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安全快門取決於實際焦長還是等效焦長?

azuki21 wrote:
(PS1﹕緊記在概念裏在達到某一支焦距的鏡頭的實際焦距的安全快門速度後因振動而做成模糊的影響已經減至到「零」,我們可以無視在同一支焦距鏡頭裏比實際焦距的安全快門速度更快的等效焦距的安全快門速度。)

50mm 的鏡頭,只要用 1/50s 快門,就可以:
因振動而做成模糊的影響已經減至到「零」

所有小 DC(變焦 10X 以上大砲型除外),
只要用 1/50s 快門,可以不必怕手震囉!

azuki21 wrote:
在「安全快門」的概念...
而「安全快門」的概念真的只是個參考值。

先用一個絕對理想狀態的假設(上頭的紅字部分)來討論『安全快門』,
然後結論是:它只是個參考值

風輕揚 wrote:
一個簡單的問題....可以回答得如此複雜....
一個沒有絕對的標準...居然也可以搬出一堆理論....

風老大這兩句話說得真貼切

50mm 的鏡頭,只要用 1/50s 快門,就可以:
因振動而做成模糊的影響已經減至到「零」

所有小 DC(變焦 10X 以上大砲型除外),
只要用 1/50s 快門,可以不必怕手震囉!


(50mm 的鏡頭,只要用 1/50s 快門,就可以:
因振動而做成模糊的影響已經減至到「零」)
這句你忽略了前面的﹕緊記在概念裏在達到某一支焦距的鏡頭的實際焦距的安全快門速度後因振動而做成模糊的影響已經減至到「零」


用 50mm 的鏡頭,用1/50秒的安全快門來拍攝,在焦平面上的成像不論FX 和DX還是其他片幅或不同大小的底片,受晃動的影響是一樣的。就是說在某一片幅下,用 50mm 的鏡頭,你能得到穩定的成像,在其他片幅裏(其他配置不變)這個穩定度的成像是不變的。

同時也請理解這一句﹕等效焦距的安全快門的應用就是被要求在同一成像下每個細節無限清晰,而無限地提高快門,以經不是「安全快門」的概念了。
azuki21 wrote:
用 50mm 的鏡頭,用1/50秒的安全快門來拍攝,在焦平面上的成像不論FX 和DX還是其他片幅或不同大小的底片,受晃動的影響是一樣的。就是說在某一片幅下,用 50mm 的鏡頭,你能得到穩定的成像,在其他片幅裏(其他配置不變)這個穩定度的成像是不變的。

在物理學裡,
受晃動的影響是一樣的』是成立的,沒問題,

但是您的論點僅適用於類比性的紀錄媒體(膠捲底片就是),
別忘了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是一點一點,點跟點之間沒有連續的,

我及其它網友早已在上頭說明過了,
只是您始終聽不下,容不下,

受晃動的光束如果碰到大單位面積(低密度)的感光單元,
有可能僅在單一個感光單元留下紀錄,

受晃動的光束如果碰到小單位面積(高密度)的感光單元,
就可能會在 2~多個感光單元留下紀錄,

兩者受晃動的影響是一樣的,但在感光元件上成像的模糊程度會相同嗎?
這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您所有論點的最大盲點
我看您從頭到尾都避開這一個殘酷的現實(感光單元大小不同)不敢去面對吧!
別忘了現在 99% 拍照者都是用數位相機,
安全快門也是數位化普及以後才被大量討論的。

azuki21 wrote:
同時也請理解這一句﹕等效焦距的安全快門的應用就是被要求在同一成像下每個細節無限清晰,而無限地提高快門,以經不是「安全快門」的概念了。

在數位感光單元裡,
這種無限清晰並非啥高深道理,
一條光束僅讓唯一一個感光單元受光,要不清晰也難!
113樓的問題,我早就在76樓裏回答過﹕

這本來就是現在的電子設計的問題與「安全快門」的概念扯不上關係(科技不斷創新下,像素密度會被無限的提高。或許有一天可以用電子技術完全模擬底片,發展出電子有機感光技術(感光不是點與點之間的連續,有可能是向量的連續)或者其他厲害的東西,不再是現在的一層方陣有序排列的感光點),更何況「安全快門」也可用於底片相機上。

azuki21 wrote:
113樓的問題,我早...
這本來就是現在的電子設計的問題與「安全快門」的概念扯不上關係(恕刪)

哈哈!當然扯不上關係!
硬要把底片時代的概念原封不動的套用到數位時代來,
才是您最大的問題啦!
PS:這跟數位時代攝影比賽作品「不能後製」的觀念一樣可笑!

