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教學]感光度及感光度單位解謎:ISO?ASA?Din?

在開始之前,久良要先對「感光度(Sensitivity)」做個很簡略的解釋:感光度就是膠捲或是感光元件對光的敏感程度,感光度越高,膠捲或是感光元件就對光越敏感;於單位光源之下可以在更短時間內達到正確曝光的標準,反之,感光度越低,膠捲或是感光元件就對光越不敏感;於單位光源之下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正確曝光的標準。感光度的高低對於底片或是感光元件的成像品質會有一定的影響,通常較高的感光度會在底片上產生較大成像顆粒,而於感光元件上則會產生更多的雜訊,所以攝影人都會盡其所能在最低的感光度內達到安全快門。標示於底片上的感光度,英文稱之為「Film Speed」,即為「底片速度」之意,這種表示法還真的頗有意思。

在攝影的領域中,相信各位都對「ISO」這個名詞有所認識。

自攝影發展至今,各式各樣的專有名詞也從這個領域中衍生了出來,比如說鏡頭焦長(Focal Length)、景深(Depth of Field)‧‧‧等等,但是這些數據背後的「單位」卻因為國制單位的不同而難以統一,以「焦長」作為簡單的例子,相信各位攝影人都知道,攝影領域中的「焦長」即是鏡頭內鏡組的中心點至底片或是感光元件的距離,對於標示這距離的單位,有很多老鏡頭是以英吋(Inch)作為單位,而非現今的公釐(Millimeter),而今天所討論的感光度也是一樣的,而且由於它的概念比焦長更為抽象,所以各個國家於制定單位時,分歧也就越大,底片的感光度曾經有無數個標準,今天久良即列舉曾經比較有名的幾個單位來向各位介紹及解說它們之後的發展:

-ASA (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
ASA感光度標準是由美國標準協會(ASA, American Standard Association)所制定,為現在表示底片感光度的主流單位,其實這就是大家常常見到並且被誤用為ISO的底片感光度標準:ASA標準的常見的感光度有ASA100、ASA200、ASA400、ASA800、ASA1600‧‧‧等等,ASA感光度數值每提升一倍,底片對於光的敏感度就提昇一倍,而除了之前那些主流的感光度,更早以前其實還有著ASA 20、ASA40、ASA80、ASA160的感光度底片,當然,現在這些古董級的底片早已經絕跡。

-Din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
Din感光度標準是由德意志工業標準(DIN, Deutsches Institut für Normung)所制定,這也是主流的感光度表示法之一,現在於世界各地都還有沿用,但是久良相信有很多攝影人連「Din」這樣的感光度單位聽都沒聽過,這是因為在「ISO的誤用事件」過後,除了傳統相機的底片之外,已經很少可以找到使用著Din感光度的數位相機了。如果將Din標準換算為常用的ASA的主流感光度(被誤用的ISO感光度),ASA100為Din21°,ASA200為Din24°,ASA400為Din27°,ASA800為Din30°,ASA1600則為Din33°,相信眼尖的各位早就已經發現Din感光度每增加3°,底片或是感光元件的感光度就會增加一倍。

-GOST(ГОСТ):
GOST(ГОСТ)感光度標準是前蘇聯國家標準局(俄文不清楚,不過縮寫就是ГОСТ‧‧‧囧rz)所制定,這種感光度的單位於現今已經絕跡,只有在二戰至冷戰期間蘇聯所生產的相機及底片上才找得到這種標示法,不過因為它之後與ASA做了統合,所以原先的俄制標準已經遭到捨棄;現今俄國GOST(ГОСТ)100感光度即為ASA100感光度。ГОСТ常常被人誤認為是rOCT,所以現在還多了個「rOCT」這樣的感光度標準,但是其實它就是GOST,只不過寫成俄文縮寫很像rOCT罷了,相信有接觸LOMO的攝影人對這個感光度單位絕對不陌生。

-NSG與GHQ:
NSG和GHQ同為日本所制定的感光度單位標準,其中NSG為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日本攝影學會(NSG, 日本写真学会)所制定的獨立標準,之後於1945年日本戰敗後,NSG被改為GHQ,並等同ASA單位標準。現在這個感光度單位已經絕跡。

以上四種感光度的單位為攝影發展至今較為廣泛使用的單位,但是隨著時間,很多不是主流的單位都被主流的感光度單位同化,比如說俄國的GOST及日本的NSG(GHQ)。

現在久良解釋一下所謂「ISO誤用事件」,看了看上面四種曾經受到廣泛使用以及仍在使用的底片感光度單位,鼎鼎大名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dization, 簡稱ISO)並沒有介入這些感光度單位的制訂,那怎麼會有ISO100、ISO200、ISO400‧‧‧等,這樣的表示法呢?其實ISO是有介入感光度單位的標準制訂的,ISO規定底片或是感光元件的感光度以美制的ASA和德制的Din為主,所以底片盒上會標示「ISO認證:這底片是ASA幾度/這底片是Din幾度」這樣的訊息,通常標示為「ISO:ASA/Din」,然而因為底片廠都省略單位並且直接標明數字,所以ASA100、Din21°的底片都被標示為「ISO:100/21°」,而這樣的標示法其實是在表示「ISO: ASA100/Din21°」,但是人們常常習慣只說前面的那個數值,所以隨著時間,ISO:100/21的底片就被人們誤稱為ISO100的底片了,這就是不是很有名的「ISO誤用事件」。

最後希望大家看完上面的文章之後,能夠在提起「底片感光度」的時候想起這段有意思的小故事,畢竟各位攝影人士所溝通時所使用的ISOXXX表示法,其實都是因為「誤用」而來的呢!當然,久良雖然玩底片起家,也瞭解ISO XXX 實為誤用而來的感光度單位表示法,但是還是常常使用「ISO XXX」和其他同好溝通呢!畢竟語彙的使用旨是在於溝通嘛!所以只要目的有達成就好囉!

