於越戰。 但是Ed Thompson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Life first told Capa that the pictures were spoiled becase sea weater had leaked into his cameras so when he discovered what had really happened he was doubly furious.but at same time he told Life editors he would never work for them again if they fired the assistant who was responsible.
Life雜誌事後告訴Capa,底片損毀的原因是因為海水進入Capa的相機所引起的。 但是後來Capa發現不是這麼回事,他更加生氣。 但是Capa也同時告訴Life雜誌,如果Life雜誌將助手革職的話,今後將不會再為Life雜誌工作。

When the magazine finally ran the redeemable photographs it attemped to explain their quality by claiming that Capa had not focused properly in the heat of battle.
further enraging him.(when he wrote a colourful.not to say fanciful.autobiography afterr the war he called it"Slightly Out Of Focus"as a bitter jibe at the Life editors.)

後來Life雜誌將這幾張能用的照片公開,並且嘗試著以『Capa當年因為在戰場上沒有好好的對焦』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這些照片看似不良的品質。 這更是讓Capa氣得半死 (事後Capa在戰後寫了一個很非常生動,但是不是幻想的自傳。 而這本自傳就稱為『有點失焦』,以諷刺當年Life雜誌的編輯)

草草翻譯,若有錯誤請指正。

文包兄,您老上面如此篤定的說,這些照片模糊『肯定與後端沖洗無關』。 無論您老有沒有這些書,您老很明顯的根本沒讀過,就連上面網友所提供書的照片與英文文章都沒看。 現在翻譯成中文,希望您老能看懂。

如果細節不重要,如果當年史實不重要,如果當年成因不重要,身為這些照片的主人,Capa有必要如此生氣嗎,有必要出一本自傳來還原當年的事實嗎?

您老一句『成因不是我感興趣的部分』,不代表您老可以隨意信口開河,隨意捏照歷史。 這對於當事人,對於這些珍貴的歷史照片,都是非常不尊重的言行舉止。 做學問不是這麼做的,寫文章更不是這樣寫的。

現在許多學子都利用網路來尋照資訊,您老這種資訊會深深的誤導許多求知的學子。 您老這種做學問的態度,更是會讓許多學子誤入歧途。 請慎思。


文包 wrote:
MF的攝影師之眼. 核心概念就是包浩斯的抽象繪畫理論
這本到現在還是amazon攝影類書籍暢銷前20名內
放下偏見. 認真看過
才會知道它經典之處何在

文包兄,小弟按了您老提供的超聯結,並沒有發現『MF的攝影師之眼』一書被排在Amazon攝影類書籍暢銷前20名內喔。 而且您老用的也不是『攝影類書籍』去搜尋,而是『數位攝影類』。




當然,您老還要繼續打自己的臉也無妨,但是包子臉被打腫真的不好看啊。
我也想看看您老下次使用『肯定』一詞時,又將要如何出包,讓『文包』兩字再次蒙羞。

Molonlabe wrote:
上面您老篤定的說,Capa逃命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構圖,所以自然會晃動。
後來又說,利用Capa利用晃動來增加氣氛。
下面自己又接著說,『我這邊可以肯定的是. 影像晃到的原因應該跟後端沖洗無關而已』。
難道上面三項這不算事刻意主張嗎?


前面就提過. 有人講是炮火猛烈導致手震. 有說法是卡帕情緒激動獲恐懼而手震失焦
也有說是後端沖洗失敗導致手震失焦

我關注的是影像手震失焦這個實際存在的結果

至於成因為何的看法. 就是都可以(雖然我懷疑第三者. 但也不強烈否定). 每個人有自己的理由和立場
所以我沒打算就這點大篇回文批判那些說法正確錯誤與否


你們怎麼看是你們的自由. 不過別把自己單方面解讀說成是我的




Molonlabe wrote:
從頭到尾,Capa影像模糊的原因被說成因為『炮火猛烈』與『緊張恐懼』而造成手震模糊,都是您老啊


炮火猛烈導致手晃失焦. 或是Capa疑似自己故意製造手晃失焦效果. 是infoto先提的
infoto wrote:
原本是砲彈震波導致手晃的缺點,反而改成你讚揚的優點
好像是capa刻意去晃似的


緊張恐懼則是wiki上其中一部分的敘述

後端沖洗導致手震模糊則是你和bisazza先提的
bisazza wrote:
FYI, Capa's work in Normandy D-Day was a photo lab mistake, that's why it is blurry.

