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讀《攝影的哲學思考》

書名:《攝影的哲學思考》
作者: V. Flusser
譯者: 李文吉
出版社: 遠流
初版時間: 1994/2/1

讀《攝影的哲學思考》

攝影有哲學?攝影不就是拍出美美或感人的照片嗎?再了不起,攝影不是反映現實社會的狀況或不平等嗎?

每次在玩攝影的特定階段,每次在電腦前檢視一堆相似的題材構圖景色的照片時,我們總會在下一次按下快門前:我真的有必要再多拍這一張嗎?這時,若我們肯停下心來問問自己:你的心到底怎麼了?或許,這就是你必須省思攝影哲學的時刻了。

毫不例外,我個人就經歷很多次這樣的停頓。這時我會求助於書籍,而非觀看別人的照片,我需要的是無影像的思索。

《攝影的哲學思考》是一本很短小精湛的哲學小書,和我讀過的其他哲學著作相比,它實在太好懂了。在當今精美彩色印刷、實戰教學豐富的攝影工具書中,回顧台灣早期的書市,在數位相機普遍之前,其實也有一些不錯的攝影哲學書籍。而這本書出版於十五年前的1994,如今,在影像數位化後,在所謂的糖水照泛濫後,再讀一次,更能深深體會作者書中的思想。

作者是這樣談起的。在遠古的圖騰時代,圖像,即是人類努力反映真實的產物,但它是沒有歷史概念的。然而,隨著書寫文字的出現,人類的概念可以串聯了起來,也試圖能解釋社會各種現象了。而近一兩百年才出現的「技術性圖像」──照片──卻是個活生生延續書寫而來的。不難想像,文字有了圖像更具生命力,甚至最後變成我們今日的圖像主宰文字。

可是,遠古時代的圖像和我們今日的照片最大最大的不同在於,「古老巫術(即圖騰)的目的在於改變外在世界;新巫術(照片)的目的在於改變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概念。」(37)由於照片是延續著文字而來的,照相機本身就變成了一個製造出有故事性圖像的機器了。而相機就像是一個藏有數不盡的程式的機器,這些程式正是限制攝影師創作的框架。

說到這裡可能有點難以想像:拍照的不是攝影師本人嗎?相機哪有限制攝影師的創作呢?我個人斗膽把作者的意思說得更具體看看:為何對焦點要在中央?為何有矩形或方形的畫幅?更近代的例子可以說:從以往偉大的構圖中發掘,現代的相機都有井字構圖參考線;對焦點的分布也更廣了些,而且都落在井字參考線附近;甚至是最新的臉部對焦、一笑即拍的功能等等。總之,我們可以想像,在觀景窗中,我們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是否就是從我們常看到的構圖、故事情節、人物表情出發呢?而這些都是我們這個照片宇宙世界中的「程式」,它們都是從相機中生產出來的,而作者所謂相機藏有數不盡的程式,即是這些照片和它試圖說著的文化故事。

我們整個照片宇宙世界即是充斥著這些類似而又多餘的照片。不同的題材有著不同的分類和自身的程式,拍攝者不敢跨得太遠,甚至不跨更好,因為照片能賣給報社、賣給業主。而所謂的攝影分類,更是抹煞了照片中所含有真正的突破潛力。

在這個照片充斥的社會中,我們幾乎都被照片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希望有照片中女主角般的優雅;我們希望有兒童那般的天真;甚至,我們還以為紀實攝影是真正單純反映真實,然而那只是攝影者自身意識形態的擷取影像罷了。所謂的人文攝影,更只是一種消費,誰曉得觀景窗外的真實世界,是否滿地垃圾?是否攝影師在按下快門的下一秒就被老伯伯狠狠罵了一頓?擷取,透過早已嵌在攝影師意識內的即定文化角度,片面捕抓真實世界。我們越是拍越多的照片,我們就越不能解讀照片,因為越來越多這些照片,就越讓這些相機中的程式強化自身,也漸漸改變我們對攝影、對世界的看法,你還能清醒、還能像第一次發現攝影術那時期的人那樣來思索攝影的意含嗎?

