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銀鹽,所擁有的。不只是情感,更是一種生活及態度


Artista wrote:
時尚流行的新產物─甲文卿....(恕刪)

我不要假文青...給我程又青可以嗎?
在mobile 01,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就行了, 咱不能不留個心眼,以免禍從口出....

Enter Passcode wrote:
,把音質接近完美的CD給慢慢的放棄了


cd的音質離完美差遠了


Enter Passcode wrote:
人們在質與方便,做了一個明顯的抉擇

應是說提供另一種方向(M型化的發展)

平安、健康最重要
爬山的阿光 wrote:
cd的音質離完美差遠...(恕刪)


如果單論音樂格式的極限,母帶才有資格論完美

不過要是論音樂能帶來的感動,個人認定數位是比不上類比的

只要聽過一次調校到位的黑膠系統,將讓你永生難忘那種韻味
爬山的阿光 wrote:
cd的音質離完美差遠...(恕刪)


追求完美是生活態度跟所有玩物的極致目標,但是世間卻往往找不到完美的事物。

所有複製的東西都不可能得到完美,即使數位化的複製也不過由原件附帶的瑕疵百分百移植複製。
類比的感動在於複製品的單一獨特性,每張膠片都有不同個性或瑕疵,但又會隨著再使用的過程慢慢消減完美程度,當然好的膠片配上調教得當的系統可以讓人陶醉在一類比訊號特色原音重現的不確定性感動。使用者的功力可以明顯被放大,這也是享受共同朝向完美而比較與超越的過程。

這跟有些底片用家的追求享受過程是很接近的,由拍攝到沖片曬相都經由自己一手完成,目的就是一種經驗技術與涵養的考驗,目標也是追求自己設定完美的標準。
至於願意把底片再透過數位掃瞄的殘害過程再用螢幕觀賞的方式不在此討論,這跟花了上千萬設置了令人流口水的視聽室,再由很高檔的數位收音錄音設備複製下來方便聆聽一樣多此一舉。


完美與感動是兩種截然不同境界,數位化是人們追求完美的捷徑,但是因為可以任意的修飾變的看似完美但卻又不真實。
類比是可視為感動的媒介,我寧願進音樂廳享受真實演奏,即使拿到最佳王座也不可能聽到完美的演出,每個座位都有不同的感受,當然感動是大家都有的。如果說完美是數據的展現,感動就是內心的情感反應。
黑膠也是複製還原現場感動的手段之一,只要經過複製過程都已經被修飾過,即使類比錄音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類比錄音的母帶可修飾的範圍(Range)比較深比較廣。但是當數位取樣的深度繼續發展下去誰也不能保證現場感動還原能力會到什麼境界。


這樓真的歪了~

cklee wrote:
追求完美是生活態度跟...(恕刪)

認同


審美標準不同
口味不同
個性不同
人種不同

如有更寬廣的心,包容更多事物
看的東西感覺也不同
非常人
就像皮卡丘進化再進化
底片是不錯,

但後來讓我放棄底片的,是當大家都改用數位,
減少了沖片廢液對我們生存環境的化學污染時,

我是否還要堅持拍底片,繼續成為污染環境的推手?

雖然這污染量可能比一般化工廠少很多,
但這是小弟的省思,
也是我的生活態度

捨了吧 捨了吧


現在更發現有數萬張正片等著我掃瞄,也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

wjesse wrote:
我是否還要堅持拍底片,繼續成為污染環境的推手?


這句話非常可議

如果你是自己沖,不知道怎麼處理廢液而亂倒,當然是會淪為污染環境的元兇
但問題是現今環保法令已強制沖印業者必須回收廢液,並交由合法的處理廠進行分解
何來污染環境之說?


cklee wrote:
追求完美是生活態度跟...(恕刪)



「我寧願進音樂廳享受真實演奏,即使拿到最佳王座也不可能聽到完美的演出,每個座位都有不同的感受,」

很少人提到「現場聆聽」的享受

活魚,才有生命力

只在家中找「皇帝位」,總是少了些生命的活鮮感吧!
雖然,「真正可稱得上皇帝位」的,也蠻享受的啦!
但罐頭就是罐頭。

wjesse wrote:
底片是不錯,

但後來讓我放棄底片的,是當大家都改用數位,
減少了沖片廢液對我們生存環境的化學污染時,
...(恕刪)


不見得,數位換機更快更普遍
也許我們該在每一台數位相機包裝加註用了多少噸水,多少CO2跟多少廢棄原物料
我們常常只在乎"怎麼用",卻忽略它"怎麼來","怎麼去"?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202/

dgg wrote:
很少人提到「現場聆聽」的享受

活魚,才有生命力...(恕刪)


沒錯! 所以我平時都用爛耳機聽音樂. 但一個月最少去一次音樂會!
Sony Nex-3, Voigtlander Bessa R2A, Nikon FM2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