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攝影年齡的增長,就越能體會一個心得:
『知道什麼時候不能拍照、就越容易拍出好照片。』
後製、器材不是萬能,有些時候不能拍就是不能拍、有些時候,攝影的第一步
不是拿起相機打開電源,而是在心中默默觀看這景象,然後決定「能拍或不能拍」。
如果決定要拍,就拼盡全力嘗試各種光圈、曝光(過暗或過曝)、焦距(與主體的距離)
、各種角度與構圖方法去拍單一個主題、然後從中找出最愛的一張。
不能拍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你需要一個135mm(ff系統)的壓縮感、但你手上只有35mm
,可能正中午光線不對、你必需四處晃晃等下午光線對的時候回來。有時更扯,明明
你覺得眼前的景象很美,但怎麼取景就是沒感覺、找不到照片中的平衡與刺點。攝影就
是這樣,在對的時間對的角度、對的時空裡遇見一張照片。
單就你分享的照片提供一點個人意見:
(依照片上下順序編號)
02,雖然你說地上光影的問題、但是我倒覺得光影是最美的部分。如果你們是下午1、
2點到,那時候的頂光會讓照片很缺乏立體感跟豐富性,如果是早上、以地上的影
子來判斷也是整個大逆光,天空跟彩度表現也會是悲劇。所以你們4點到的時間光
線其實不差、再過一個小時甚至會有更甜密溫暖的斜射光出現。
單以這張的成品來說,我會再降-0.3ev~-0.7ev來增加對比跟飽合度、讓影子與
景像的互動更強烈、也讓天空跟草的顏色濃郁一點。
06,這張個人覺得粗略上的構圖感覺還不錯,如果選對季節,多一些紅黃色以及等待更
好的光線來讓畫面光影也比更明顯、物件更立體、遠近層次拉出來會比較好。假如
這些先天條件不到位、也可以考慮從後製層面去下手、不過單就照片中光影的質感
來說,要提升到前面所述的光影與層次還是頗有難度的。
07,這張是我覺得所有照片中最好的一張,前景的大量黑面積與桌上光影、中間的窗框
十字架與背景的湖景形成的前、中、後層次相當的好,中間的刺點(十字架)也能
抓住觀者的視覺中心、再去欣賞在侷限之中的美麗湖景,能從照片中感受到那寧靜
中的美麗。
說真的,只要把中間的十字架去除掉,這整張照片的張力會大打折扣,成為比較一
般的「構圖想法」的照片(可以試想一下)
當然這張透過一點點後製能把前景與後景(湖色、天空)的彩度、立體感(飽合、
對比)處理的更好,會讓這張照片更恰如其分的展現那種美感。
關於你最新更新的回覆中,有一點建議。不要問別人該如何,你要先自己想想該怎麼解
決問題。你可以選擇換器材、可以選擇在有限的器材去做各種努力,後製、移動位置到
不能再移動為止、等待光線。
照片的水準、是一個人企圖心體現的表象。照片的內容、則是思想的集合。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水準越高的攝影師、會願意花更多的錢在器材、更多的時間在拍照上
(無論是等待快門時機還是坐在電腦前修照片)
拍照是非常誠實的,你花了多少時間在一張照片上,很容易就看的出來。
分享一些照片的拍攝心得:
01

拍攝動機:這是桂山發電廠員工宿舍一隅,幾次經過都對該地方的木屋宿舍、禁止進
入紅色立牌與這顆大樹印象深刻、只可惜每次來的時候不是陰天就是光線
的角度不對。而等我第四次到這裡時、光影的感覺終於對了。
拍攝過程:在拍的時候為求三個元素都有進入畫面,一開始是採用24mm~35mm來框景
、但現場實在太雜亂、而且一旦使用了廣角端、三個元素:木屋、立牌、
大樹都會因為鏡頭的特性在畫面上顯得更小。後來在50端找到了讓三者平
衡的構圖、也勢必要捨棄一些畫面(樹的上端展開的枝貌)、由最右邊的
紅色禁止進入立牌做為視線的導入(第一眼,人對於臉形與文字會最先捕
捉)、中景由大樹展開、背景再框入整個木屋的樣式。
後製:在後製上,大致定調在底片、要看起來有點老或過期的底片、所以針對藍
天以及暖色調方面都做了些處理。對比方面,原先的場景對比過高、有些
暗部實在太暗了,所以暗部是有拉亮一些。加強了影像邊緣的立體度,讓
葉子片片分明更加突顯出來。
02

