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您還是堅持不後製嗎?

相機是用來記錄生活的
不是拿來出國比賽用的
這次照不好
記取教訓下次調整照的方法就好了

花後製的時間
不如拿來跟家人一起歡笑看照片
或是陪家人

我很重視攝影技巧
但我也是堅持不後製的
yansson wrote:
…不! 那是前製
所有按快門之前的動作都叫前置,按快門之後是後製...(恕刪)
硬要分的話,這定義是沒錯的。但本質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分?

炒一盤菜,在炒之前加鹽,跟炒之後加鹽,目的都是讓菜變鹹。如果二種作法都能達成同樣效果,何必硬要區分是「前加」還是「後加」?
一個女人天生麗質,
平常抹抹保養品保養,
淡妝出門就可以展現出美麗的自信,
化妝對她而言是加分還是扣分,
只有她知道。

另一個女人也許沒那麼美,
但也可以很認真地學習化妝,
戴上瞳孔放大片、假睫毛,
也可以展現出美麗的自信,
化妝對她而言是加分還是扣分,
也只有她知道。

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

網路上很多美麗的小女生愛自拍,
無名、臉書瀏覽人數、朋友都超多,
可是說實在話,
戴上假睫毛、瞳孔放大片,
小弟木眼,看起來每個都好像長的差不多。
相信我,銀鹽一定比你還長壽。

Dave5136 wrote:
硬要分的話,這定義是沒錯的。但本質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分?



炒一盤菜,在炒之前加鹽,跟炒之後加鹽,目的都是讓菜變鹹。如果二種作法都能達成同樣效果,何必硬要區分是「前加」還是「後加」?


哈哈 說得好
玩攝影到底是為了追求產生美好的照片
還是那種堅持不後製的自我感覺良好呢?
99%的照片都能經由後製變得比原本的照片更出色
攝影藝術史上所有經典的照片都是後製過的


那些說寧願把後製的時間省下來的人
怎麼不也把出門拍照的時間,還有買器材的錢省下來
買本國家地理雜誌還是日本風景月曆來看,更省時間金錢?
堅持不後製的朋友
不知道
有沒有人在結婚時拍婚紗照也跟婚紗公司說禁止後製
要原圖輸出的婚紗照
因為我的攝影理念
就是不行後製
「不後製」與「不會後製」的定義還差滿多的
之前讀了一本雜誌(日本CAMERA MAN系列 家X福有賣 那本是介紹7D的)板大可以找找看~裡面作者有提到~該不該用後製軟體?~他表示這是必然的,根據他的說法,攝影本來就與肉眼看到的景象不一樣,現在相機的功能(ex:高光色調優先,像機風格設定....)就像是"內建"的後製處理,他說相機拍景物時就是根據您的設定才把訊號轉成您看到的成品,那相機做不到的(沒內建的)自然就要由後製去達成。

不後製不用看做堅持~那也是你的風格~風格是會因為經驗、設備的更換甚至年齡心境而改變。


後製也不用心虛~你自己的作品藉由你的手做自己的後製(這也參雜了你的風格)~呈現出你的想法、看法、思念...等~又有何不可?

拍婚紗是賺人家的錢,不後製是攝影者的風格,但是不見得是花錢的消費者喜歡的照片。

就如板大說的,有時一個作品要呈現一個意境感覺、心情描述給觀賞的人,那您相機的作品,可以當作您的畫布(裡面有您的風格、構圖、創意....等等),那後製就像您的畫筆、畫具讓您豐富您的畫布、作品。
我只能說,不是一定要強迫後製

但是不後製,又堅持相機影像直出才是原汁原味的人

可以思考一下,您創作影像的時候

是忠於自己心中意念的原汁原味,還是所謂機器的原汁原味呢?

minhua0317 wrote:
相機是用來記錄生活的...(恕刪)


贊成

出過許多跟攝影相關的書籍的美國攝影師
Scott Kelby
同時也出過多本關於photoshop 跟 lightroom的書籍(小弟有一本)

他在數位攝影教學的書中
也講明了
能夠當下精準地拍出一張好的照片
可以省下許多後製的時間

他的經驗 也證明了
少掉了後製的時間
多了許多陪伴家人的時間

不過我發覺 現在數位攝影似乎對於後製的必要性
差異很大
看一些攝影師~他們後製~是真正在修飾一些照片的缺點 沒必要的調整不會亂來
但是現在很多業餘外拍的後製 似乎都在無中生有.....

Dave5136 wrote:
不知道您堅持不後製的...(恕刪)


對呀,捲川等知名攝影師不但掌控了機器與後製細節,連環境中的人事物都掌控了,所以能夠產出受某群大眾擁待的作品,有人覺得這樣是匠,是做作,所以深山的作品才會吐露出硬梆梆的現實,極端被動的記錄世界的深刻印痕的背後是主動的進入他想要的環境與可能發生的場合,

不後製沒關係,但樓主或是不後製的人因該多說說自己掌控了什麼,為何而照,單純討論不後製,是在保護心中某塊純淨的地帶吧,沒有人會入侵的,就算異物入侵相信自我防護也會將這些入侵彈開的。


小彭新城 wrote:
贊成出過許多跟攝影相...(恕刪)


其實對岸有名氣的大大都練就無中生有的強力功夫了,也許您會覺得這樣不好,也許我也覺得這樣很多餘,但整個社會生態將這類照片捧得高高的,你覺得我們因該怎樣面對,還是說不要在意就好....

而且不只對岸,歐美國家也有這類風格,在廣告圈時尚界行之有年,是否就把這類照片當作商業化下的產物踢開,包留一塊淨土,我真的不知道該怎樣面對,我只知道客戶有需求我願意配合,那"我"的存在意義在哪裡? 原來在另外一本自己喜好的相簿裡,那裡的照片是我心中的阿莉安(Ariane)* 沒有必要得到其他人的認同,純淨無暇只為自己存在。

*阿莉安:來源[明室。攝影札記,羅蘭巴特 著][第90頁]
  • 4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