因此,真正偉大的攝影師都是具有實驗精神的攝影師,他們在機器的限制和攝影家突破性的創作之間拉鋸,我們都能在照片中看到這樣的痕跡。雖然作者沒有提出實例,但回顧攝影史上有突破性的照片,比如突破照片的靜態而用頻閃拍攝分解動作、用重曝拍攝半身人像等等,都是重要的攝影突破,都是攝影師擺脫器材限制、擺脫相機程式(即那些紀實或人文攝影)的痕跡。

在這個今日被照片包圍的世界中,在攝影術發明以來,攝影真能改變什麼嗎?作者非常幽默說了:「從攝影術發明至今沒有任何改變,一切就像攝影術發明前一樣如常地發生──例外的是,除了其他歷史,現在有了一門攝影史。」(97)

小結:我們如今已活在一個影像不斷製造和強化自身的世界中,透過相機,我們若不假思索就按下快門,我們若不深入解讀照片中突破相機程式的可能性,我們將在影像世界中不斷循環:吸收即有的說故事角度,再拍出說著同樣故事的照片。(其實很像馬克思論商品的神祕性的邏輯)各位有興趣也能看看自己和周遭朋友拍的照片,是否也是這些程式的再現呢?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2009-01-03 0:5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攝影的哲學思考
作者非常幽默說了:「從攝影術發明至今沒有任何改變,一切就像攝影術發明前一樣如常地發生──例外的是,除了其他歷史,現在有了一門攝影史。」(97)


沒有攝影就沒有電腦 X-ray google-map
sectionboy99 wrote:
作者非常幽默說了:「...(恕刪)


人家說的是那些以為攝影能拯救世界的人道關懷者啦~ 你舉的例子以經不是"做為藝術或做為報導的攝影"了, 而是應用科學的攝影, 這還是有差的.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weechia wrote:
人家說的是那些以為攝...(恕刪)


就說人文藝術

看看攝影帶給人多少的回憶

所有的人都可以操(創)作

說比其他的藝術形態加起來都多也不為過
sectionboy99 wrote:
就說人文藝術 看看攝...(恕刪)


或許我沒把作者的原意說得很詳盡讓你無法理解吧, 建議可以找書來看~
哲學思考往往不是"我喜歡", "多美好", "讓人回憶" 這樣的思考切入點囉~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在這個照片充斥的社會中,我們幾乎都被照片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希望有照片中女主角般的優雅;我們希望有兒童那般的天真;甚至,我們還以為紀實攝影是真正單純反映真實,然而那只是攝影者自身意識形態的擷取影像罷了"這段話真的是說得太棒了
謝謝樓主的分享
我想,要發這樣的一篇文章,應該花了您不少的心力和時間吧
謝謝囉!

您文章中摘述和延伸的一些話,我覺得很有發人省思(尤其愛愛好攝影的人們)的功用
雖然我也覺得有些話可能說得有點過頭(例如:"所謂的人文攝影,更只是一種消費,誰曉得觀景窗外的真實世界,是否滿地垃圾?...")
可是哲學很多時候就像一種暮鼓晨鐘
引發我們回頭看到自己、看到那在鏡頭後面的自己為何拍出了這些照片

謝謝囉!
我很喜歡你的分享!
我也看過這本書,但卻讀得頭昏腦脹。
很佩服樓主的觀察與心得分享,該去再讀它一次了
warrnono wrote:
雖然我也覺得有些話可能說得有點過頭(例如:"所謂的人文攝影,更只是一種消費,誰曉得觀景窗外的真實世界,是否滿地垃圾?...")...(恕刪)


不好意思, 那是我個人的詮釋, 作者沒這樣說囉~
謝謝你的回覆!
FB:facebook.com/photographyeye
自己拍的高興就好啦~不要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
說真的,蠻羨慕有能力可以這樣細細思考與品味攝影這件事的人們
當一天要幫三對新人拍照又要上山又要下海
不時還得充當化妝師兼司機
又或者商品攝影
一天要拍200~300件商品 不時還得充當小美工和清潔工
每天累的像狗 根本不想再多想些什麼
雖然很清楚自己應該要更努力
但是面對同業的競爭和生活的壓力
在生活的漩渦裡打轉...

大師的過人之處就是在忙碌的生活中
還能堅持品味細細思考阿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