Molonlabe wrote:
這11張救回來的底片也是受到相當的傷害,所以造成又糊又晃的景象。 如果你有看到全部11張,就會發現Robert Capa當年也是有構圖的


本來我覺得這些說法都可以
畢竟手震失焦是結果
你何苦硬強要追究裡面的對錯. 搞得自己否定自己?





Molonlabe wrote:
前因後果不弄清楚,怎麼能夠得到結論呢?
這樣算是做學問的方式嗎?
難不成您老在書店看白書時,書中資訊都是挑自己愛看的,挑與自己理念相同的段落看?
也難怪您老能夠將每本書誤解到這種程度

再跟您老提一次,細節若是不重要,當年Capa有必要寫書來還原當年的事跡嗎?
敢情您老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嚴謹的研究?


前面已經說過. 對攝影者而言. 手震模糊是結果
不論他如何造成
重要的是釐清明白這張影像的價值從何而來. 才符合本串標題"所謂好照片的定義為何"

至於歷史考證. 我從一開始就保留. 手震的理由哪一邊說法都可以. 如果你們對歷史那麼有興趣的話


Molonlabe wrote:
文包兄,您老上面如此篤定的說,這些照片模糊『肯定與後端沖洗無關』。 無論您老有沒有這些書,您老很明顯的根本沒讀過,就連上面網友所提供書的照片與英文文章都沒看。 現在翻譯成中文,希望您老能看懂。

如果細節不重要,如果當年史實不重要,如果當年成因不重要,身為這些照片的主人,Capa有必要如此生氣嗎,有必要出一本自傳來還原當年的事實嗎?

您老一句『成因不是我感興趣的部分』,不代表您老可以隨意信口開河,隨意捏照歷史。 這對於當事人,對於這些珍貴的歷史照片,都是非常不尊重的言行舉止。 做學問不是這麼做的,寫文章更不是這樣寫的。

現在許多學子都利用網路來尋照資訊,您老這種資訊會深深的誤導許多求知的學子。 您老這種做學問的態度,更是會讓許多學子誤入歧途。 請慎思。




我還是推薦"攝影評論學"這本書
裡面最後一章. 就是教大家練習如何一起針對影像作品互相交換討論各自看法
練習怎麼觀看解析一張影像作品
真的要作學問就應該像那樣

聚眾結黨把反對意見打成牛鬼蛇神. 得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理. 中國近代歷史應該有很多教訓了


Molonlabe wrote:
文包兄,小弟按了您老提供的超聯結,並沒有發現『MF的攝影師之眼』一書被排在Amazon攝影類書籍暢銷前20名內喔。 而且您老用的也不是『攝影類書籍』去搜尋,而是『數位攝影類』。

當然,您老還要繼續打自己的臉也無妨,但是包子臉被打腫真的不好看啊。
我也想看看您老下次使用『肯定』一詞時,又將要如何出包,讓『文包』兩字再次蒙羞


你後面寫了這麼多. 連digital photography都故意堅持一定要翻成你要的"數位攝影"才算對
否則就是罪大惡極. 不可原諒
真是抱歉
也替你可惜錯過了一本好書
-
Digital photography 不翻數位攝影難道要翻 D片攝影???
Wiki 就是這樣翻譯的阿.
英文:
http://en.wikipedia.org/wiki/Digital_photography
繁中: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5%B0%E7%A0%81%E6%91%84%E5%BD%B1

底片熱過頭了昏頭轉向就不是手震啦!
哪來的 "手震" 的事實???
這叫做 Motion Blur, 動態模糊,
不管是手震了, 腳架震了, 物體自己跑了跳了動了, 底片拷昏頭了, 或者是數位模擬,
都只是可以達到 "動態模糊" 這種結果的方法之一,
不要反因為果阿.

