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5136 wrote:
硬要分的話,這定義是沒錯的。但本質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分?
炒一盤菜,在炒之前加鹽,跟炒之後加鹽,目的都是讓菜變鹹。如果二種作法都能達成同樣效果,何必硬要區分是「前加」還是「後加」?
哈哈 說得好
玩攝影到底是為了追求產生美好的照片
還是那種堅持不後製的自我感覺良好呢?
99%的照片都能經由後製變得比原本的照片更出色
攝影藝術史上所有經典的照片都是後製過的
那些說寧願把後製的時間省下來的人
怎麼不也把出門拍照的時間,還有買器材的錢省下來
買本國家地理雜誌還是日本風景月曆來看,更省時間金錢?
不後製不用看做堅持~那也是你的風格~風格是會因為經驗、設備的更換甚至年齡心境而改變。
後製也不用心虛~你自己的作品藉由你的手做自己的後製(這也參雜了你的風格)~呈現出你的想法、看法、思念...等~又有何不可?
拍婚紗是賺人家的錢,不後製是攝影者的風格,但是不見得是花錢的消費者喜歡的照片。
就如板大說的,有時一個作品要呈現一個意境感覺、心情描述給觀賞的人,那您相機的作品,可以當作您的畫布(裡面有您的風格、構圖、創意....等等),那後製就像您的畫筆、畫具讓您豐富您的畫布、作品。
Dave5136 wrote:
不知道您堅持不後製的...(恕刪)
對呀,捲川等知名攝影師不但掌控了機器與後製細節,連環境中的人事物都掌控了,所以能夠產出受某群大眾擁待的作品,有人覺得這樣是匠,是做作,所以深山的作品才會吐露出硬梆梆的現實,極端被動的記錄世界的深刻印痕的背後是主動的進入他想要的環境與可能發生的場合,
不後製沒關係,但樓主或是不後製的人因該多說說自己掌控了什麼,為何而照,單純討論不後製,是在保護心中某塊純淨的地帶吧,沒有人會入侵的,就算異物入侵相信自我防護也會將這些入侵彈開的。
小彭新城 wrote:
贊成出過許多跟攝影相...(恕刪)
其實對岸有名氣的大大都練就無中生有的強力功夫了,也許您會覺得這樣不好,也許我也覺得這樣很多餘,但整個社會生態將這類照片捧得高高的,你覺得我們因該怎樣面對,還是說不要在意就好....
而且不只對岸,歐美國家也有這類風格,在廣告圈時尚界行之有年,是否就把這類照片當作商業化下的產物踢開,包留一塊淨土,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面對,我只知道客戶有需求我願意配合,那"我"的存在意義在哪裡? 原來在另外一本自己喜好的相簿裡,那裡的照片是我心中的阿莉安(Ariane)* 沒有必要得到其他人的認同,純淨無暇只為自己存在。
*阿莉安:來源[明室。攝影札記,羅蘭巴特 著][第90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