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什麼是攝影眼


很多人在學習拍照的過程中,總是不禁會自問:為什麼同一個景,同一個拍攝物,我拍出來的作品總是平淡無奇,別人拍出來的表現形式總是更勝一籌?為什麼我總是拍不出我要的感覺?為什麼我拍的一直是這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突破?答案就在攝影眼的養成。


什麼是攝影眼?
攝影眼是一種能看到可拍之處的觀察能力,同一個景,經過您內心看到的,會不同於旁人看到的,把那些您內心看到的景拍出來,便是您獨到之處。

攝影眼對攝影創作有什麼好處?
最大的好處就在可以得到自我突破與提升,並產生與別人不一樣的特色差異。筆者認為,拍到前,必須先能看得到,這裡指的所謂看得到,是泛指一切包含有形無形的東西。看一棵樹,可以是有形,例如樹型,看一棵樹,也可以是無形,例如在你的眼中,這棵樹是一位年老的長者,或是一位保護、捍衛鄰近小草的巨人,或是一把綠色火焰,無形包括拍攝物背後的意義、隱喻、想像力、擬人化等,你所看到的將會引導你的拍攝方式。


有形與無形,也就是文學境界中的寫實與寫意。用有形的眼光看一棵樹時,你拍攝的重點可能會是在樹型綠意,用無形的眼光看一棵樹時,一棵樹也許是位年老的長者,你拍攝的重點可能會是在年老的樹皮紋理,像一位滿臉寫盡滄桑的老人,又或者拍攝重點是在那些被無數情侶刻畫在樹皮上的歲月痕跡;看一棵樹是保護、捍衛鄰近小草的巨人時,你拍攝的重點可能會是在一棵大樹與腳下那些小草或鄰近小樹苗的對比;看一棵樹是綠色火焰,你拍攝的重點可能會是在樹幹由下望天,那股一柱擎天、誓燒天際的氣勢。上面這張相片拍攝於北海道大沼國定公園,當初因為聯想到這些樹就像一個家庭內的親子在對話而拍攝。

如果我們按下快門前,看到的永遠只是樹型綠意,那麼我們就會一直只拍下樹型綠意,難以突破,跟別人拍的也沒什麼差異,如果我們可以訓練自己,看到更多無形的東西,那麼我們的拍攝方式將會形成與別人的明顯差異,創作思維也將會源源不絕,如同一棵樹將不再只是一棵樹。


這是當宣樺開始學站時,我趴在地板幫宣樺拍攝的腳部特寫,稚嫩的小腳、努力學站的墊腳尖、局部的特寫,顯示這是個多麼重要的人生里程碑,這張相片如果我改拍的是宣樺全身以及把周遭環境一起入鏡,便會張力盡失,無法產生一個明確的主題,也無法造成視覺衝擊,更無法突顯「站起來」這個重要的人生里程碑,頂多只是張普通生活照罷了。


在筆者眼裡,這條金屬龍是活的,而且正奮力要衝向渾天儀頂端的天際。


如何培養攝影眼?
優秀的攝影眼與高豐富的想像力、聯想力、敏感度有很大關係。「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是余光中的一篇散文佳作,如果你能像這樣,在看到鐵軌時,看到的已經不再只是原封不動的鐵軌本身,而是進而聯想到人生記憶或啟發靈感之處,進而把這樣的感受表現在畫面上,那麼這樣的相片肯定會產生與別人不同之差異處。


攝影眼的培養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式,從平常做起:
一、多觀察:看到美景先不要急著拿出相機馬上按快門,而是先用眼、用心觀察跟欣賞你所看到的一切,由近而遠,由大而小,由明而暗,由深而淺等,看看光,也看看影,站著、蹲著、從不同位置試著去觀察、去發現。
二、多運用想像力、聯想力去看這個世界:「墾丁的天空很希臘!」也許就只是一個簡單的想像力跟聯想力,啟發你嶄新的靈感,進而去實現在作品上。
三、多閱讀:我在這邊鼓勵大家多閱讀各種領域的書籍,像我的許多靈感都是從文學類書籍而來,我的構圖方式大部分都是從印象畫派來,反而都不是攝影類書籍。
四、多看一流的攝影作品:讓自己時常受到一流作品的衝擊,仔細觀察這些大師的作品有何吸引自己之處,自己又看到了什麼?自問如果讓我拍攝與大師取景的同一地點,我會怎麼拍?我會拍哪裡?這些都是有助於攝影眼能力的養成。

樹梢上的一葉,別人看到只是一片葉子,你看到了什麼?葉面紋理的細節?葉緣的純粹線條?隱喻春天的綠意?還是象徵生命的新生?