拍攝動機:希望能拍出人群與巨鴨之間的感覺。所以要把鴨拍大一點、人拍小一點。
拍攝過程:在拍攝前要先知道長焦會有壓縮距離的特性、廣角則會把距離遠的東西越
變越小,所以這張照片需要用到長焦來拍攝。我採用的是85mm、前景人群
、中景就是主角巨鴨、背景佐以藍色天空。
所以使用手機或者是廣角定焦的相機這畫面會有困難,只要對手上的器材
夠清楚,你會知道什麼樣的題材要用什麼器材去呈現會比較好。
後製:偏好底片,加了雜訊、洋紅色、亮部黃色、暗部亂拉曲線破壞階調。其實
看心情隨意後製就好,只要記得讓鴨鴨的黃色跟紅嘴顏色呈現漂亮即可。
【關於主題】
主題有時是顯而易見的,有時候是難以言喻的。像是02的鴨子、主題就是鴨的大小、
用人來做對比。01的主題有三個、牌子、光影樹以及木屋,在平衡呈現上會比較花心
思。
03

而像這張,主題就比較不那麼明顯。這張的主題其實是一種感覺,一種在這種二手舊
物店的感覺、是一種與70年代的生活痕跡、電影中的記憶所連結而成的一種氛圍,也
就是很多人最常說的「fu」,只是箇中是什麼fu、就隨著每個觀看的人而有所不
同。
在這張照片,我想拍下來的就是這個空間的溫度、坐在老舊沙發上、走在這間店裡的
感覺,所以只要選一個角度用50mm(最近人的視角)把所有物件與空間恰如其分的拍
下來就好。後製再佐以底片老味、暖調、雜訊、再破壞暗部的階調。
同樣的場景取景角度,如果採用廣角24mm(全幅)可能就會弱化了各物件中的感受,廣
角拍攝的呈現手法是相當的不同。
04

這張的主題絕對不是「我要拍路燈」而已,而是在這一片蔚藍的天空與另一個人之
間所形成「孤獨的美感」。清楚你的主題,就像清楚你看見了什麼一樣,你才好找一個
恰當的方式去「傳達」給其它人感受。
05

為什麼說fu之於攝影那麼重要呢?因為「感受」是每個人與眾不同的體驗,當你有了感
受、這種感受就會形成一種「主題」,進而讓你聚焦在於想「傳達」的最終畫面。以這
張照片來說,在我心中的主題就是「滄桑」與「孤寂」,所以雖然在現場看見的沒有「
顯而易見」的物件主題,但所有物件光影集合起來散發出來的感受就有些許滄桑味、透
過後製,我試著去強化這份感覺。
06

這張就是另一個顯而形於外的「主題」,主題就是高鐵站相當有特色的廣播柱,對,就
是喜歡這個有特色的柱子、沒有其它的感覺做為「主題」。拍攝時找了個特別的角度、
利用天花板的線條做為規律重複的圖形、再透過主題來破壞做為視覺的重心。
07

鵝卵鼻燈塔,拍過許多次,也在網路上看過許多其它攝友的大作。相同的主體,透過不
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呈現手法,我能怎麼表現呢?如果單純的景點不是拍成像風景照
呢?加點情緒下去吧。相同的物件、有些網友的主題是美麗的燈塔風景、自然而然就會
往火燒雲、燈塔/藍天、綠地、燈塔的方向前進。而我的主題是透過物件與景像來呈現
那份感受,想敘說的主題就不太一樣了,手法也就不太一樣了。
如果把拍照當作是蓋棟房子來看,主題就像是蓋完後的3D模擬圖,讓你清楚你想要去的
方向是什麼,接下來你才能在建造的過程中、挑選適當的建材(物件)與工法(呈現手
法)。去建構心中的願景。
拍照最好玩的是,你永遠也進步不完,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世界。
一點淺見,如有冒犯之處,還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