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過,就沒甚麼好討論了。
因為你用猜測的就很好笑了
"古人誰在作品寫完還寫個心境或作品說明"
顯然你完全不知道落款的意義。
雖然這不能完全說明作品的背景,但起碼是一個最最簡單的依據。
所以說啦,
了解到甚麼程度不用量化,用量化來討論藝術也真奇怪?
起碼你找過資料,有興趣想了解一下這個作品的創作時空背景。這個動作是該有的,討論起來也才有個焦點。
而不是自己去想像猜測。
"當事人的心境抒發其實就在他的作品裡"這種話根本跟沒說一樣?哪件作品不是這樣?
用Rf時代的器材要討論的就是那樣的條件下能創作出來的可能性,
不了解,從何立場談論?
批評跟欣賞不一樣?
你不了解那個背景器材上的天然限制,就可以去批評畫面震的一蹋糊塗、細節差勁到不行?
另外,我還是不知道你舉了痔瘡後,能替原文表達些甚麼?找個人替你解釋一下?
cake12 wrote:
另外我沒讀過寒食帖,但很多作者心境都是後人推敲所得,
當事人的心境抒發其實就在他的作品裡,
古人誰在作品寫完還寫個心境或作品說明,是當作在交某攝影大賽作品喔XD...(恕刪)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但我也是比較喜歡第二張,
第一張是真的有一點怪耶??
我想,如果地面再清晰一點,是不是會再好一點? (當然是個人觀點啦!)
fuwewe wrote:
學校的教育落後現實社會五年,學生畢業後等於落後現實社會九年!
這是教育體系要認真思考的地方!
我一直認為,大學的老師是不是該聘請現今社會上的頂尖人士
而不是永遠在學校教書的萬年教授....(恕刪)
jovi1787 wrote:
這個問題,在各科系都存在,小弟對這句深感認同,尤其是現在的什會進步太快,學校越來越跟不上.....。
話說,都已經是社會頂尖人士了,回學校演講還OK,誰會去學校教書?...(恕刪)
+1
非常認同
大學(高中職)的老師是不是該聘請現今社會上的頂尖人士(或具有社會工作經驗的老師給予加分)
而不是永遠在學校教書的萬年教授(及考試專家或人脈關係好的人)...
捷克攝影家Josef Koudelk的作品也是很棒的,他拍的“蘇聯入侵布拉格“至今看來還是非常震撼人心,好的作品會告訴我們兩個:一個是畫面中的故事,一個是攝影師自己的故事,當我們了解Josef Koddelk也是捷克人,看著蘇聯坦克開進布拉格,他如何透過鏡頭發洩他的憤怒時,我們更能融入他的作品中。了解攝影者的背景能更容易使我們產生共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