Cudacke Dees wrote:
Digital photography 不翻數位攝影難道要翻 D片攝影???
Wiki 就是這樣翻譯的阿.


主要是寫文的時候寫的快了點. 沒想那麼多阿 重點是它在榜上很多年了這點
反正想說連結也給了
點進去就知道啦


Cudacke Dees wrote:
不管是手震了, 腳架震了, 物體自己跑了跳了動了, 底片拷昏頭了, 或者是數位模擬,
都只是可以達到 "動態模糊" 這種結果的方法之一


其實搞不好前述三種可能都同時存在
反正底片毀了影像糊了已經是事實. 中間實際到底什麼原因. 當事人沒解釋清楚的話. 誰能知道
文包 wrote:
前面就提過. 有人講...(恕刪)


FYI, I did not make these comments (although I am aligned with most of them).
please dont make false quotation by my ID.
All of my statements are in #53, #76, #81.
I truly appreciate if you can leave me out of this drama.










bisazza wrote:
FYI, I did...(恕刪)


引言有誤. 已修正

only eight frames could be savaged.(in later years there were persistent rumours that the darkroom assistant was Larry Burrows.subsequently a famous life photographer who was killed in Vietnam.but Ed Thompson says this is nonsense.)
只有八張底片能夠救回來 (後來幾年,有謠言說當年的暗房助手就是Larry Burrows,也就是後來著名的Life雜誌攝影師,後來死於越戰。 但是Ed Thompson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前面吵了一堆搞到我都忘了8張的說法是從哪裡來的
這樣一引文才又看到

那到底是11張
還是8張

雖然肯定不是只有1張. 以及我比較想討論的是為何那一張特別為人所知


文包 wrote:
有說法是卡帕情緒激動獲恐懼而手震失焦

等等,上面哪位仁兄提到Capa因為情緒激動而手震失焦? 怎麼又冒出這句?



話說,文包兄,抖包袱也不是這樣抖。

今天許多人會指正您老的錯誤,也是因為您老除了沒事就使用過於強烈的字眼來形容錯誤的事情之外,也常常引用錯誤語詞。 例如:『唯一』『百分之百』『確定』『肯定』等等。 然而這些強烈而絕對的形容詞之後,通常接上的都是錯誤的事實。 如此搶眼的錯誤,您老原先的訴求自然就退居二線,而不是討論重點了。

我們寫論文,作研究的人,最怕的就是使用如此強烈的字眼,尤其是「不是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數據」或是「引用他人的論點」時,更是不敢使用這麼篤定的形容詞。 如果出錯,那就是自掘墳墓。 更糟的是,自己原先的頓點就會模糊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當您老引用Capa的照片,然後還說出下面這句話,您老可以看到眾人為何要指出你的錯誤的原因嗎?
文包 wrote:
我關注的是影像手震失焦這個實際存在的結果

如果今天您老說的是『我關注的是影像失焦這個實際存在的結果』,相信沒有人會跳出來繼續指正您老在史實上的錯誤。 因為當年這張照片是如何產生的史實細節,是這張照片流傳後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並不是您老隨便一句『成因不是我感興趣的部分』就能輕鬆帶過。

今天如果您老的回答有如peirreflame兄,相信沒人會與您老爭論,也更加符合這棟樓的主題。
peirreflame wrote:
這張Capa模糊的照片 不僅有歷史價值 更是有藝術"美的價值 影響後人攝影觀念相當深遠
模糊得造成 是否美麗的錯誤 砲火heat? 暗房小弟乾燥過頭 融化了負片的乳膠?
無論結果如何 這張的模糊 就是美 這棟樓探討的不也是美?


