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你所謂的糖水
而且樂此不疲......因為沒壓力
拍人..我只想把他的美.把她拍的美美的.哪怕是頭上長顆樹
民國70~78年間中部大專院校高中職社團都有我教導身影.當時我告訴學生們這是錯的.現在我仍然認為是錯的.但比起頭上那顆樹我認為還有更重要的.我不是大師.所以照片好壞對我並不重要.大師們的評論我當是參考.但更更在乎是影中人對這張照片的喜愛程度
拍風景..最美麗的景我已經看到了.通常我感受完光都跑光了.所以我會選擇拍出不同於現場的照片(拍照於我僅是分享並非創作..所以我稱為"照片"而不用"作品"作稱呼).我會想在白天拍成夜晚.晚上拍成白天
34年前我成立了個人藝術照工作室.半年後有人出資合作成立第一家婚紗.6年的發展變成30於家全省連鎖婚紗.我發覺我離拍照越來越遠.放下月入百萬的生活跑去當別的婚紗公司助理.直到自己疏於管理的婚紗給吞了.為了生活又獨資設立了連鎖21~24家寫真工作室............
我離開雜誌時風面低於6萬不接.最後一組婚紗單張2400以下不接.寫真集72P低於2萬4不接.退休後的我現在通通不接.原因不是價格太低.而是我沒能力接了.因為沒金錢壓力我不需要投您所好
我想什麼 ?
風景..我想拍到此一遊
人像..我想拍出最滿意的紀念照.團體照
簡單說我只想讓匠氣.技巧.藝術從我的照片中離開...如此而已
D1>D3>D70>D700>D90>D800>D4>V1是我數位時代購買及使用順序
我現在用的是V1至於D800前機種多數送人了
拍照我只會用M模式 ? 我很少測光.測白平衡(雖然我有色溫表.測光表)
目前我是個小小社團會長.週週跟同好們出門當個快樂的免費外拍團團員.不管惡劣天候刮風下雨.活動從不取消(除了MD放鴿子)
我常跟他們說的是:你們沒資格創作.因為互惠.所以起碼你們要有70%照片是MD喜歡的.30%作為自己惡搞練習.也因此4年多來我們週週有得拍.至於大師當然就留給有志於此的人去開發了.我們會員的職業有檢察官.警察.派出所所長.律師.立委.機械廠工人.醫生.賽車手.某市立精神病院院長.有耶蘇.佛陀.法王.還有強盜.土匪....攝影都不是本業.純消遣
也因此拍照中只要3個人撞再一起就聊了起來把MD晾在一邊.我們拍照要交作業.不管手震.失焦的圖我們都會燒成CD給MD自己回家挑.我們的照片也很少會有簽名.連結....
在此請各位天上的大師們再添上好好待著莫管人間的我們.人嘛.總會自己找出路活著.畢竟每個人存在意義不同 ?
請別用"外拍團"與"糖水片"打翻一船人
從小我就在實踐我去年聽到見到的一句經典"野蠻的驕傲"也因此我討厭出名.一出名我就要換稱呼.換IP
因為出了名一不小心作姦犯科就會死得很難看.我不拍煙火.螢火蟲...但我真的很想拍.只是我更怕上新聞.
因為在目前的環境我很難不在這些現場體現"野蠻的驕傲"...我很想改.但我就是你們口中說的"兇地"
你聽過兇地打人會找理由的嗎 ? 所以..難改 !好在法律沒規定壞人不能玩相機
底下是 Google 找出的原文供大家欣賞
[路過的] 莊老師本身的論點小弟沒什麼意見
不論是糖水還是什麼風格, 拍久了都有可能漸漸沉澱, 難求自我突破
糖水照本身也不是壞作品, 只是科技發達後在網路平台上數量太多而被淡化
只是對限階段的小弟而言糖水照本身仍是一個目標
每週出去玩要怎麼把家人拍成糖水照, 是小弟目前最大的課題
「糖水片」是對岸攝影圈的用語,流行於數位相機普及之後。
其實我們也流行這種東西,只是用詞不同。
顧名思義,糖水是很甜、很普通的食品,喝太多不好,尤其怕胖的女性。
「糖」代表美化、虛飾;「水」平淡而普遍,意味著無創意、唾手可得。而在攝影圈所謂的「糖水片」,
泛指攝影「賞心悅目、一看就懂、很漂亮、但也很普遍、不特殊」的照片。
在各大攝影網站、業餘比賽、乃至於月曆明信片經常可見的美女、夕陽日出、荷花、兒童,大多屬於這類糖水片。
他們共通的特點是:很漂亮、很普遍,少有特殊的攝影技巧和創意;只要攝影器材、技術達到一個基本門檻,人人都可輕易拍出糖水片。
今年夏天,大陸舉行「糖水片座談會」,不少攝影家發表看法。藏策認為糖水片是「打著美的名義的視覺俗套」;李有祥更直接的說:「糖水片就是一些沒有多少思想內容的照片,說白了就是一些垃圾片。」與會攝影家認為,糖水片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數位相機的出現,降低了攝影門檻,以及攝影者素質問題造成的;大量的複製和隨意拍攝,使照片缺少思想性和內涵。
蕭沉則對糖水片進一歨的下定義:
1.只有技術,沒有藝術。
2.只有構圖,沒有意圖。
3.只有感官美,沒有心靈美。
按照以上說法,我必須承認,這幾年我自己也拍了大量糖水片;甚至於近作中也以這纇照片佔了大多數!