過去底片時代難得買到 ISO400 以上的底片,
碰到這種安全快門問題,
根本無法動 ISO 的腦筋,
都是乖乖上三腳架或其它固定相機方式來解決,
高階 SLR 還搞個「反光鏡預鎖」功能,
您卻要用那時的理論搬到數位時代來用,

不合時宜 兼 誤導新手 啦!
PS:
老手對手震都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式,
根本不會去理會啥安全快門啦!

azuki21 wrote:
這本來就是現在的電子設計的問題與「安全快門」的概念扯不上關係
......(恕刪)......
更何況「安全快門」也可用於現在的底片相機上。

拜託!
是您把底片時代的「安全快門」觀念拿來套在數位時代的相機(電子設計的問題),
怎麼又冒出:「安全快門」也可用於現在的底片相機..這種話出來?
現在的底片相機以前的底片相機有差嗎?......邏輯思路混亂得一塌糊塗喔
目前我覺得35樓的feng講的最正確且最清楚明瞭

就先不考慮甚麼片幅大小,像素密度甚麼的(我知道也是有影響)
我們先針對樓主的問題"實體焦長"和"等效焦長"來說

我們先不要探討安全快門這名詞是誰發明的
安全快門意思大概不就是下面醬子嗎

考量鏡頭焦長
為了盡量減少在釋放快門的那一瞬間所造成的機身晃動
造成畫面中的影像模糊
所須搭配的理想快門速度


依據上面的淺見的話
不就是要避免"畫面中"的晃動模糊嗎
所以,我們要減少的是畫面的模糊
然而
眼睛從觀景窗裡所看到的畫面都是等效焦長

所以我認為feng的說法是很正確的

所以如果50mm的鏡頭
裝在FF的機身:實體焦長=50mm 等效焦長=50mm 安全快門約=1/50秒
裝在APS-C的機身(N家1.5倍):實體焦長=50mm 等效焦長=75mm 安全快門約=1/75秒

我也是要覆議很多人的說法
安全快門只是參考值,手本身的穩定度影響最大
手中風的人就算給他1/200還是會晃阿
olympus740 wrote:
所須搭配的理想快門速度

我覺得改成「最低」快門速度比較恰當!

135 film, 28mm 1/2s


135 film, 50mm 1/4s

因為我尺寸放的不大,所以縮圖成這樣,對我來說就是"安全快門"了

安不安全由照片最後輸出的結果而論

喜歡100%檢視的人、需要輸出相當大圖的,或者是會拿來投影的

對他們來說 安全快門的要求就更嚴苛

而相同焦長,不同片幅之下,若相片輸出的結果仍不變 (Ex:以全螢幕觀賞)

那麼小片幅者的像將會被放的較大,更容易看出模糊

所以應當以全幅者配上能看見相同視角之鏡頭的安全快門來計算

那不就是 1/等效焦距 了嗎~?

至於一直以來大家所說的的 1/焦距 = 安全快門速度

我想應該是在135時代普遍相片最大輸出結果的巧合,若是當時人人都在放大到12x18來用

我想安全快門可能會是1/2倍焦距吧哈哈

roachc wrote:
...(恕刪)現在的底片相機跟以前的底片相機有差嗎?......邏輯思路混亂得一塌糊塗喔 ...(恕刪)


底片機就是底片機,根本就是一樣的東西。roachc 大說的真是一點都沒錯。

不過現在的底片機做的和玩具一樣,一點質感都沒有,院不如 20~30 年前的底片機。
我還數學問題勒....

照片會糊不是拉ISO就是開光圈..在不行就上腳架...哪來這麼多問題...
01真是..人才濟濟
這不是瀨里奈呦...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