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hou wrote:再者,女主角兩手自然地握著裙襬,沒有當時被拍攝者慣有的「如臨大敵」的表情,這似乎也少了一點「時代的韻味」...(恕刪) 純粹是你想太多了...家父目前快70前幾年整理照片看到好幾張家父孩童時期的照片比較起來友子的表情算正經了也許家父太年輕不過我爺爺年輕時(約20歲,推算大概7-80年前左右)的照片看起來也跟那感覺差不多...真的沒你想的那麼誇張..
et7899 wrote:樓主只利用了年代來臆測確乎略了人性的可能...(恕刪) 我聯想到另一個問題:如果未來有年輕小夥子要拍「民國五十年代台灣」的電影,卻出現了主人翁大玩「仆街照片」的情節,我們會不會出來指摘「這絕無可能」?「仆街照」,確實想拍就能拍,誰也不敢斬釘截鐵地說民國五十年全台灣就沒一個至性的人拍過仆街照,但「仆街」成風,卻不是「民國五十年代台灣」的代表光景。這樣的電影拍法,與民國五十年代聯繫不到一起。我們都是活在現代的人,有沒有可能在日後告訴這些小夥子們:「年輕人,仆街是我們那年頭玩的,不是民國50年應有的光景」?
Titan1119 wrote:如果可以,幾十年前中華民國政府不想把物資運到中國去嗎?...(恕刪) 日本統治時.甚至在戰時.白米飯還有配給光復後..只剩蕃薯籤..日本專賣制度延用..甚至再加上了貿易局等機構日據末期.台灣公務體系幾乎有1/3到過半的台籍公務員台灣光復..被當成日本皇民.幾乎無台籍公務員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約略有提到一些情景.閃光燈不普遍~~正襟危坐的照片大多是室內照.這篇討論在Mobile01眼裡應該是會以其他理由刪掉不少人的發言
Laohou wrote:民國63年,家裡託人從香港帶來全家第一台相機。當時約值台幣一萬元。約在四年後,我父親的月薪總算到了一萬。我看戰前的相機,能買的人,恐怕不只「發燒友」,還得是非常有錢的發燒友。...(恕刪) 真的假的...北門相機街當時就已經很多家店了民國68年我同學買了canon AE-1...讀世新印攝科我在民國69年左右.買了nikon F2 .薪資7KX4=28K
Laohou wrote:我聯想到另一個問題:如果未來有年輕小夥子要拍「民國五十年代台灣」的電影,卻出現了主人翁大玩「仆街照片」的情節,我們會不會出來指摘「這絕無可能」?...(恕刪) 艋舺..拍得就不是那麼考究..
不長眼 wrote:日本統治時.甚至在戰時.白米飯還有配給光復後..只剩蕃薯籤..(恕刪) 這在日本也是如此。日本把戰爭進行到民窮財盡,到後來,食不果腹的比比皆是。日文的「好み焼き」就是那戰後時代的產物:沒東西吃了,只好把剩的菜與僅有的麵粉糊扮在一起烤來吃。但到後來成了名菜,則是後話。
Laohou wrote:這在日本也是如此。日本把戰爭進行到民窮財盡,到後來,食不果腹的比比皆是。日文的「好み焼き」就是那戰後時代的產物:沒東西吃了,只好把剩的菜與僅有的麵粉糊扮在一起烤來吃。但到後來成了名菜,則是後話。...(恕刪) 不對喔臺灣人吃地瓜籤是已經光復很久的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