其實,糖水片之於攝影,是糖還是毒?與會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他無可厚非,陽光認為:「沒有必要把所有以自娛自樂為目的的攝影大眾,都往嚴肅的藝術領域裏驅趕。」他認為與其一開始就批評糖水片,不如讓他各得其所享受生活,順其自然促進修養,這樣,我們才能看到專業攝影與大眾攝影的多樣性繁榮。
然而,也有一些人反對糖水片,例如蕭沈對糖水片持有比較嚴肅的看法,他認為糖水片並非如某些評論者所說的是什麼「無害審美」。因為我們在談論糖水片的照片,多半是討論那些公開發表的作品,包括比賽得獎、媒體刊登,或在商業場合展示的照片。這些照片眾視野,對大眾的審美有引導作用,可能會造成誤導!
蕭沈舉例說,專業人像攝影師過度後製、美化,會讓大眾認為這樣才美,他說:「這種建立在虛假基礎上的審美標準與趣味,就構成了對缺乏審美經驗的大眾的誤導。」他也說:「大眾媒體其實也不例外。尤其是攝影專業的大眾媒體,其編輯如果對以虛假為審美標準與趣味的糖水片認識不清的話,就會大量發表這些照片。但讀者或發燒友們可是很看重媒體所發表的這些糖水片的,他們對“發表”的認識,其實無異於認為媒體已對這些糖水片予以「肯定和提倡」了,當然更認為經由媒體發表的作品也是熱愛攝影的廣大愛好者應該學習或效仿的榜樣。」這樣一來,經常發表糖水片的媒體,也就成為帶動「有害審美」糖水片的傳播者。
以上是引述大陸攝影人的看法,不代表個人立場。
糖水片討好,但往往缺乏創意和深度;無可諱言的,拍糖水片也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是初學者走向高手的必經過程,大陸人士認為糖水片「說白了就是一些垃圾片」,這句話倒是言重了。
不過,這場研討會也帶給我們一些省思。在台灣也有和糖水片類似的問題嗎?有人認為攝影學會、攝影旅遊團、攝影網站對糖水片文化有推波助瀾之功,大家在這圈圈裡快速模仿、複製、傳播:
隨著季節變化,拍攝油菜花、櫻花、油桐花、金針花、荷花、曬柿子、杭菊……
隨著民俗節慶,拍蜂炮、天燈、迎媽祖、放水燈、燒王船、建醮、寺廟燒香……
隨著旅遊指南拍大景,北外木、南二寮,還有高美溼地、二格山、內洞、老梅…
隨著旅行團拍世界各地「人文」,吳哥貧童、越南乞丐、西藏貧童、只要拍了就有關懷,有愛心……
隨著網站人像外拍,日系、韓系、廢墟、站著拍完跳著拍、蹲著拍完躺著拍,大家一起趕流行。
其實,個人認為糖水片的拍攝「題材」不是問題重點,倒是因為網路文化,大家一窩蜂競相模仿、複製,這點才更值得深思。
個人對糖水片持比較包容的看法;藝術理論也好,攝影美學也好,並沒有絕對的,很多是相對的、主觀的。再者,有些人拿相機是為了「攝影」,而有些人是為了「拍照」。當我們走上街頭,看到的絕大多數拿相機的人,都不是專業攝影師,或從事純攝影的藝術創作的攝影家。對於只想以攝影當作休閒活動、紓解壓力的人,並不需要用嚴苛的標準看待。拍糖水片畢竟還是正當休閒育樂,總比賭博、吸毒、飆車好吧!
這是多元化的社會,拍糖水片原本無可厚非,大多數業餘攝影者也無可避免拍糖水片。然而,對於有心鑽研攝影的人來說,假若在經過了三年、五年的學習歷程之後,還沉溺於糖水片,那麼就走不出芸芸眾生所流行的窠臼,跳不出通俗的形式,將難以更上層樓。
龍十六 wrote:
因為互惠.所以起碼你們要有70%照片是MD喜歡的.30%作為自己惡搞練習
這要求非常有意義, 也非常難, 很有啟發性
拍出來的照片是為了滿足自己還是滿足別人, 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境界
若作為行銷理念, 足以讓許多人受用無窮
龍十六 wrote:
目前我是個小小社團會長.週週跟同好們出門當個快樂的免費外拍團團員.不管惡劣天候刮風下雨.活動從不取消(除了MD放鴿子)
...
我們會員的職業有檢察官.警察.派出所所長.律師.立委.機械廠工人.醫生.賽車手.某市立精神病院院長.有耶蘇.佛陀.法王.還有強盜.土匪....
除了上述理念外, 小弟有十足的理由相信您們絕對週週有得拍...
個人積分: 87, 不能再高了 www.flickr.com/photos/inunu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