同樣是提到「Capa的照片」與「模糊」,peirreflame兄的重點明確,客觀的用詞語調不會引起讀者強烈的反彈,很自然的可以將自己的看法與他人分享。



文包 wrote:
釐清明白這張影像的價值從何而來. 才符合本串標題"所謂好照片的定義為何

同上,如果您老要釐清Capa這張照片的價值從何而來,自然要弄清楚這張照片的背景,不是嗎?



文包 wrote:
這些書我都看過了. ...
與其教別人去看書. 不如直接把書中文句分享上來...

真的很無言,bisazza兄應你要求,直接將書中文句拍下來給你看。 虧您老誇口說自己看過這本書,當下居然沒有認出來bisazza貼出來的照片中,包含的是哪個段落。

所以囉,您老確定看過這些書?

然而,您老的後續發言更是令人傻眼:
文包 wrote:
那只是要向大家公告 "你們看我(真的)有這本書"
至於內容. 筆記. 心得感想
不重要
標題. 討論. 回應. 不重要
ok, that's it, no further reply
就跟買機皇名鏡一樣. 掛出去給人看最重要. 拍出來怎麼樣再說

您老要求別人引經據典,結果居然可以被您解釋成這種模樣,這樣對於您老的公信力有很大的傷害啊。
別人將文章直接拍下貼上來,您老沒認出來就算了,居然還可以誤解。

這樣別人將來要如何能夠相信您老的發言呢? 遑論您老的訴求與論點了。


更荒謬的是,bisazza兄貼出原文,peirreflame兄擔心您老眼昏花,親自將文章從打一遍,我也將英文翻譯成中文,您老居然還可以說出下面這句話,並且還使用『肯定』一詞。
文包 wrote:
頂多我這邊可以肯定的是. 影像晃到的原因應該跟後端沖洗無關而已

試問,您老是如何如此『肯定』? 照片的攝影者,Robert Capa,都親自出書還原史實,您老又是何來的資料可以如此『肯定』與後端沖洗無關?

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當上面如此簡易的文章都能誤解,眾人將來又怎麼可能相信您老的訴求與論點?

更令人驚奇的是:
文包 wrote:
反正底片毀了影像糊了已經是事實. 中間實際到底什麼原因. 當事人沒解釋清楚的話. 誰能知道

上面有「照片版」「複寫板」與「翻譯版」,您老也聲稱自己看過那本書,怎麼現在又說『當事人』沒解釋清楚? Robert Capa所拍攝的照片,按照最基本的邏輯角度來看, 當事人應該就是Robert Capa吧? 難道是另有其人?

敢問,您老認為的當事人又是何方神聖? 難不成文包兄當年也參加諾曼第登陸,而拍下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還是您老接下來要抖個「這個人只有三個人知道,一個是我,一個是他,一個我不能說」的包袱?



重點是,
文包 wrote:
練習怎麼觀看解析一張影像作品
真的要作學問就應該像那樣

當白紙黑字都能被您如此誤解與曲解,那抽象的「照片意境解析」不是就更是錯誤百出,還是天馬行空?
這樣又要如何做學問?


文包 wrote:
你後面寫了這麼多. 連digital photography都故意堅持一定要翻成你要的"數位攝影"才算對
否則就是罪大惡極. 不可原諒

不好意思,我的回文中,哪裡有「故意堅持」digital photography「一定」要翻譯成「我要」的“數位攝影”? 至於Digital Photophagy的中文翻譯,敢情您老有更好的翻譯? 那在下可是洗耳恭聽,煩請您老指教。

話說,我的回文中,那句話有「罪大惡極,不可原諒」的語氣? 您老不認同digital photography翻譯成數位攝影也無妨,我可沒說這是罪大惡極,不可原諒喔。 所以請不要再度誤解/曲解別人寫的文章。

文包 wrote:

那到底是11張
還是8張

敢情您老現在應該很興奮吧?

