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寫給"半業餘"者] 如何選擇你的第一台DSLR

candyz wrote:
一般我們常講影響景深的三要素是: 光圈、焦段、與被攝物的距離...(恕刪)


嗯嗯 ! 尤其是焦段 , 更是決定作品是否過於平面化的陷阱 !
利用望遠端試圖製造淺景深 , 得到的就是背景好似貼在主體後面失去距離感
情況允許下移動拍攝者與被攝者間的距離 , 而不要使用焦段拉近距離 , 將會得到
更有層次及距離感的作品 !
簡單說就是 , 你離被攝者20公尺 , 被攝者離後面的房子20公尺 , 若用長焦拉近被攝者
距離 , 將會得到一張緊貼在被攝者後面的房子 , 失去距離感 , 照片將過於平面化 !
正確做法 , 拍攝者縮減與被攝者間距離 , 開大光圈 , 這樣就能得到一張富有距離感
的朦朧房屋散景 , 當然1/2.5 吋 CCD 的 DC 恐怕辦不到
這裡有一些說明, 也有幾張圖用來說明, 文字搭配上圖片應該比較容易理解.
http://www.cambridgeincolour.com/tutorials/depth-of-field.htm
Norman Koren : http://www.normankoren.com/Tutorials/MTF6.html

由以上網頁文中得知, CoC = Circle of Confusion, 它只是敘述了 "景深之外的模糊範圍". 似乎並非決定景深中的要素之一, 覺得它應是個 "應變數" ( 結果 ), 而非 "自變數" ( 原因 ), 即我們常在原文資料中見到的字 -- bokeh ( 散景 ).

( ... "circle of confusion" is used to define how much a point needs to be blurred in order to be perceived as unsharp. )
( ... depth of field only sets a maximum value for the circle of confusion, and does not describe what happens to regions once they become out of focus. These regions also called "bokeh," from Japanese. )

影響景深的三要素應是 : 片幅 ( camera format ), 與主體之間距離 ( focus distance to subject ), 光圈 ( aperture ).

咦 ? 為什麼沒有焦長 ( focal length ) 在其中 ?

這是因為較長焦長鏡頭它的放大倍率較較短的焦長鏡頭來得大的關係 ( higher magnification ). 而使用較長焦長鏡頭時, 它的最短工作距離較較短焦長鏡頭來得遠, 無法像較短焦長鏡頭一般短. 理論上, 如果主體可以在分別使用長焦和短焦, 而在景觀窗中的大小都相同 ( 也就是說, 它們在不同焦長中的放大倍率是一樣的 ), 那它們兩者之間的景深實際上 ( virtually ) 是相同的.

換句話說, 只要在放大倍率是一樣, 且在主體之間距離 ( focus distance to subject ) 不變的情況下, 它們兩者之間的景深範圍幾乎是一樣的 ( 並非絕對 ). 為什麼並非絕對 ? 在 Norman Koren 的網頁資料中, 有關 DOF and focal length 那個部份, 有個計算公式的表格, 其中有詳細的演算說明.

( DOF is much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magnification and f-stop; DOF expressed in distance is nearly independent of focal length. It appears smaller with telephoto lenses because it is smaller when expressed as a fraction of the lens-to-subject distance, s. )

另外, Norman Koren 也以 DOF for f/8, M ~= 1/20, 35mm format 為實例, 經計算 ( Jonathan Sachs' Depth of Field Calculator ), 而得到一張表格來說明 DOF 和焦長之間的關係.

( For a specific format, depth of field, expressed as distance, is independent of focal length. But depth of field,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distance to the subject (Total DOF/s %),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focal length. It can be very small for long telephoto lenses. )

( 以上這段原文文字, 英文是看得懂, 但我其實不太懂作者的意思... >< )


另一個長焦長鏡頭看起來好像有較淺的景深的原因是它們有 "較平" 的透視感 ( 空間壓縮感 ).
( Longer focal lengths also appear to have a shallow depth of field because they flatten perspective. )

與各位分享我瀏覽前面兩個資料網站中部份資料所得的收穫或心得, 其實有些內容我還不是真正很瞭解, 找些時間會再去好好想想, 理解一下.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讀一讀 Norman Koren 的那個網站中的資料, 相當豐富且詳細哩.
nirwa wrote:
這裡有一些說明, 也...(恕刪)

由以上網頁文中得知, CoC = Circle of Confusion, 它只是敘述了 "景深之外的模糊範圍". 似乎並非決定景深中的要素之一, 覺得它應是個 "應變數" ( 結果 ), 而非 "自變數" ( 原因 ), 即我們常在原文資料中見到的字 -- bokeh ( 散景 ).