---------------------------------------------2009年3月16日補充
看完整個討論串,發現很多人不懂我的意思,如果要用ISO表示的話,就要把ASA和DIN都標明出來,單說ISO然後後面加上ASA數值才是我所說的「誤用」,打個比方,如果要表示ASA100的感光度,用ISO就要說「ISO100/21°」,而非「ISO100」,很多網友都誤會我的意思了,ISO本身當然不是誤用,只是我們使用ISO的方法錯了,這才是「誤用」的地方。
2009-03-15 22:25 發佈
多謝,讓我長知識了!
我之前只把ISO當成一個攝影時的參數,沒想到後面還有這樣的故事。
不要小看太陽餅國的男人啊!http://myg9.blogspot.com/
原來是這樣...
收進腦子裡了...
謝謝分享...
^^
那大家口中所說的例如:把ISO調到400
是不是應該更正為:把ASA調到400?
記得以前用爸爸的底片機時就是ASA的刻度呢, 原來ISO是誤用了~ 不知為何連各相機大廠也將錯就錯用iso了~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jia2310 wrote:
那大家口中所說的例如:把ISO調到400
是不是應該更正為:把ASA調到400?


嗯!正確來說應該是這樣才對!
不過大家都用慣ISO囉!所以基本上現在用ISO來表示ASA也無大礙。

樓主說的部分,在底片機時代的確是如此演變的

不過
ASA等等標準 只是針對底片來設定的標準
其感光度的算法當然也只適用於底片 (例如數位感光元件哪來的"灰濃度值"?)

當然,數位相機上的感光度,自然另有一套定義計算標準
大家可以到ISO網站上看
ISO 12232:2006ISO 12232:2006" (此為2006年修訂版本,原版本ISO 12232:1998)
摘要就開宗明義寫了:

ISO 12232:2006 specifies the method for
assigning and reporting ISO speed ratings,
and recommended exposure index values, for digital still cameras.

ISO 12232:2006 is applicable to both monochrome and
colour digital still cameras.

所以數位相機上面感光度就叫做ISO值,也只有ISO此標準一種,不像是底片上是慢慢轉便而來的通俗用法

以上如有誤請糾正,感謝~

更多資料請看Wikipidia上File Speed項目內"Digital camera ISO speed and exposure index"內容
有關於數位相機適用的ISO 12232:2006所制定ISO speed測量標準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m_speed
ad47 wrote:
樓主說的部分,在底片...(恕刪)


這位朋友說的沒錯,因為其實真正的底片感光度還不只如此,光是黑白底片和彩色底片的感光度又完全是另一個東西了,想當然數位感光元件和底片的感光度當然也不是一樣的,尤其底片還是有分層次的,和通常為矩陣式的感光元件來比差異更大,而現在的數位相機上面的ISO Speed標準則是ISO所制定的,就這點來看,數位相機上面叫做ISO才是正式的叫法,但是它的感光度單位尺度還是沿襲ASA感光度標準而來。

看了一下這位朋友提供的資料,才知道為什麼很多大廠是在DSLR上使用ISO而非ASA,對於上面網友的回覆是自己常識不足才會出錯。真的是長知識了!感謝呢!


但是其實很多大廠在做底片機的時候也出過錯,因為作為測光用的感光度微調器,上面竟然是標示ISO,而非ASA或是Din。
久良 wrote:
但是其實很多大廠在做底片機的時候也出過錯,因為作為測光用的感光度微調器,上面竟然是標示ISO,而非ASA或是Din。

您在討論時忘了時間的因素。二次大戰後西德是攝影器材王國,他們使用DIN,但美國主宰科技發展,他們用ASA制,1950到1970的機型很多是既有ASA也有DIN的。後來ANSI出現,很多電腦與通訊協定就以ANSI為主,但仍然沿用舊制ASA(因為不需要更改)。不過ANSI是美國標準,所以ISO出現制定國際標準,因此敏感度目前是ISO,其實從ASA、DIN、到ANSI、到ISO的敏感度定義全是同一回事,沒有誰對誰不對的。道理很簡單,50年前的ASA 50底片的敏感度與今天ISO 50底片或sensor對光的敏感度全都相同,要不然整個曝光與測光系統就會大亂。
從前看到相機感光度標示iso 100-3200,總覺得怪怪的,以為這個iso跟我們常看到工業管理或企業管理的iso認證不一樣,原來是簡化過了的說法,獲益良多!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