關於這個問題,請參看Robert Capa所著的Slightly Out of Focus,第151頁。
您老有這本書,也看過這本書,對吧?

如果沒有也無妨,可以參看John Morries的The Magnificent Eleven: The D-Day Photographs of Robert Capa。 或許您老就會了解八張與十一張的原因。
Molonlabe wrote:
試問,您老是如何如此『肯定』? 照片的攝影者,Robert Capa,都親自出書還原史實,您老又是何來的資料可以如此『肯定』與後端沖洗無關?

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 當上面如此簡易的文章都能誤解,眾人將來又怎麼可能相信您老的訴求與論點?
上面有「照片版」「複寫板」與「翻譯版」,您老也聲稱自己看過那本書,怎麼現在又說『當事人』沒解釋清楚? Robert Capa所拍攝的照片,按照最基本的邏輯角度來看, 當事人應該就是Robert Capa吧? 難道是另有其人?

敢問,您老認為的當事人又是何方神聖? 難不成文包兄當年也參加諾曼第登陸,而拍下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還是您老接下來要抖個「這個人只有三個人知道,一個是我,一個是他,一個我不能說」的包袱?


所以你可以代替"當事人"肯定宣稱. 這照片模糊不清. 完全是life雜誌洗壞的. 沒有其他可能性存在
登陸點炮火不猛烈又有掩體可用所以可以好整以暇對焦構圖拍照
難不成您當年也參加諾曼第登陸


不過這句話您應該要跟前面主張其他意見(例如有人說炮火震到. 也有人說手震跟後端沖洗無關)的人說
不必一直指著我
各種說法我都接受它有可能性
(包括疊影晃動既然也有人說可能是沖洗事故影響. ok那就當作是可能)



Molonlabe wrote:
真的很無言,bisazza兄應你要求,直接將書中文句拍下來給你看。 虧您老誇口說自己看過這本書,當下居然沒有認出來bisazza貼出來的照片中,包含的是哪個段落。

所以囉,您老確定看過這些書?

然而,您老的後續發言更是令人傻眼:

您老要求別人引經據典,結果居然可以被您解釋成這種模樣,這樣對於您老的公信力有很大的傷害啊。
別人將文章直接拍下貼上來,您老沒認出來就算了,居然還可以誤解。

這樣別人將來要如何能夠相信您老的發言呢? 遑論您老的訴求與論點了


我好幾頁前面就一直在提8張的說法了. 您怎麼一直代替我要幫我唸書呢?

您覺得我有辱自己羞愧丟臉可笑
哎那就那樣吧
我沒感覺. 您滿意就好
相信或不願相信的. 我也沒強迫誰硬吃

Molonlabe wrote:
如果今天您老說的是『我關注的是影像失焦這個實際存在的結果』,相信沒有人會跳出來繼續指正您老在史實上的錯誤。 因為當年這張照片是如何產生的史實細節,是這張照片流傳後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並不是您老隨便一句『成因不是我感興趣的部分』就能輕鬆帶過。

今天如果您老的回答有如peirreflame兄,相信沒人會與您老爭論,也更加符合這棟樓的主題


這批影像我想最大的價值是在於歷史見證. 在於他本人與士兵一起踏上登陸前線


至於晃動. 模糊. 並不影響他的歷史價值
這就是原本一開始我提到這張的主因


若想再去討論它如何造成晃動模糊的可能原因. 這個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研究

現在看起來被各方引用的文件內容
其實也有些出入並語帶保留


(換個例子來想像. 似乎就沒什麼人問過為何Ansel Adams細節拍得那麼清晰. 所以他使用的像機鏡頭底片. 拍攝數據這些媒材和技術細節是"重要原因". 不可以輕鬆帶過阿)
-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