...(恕刪)


CoC光學理論上的解釋是光線聚焦的最小直徑,但是這個直徑受到包含鏡頭解析度、底片解析度、放大率、檢視尺寸、人眼概略辨識率等等因素的影響,他並非常數,你說的也沒錯,他是一個應變數,他的變因來自上述幾項因素

這個最小直徑,不會影響景深?那就要麻煩你把上面兩個網頁看仔細
不然下面有幾個網頁,你可以參考
Circle of Confusion--wiki
Circle of Confusion--dereview
或者要看中文的
模糊圓的深度討論

如果CoC不是決定景深的要素之一,為什麼幾乎每一個景深的討論,都一定會提到CoC,真的沒有影響,那何必提出來?公式裡又為什麼要把他放進去?而且還要特別註明「大約」或「慣用」的CoC是多少

至於為什麼討論景深常只提到「三要素」,原因很簡單,早年使用底片,底片之解析度遠大於鏡頭解析度,而鏡頭解析度又遠大於景深檢視標準嚇得人眼辨識率,因此CoC幾乎是一個定值(同片幅),把他當作「常數」也不為過

但當你把不同片幅考慮進來比較景深,CoC還能當常數嗎?當然不行

而數位時代,CoC能跟底片時代一樣嗎?想想看CoC是如何界定的,大概就知道是該有改變的時候了

至於你說的bokeh,那又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東西,雖然他跟CoC構成要素裡的某些個東西是有相關的(底片解析度與鏡頭解析度)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礙於時間有限 ( 上班中... 呵~ ), 先回應一下比較簡單一點的, 有關 Bokeh 的內容.

在 Wikipedia 中有關 Bokeh 的敘述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keh

Bokeh (from the Japanese boke ぼけ, "blur") is a photographic term referring to the appearance of out-of-focus areas in an image produced by a camera lens.[1] Different lens bokeh produces different aesthetic qualities in out-of-focus backgrounds, which are often used to reduce distractions and emphasize the primary subject. The effect itself is the circle of confusion, an image of the aperture convolved by the image itself.

我想, 在上篇文中有關 bokeh 的敘述應是無誤才是.

感謝您的回應.
nirwa wrote:
礙於時間有限 ( 上...(恕刪)


看來我們兩個的溝通有點問題

你上一篇(應該說上上篇)發言是這樣寫的:
nirwa wrote:
由以上網頁文中得知, CoC = Circle of Confusion, 它只是敘述了 "景深之外的模糊範圍". 似乎並非決定景深中的要素之一, 覺得它應是個 "應變數" ( 結果 ), 而非 "自變數" ( 原因 ), 即我們常在原文資料中見到的字 -- bokeh ( 散景 ).
...(恕刪)


或許你可以說明的更清楚一點,否則,就我對這段文字的理解,你是把bokeh與CoC劃上了等號

但就你所引述的文字與網頁(抱歉,我也沒有很仔細的看),似乎不是這樣的

你所引述的wiki裡面,其實重點應該不是你畫紅線的地方,就定義而言,「Bokeh (from the Japanese boke ぼけ, "blur") is a photographic term referring to the appearance of out-of-focus areas in an image produced by a camera lens」,我打紅色的地方告訴你bokeh是一種圖像形式,你畫紅線的地方告訴你,這個圖像形式指的是景深之外的圖像。
而重點是這句:「Different lens bokeh produces different aesthetic qualities in out-of-focus backgrounds」,明白告訴你,不同鏡頭散景產生不同的「aesthetic qualities」(抱歉,這個用中文不知道該怎麼翻譯)

最後一句告訴你,這個現象(the effect,就是bokeh)是由CoC、光圈、影像等等的影響產生(你該不會把這句看成bakoh影響CoC、光圈blablabla...吧......)

就一般說法,bokeh(散景),指的是景深外的景物「模糊的樣子」(這倒很符合aesthetic qualities的意義),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既不科學,也不數學,「模糊的樣子」,那是什麼樣子?可以數學化嗎?可以科學化嗎?那怎麼會跟純科學化的光學CoC扯上關係?

就我的理解,散景為什麼會跟CoC有關?因為CoC會影響散景在某一程度的「效果」,而在討論景深時,CoC涵蓋了放大率與檢視距離、人眼辨識率、鏡頭、底片解析度等變數,因此在檢視散景的時候,也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他影響你看到的「模糊的樣子」,這也就是我前面說有相關的原因


搞了半天,好像我跑來上英文課似的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nirwa wrote:
...(恕刪)
... depth of field only sets a maximum value for the circle of confusion, and does not describe what happens to regions once they become out of focus. These regions also called "bokeh," from Japanese.
...(恕刪)


突然看到這一句,你....該不會是看錯這一句的意義吧!

他是告訴你,景深(depth of field)只設定CoC的最大值,並沒有描述在景深之外的區域,而這個區域,日本人叫做「bokeh」

這....哪裡有說到「CoC = Circle of Confusion, 它只是敘述了 "景深之外的模糊範圍". 」

天阿~~~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嗯!
深有同感,
剛接觸DSLR時,
老以為自己雞司孬,
糊里糊塗敗了二十萬的雞司後還是拍不出好照片,
滿頭包後漸漸瞭解一點皮毛,
才知道測光對焦景深構圖這些基本功的重要,
真是千斤難買早知道..

不好意思 我是新手 我用的是Fuji S9600 有看到ejan1969的這一段話

安全快門值=1/焦距

50mm焦距就是1/50秒,300mm就是1/300秒。假如你現在的場景測出來的快門值為1/100那麼你用50mm焦距去拍的話,沒問題可以得到清楚的照片

那要如何知道我的焦距是多少呢? 拿尺量嗎? 還是相機上會顯示呢?
很不錯的文章
對新手的我想買 DSLR
的確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偶發現有 1/4 那邊看不懂
就是安全快門和焦段那邊
原來上幾級 上幾級都是要背的啊
偶以前用 DC 都 快門按下去就好了

想幫你加分
無奈等級不夠呀
只能打字感謝您的辛苦了
我也想踏進這個新領域

看了你的文章 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很實用 謝謝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