我們下次再聊。

筆者的部落格--心中的瞬間
http://www.wretch.cc/blog/austin1973
2008-11-10 22:51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攝影眼
雖然文章不長,不過紮紮實實是篇好文章!
最近正打算要入手相機,但是還正在苦惱怎麼樣培養自己的技術,
看到大大的這篇文章,真的是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謝謝!

!!!GOOD
01這種文章還真少見!!

別沉囉!!
我很早就是樓主的部落格常客~
真的可以學到滿多的~


婚攝狗宅~
這篇文章讓初學攝影的我受益頗多.
不急不徐,用心看世界.
好圖,好文。

只不過小弟個人認為,「攝影眼」跟「寫輪眼」一樣,
都是一種血繼限界,是與生俱來的。(藝術是天生的)

當然,有達到一種心境除外(我難得認真XD):

唸書時代開始玩相機,我們幾個死黨是從外地來的,人生地不熟;
所以總是喜歡東問西問,最常被問的就是門口的警衛阿伯,因為他看起來就是里長樣。

畢業那年的三月,警衛阿伯要退休了,他退休的前幾天,有跟我們借相機,
一問之下原來是要拍學校,我們驕傲的說這種照片我們有上百張...
但他堅持要自己拍,所以我們也只能承諾幫他洗。教他兩三招就請他自便了。

他拍照的時候,那個氣勢、角度與手勢不提(算瞎的一種)。

底片入手並洗出來後,看到那些照片,大家一整個就是呆...
說不出的感覺,一整個就是很有味道,與我們都不同,
或許與全世界的攝影師都不同,因為這是警衛阿伯十三年的角度,
那個主題、距離、構圖,他要帶走的畫面,這想像空間可大了,
連入鏡的人,那笑容都不同。本質上的差距,什麼眼都追不到。

很多人號稱自己的照片多有味道,但其實遊客的味道就那些了,
技術與後製,是可以讓氣氛變的很好,美的更美,但要說味道還真的距離遙遠。


我覺得拍照大可以輕鬆一點,不需要去做太多的功課,
開開心心的拍,不需要太刻意,也不用搞的像是要參展一樣,
或是臨走前硬是要來張大光圈大特寫...

自自然然的「攝影」,久而久之才會發現自己的味道是什麼,
你我有不同的攝影眼,這是小弟個人認為。
以我個人的經驗. 所謂攝影眼. 其實是一種經驗的累積

當我用某隻鏡頭拍的夠多. 知道拍出來大概是什麼樣子之後
往後我只要用眼睛直接看景物
就大概知道用某隻鏡頭拍起來會是麼樣子

同樣的
當我看過夠多的好作品的時候
景物在我眼前
我會知道. 我要怎麼觀察. 可以看到不輸給那些好作品的景色

當我看過更多不同想法的觀點時
我會知道.
原來還可以這樣看
還可以那樣看.


當我看過攝影史上有名的名家和作品的時候
我也會知道
原來有人曾經這樣看世界. 或那樣看世界.


甚至如果只是要知道"對方怎麼想"的話. 就不限制只在攝影領域裡了
所有藝術作品都可以是傳達意念的工具


多拍. 多想. 多看
攝影眼就是靠這些點點滴滴累積起來的.


尤其是多看和多想.
數位時代. 多拍對大家而言都不是問題. 但很容易就讓人以為說"我只要拍的夠多就會進步"
我相信一開始確實是如此
但走到一個階段就會變成原地踏步了


攝影眼不是天生. 是人人有心都可以訓練累積的.

-
好文章!! 照片也很能夠"說話"

感謝樓主的分享, 我要好好的練習攝影眼
單純的照片不加任何文字說明的話.....................眼睛就會瞎了一支, 文字的渲染力是很夠的, 如果再加些後製, 看的人內心的感受會比只看照片強烈很多.


我相信有攝影眼, 但是不相信有文字說明的那種, 那只是看圖說故事罷了, 稱不上作品.
有感觸 有收穫...
謝謝開版大的分享...
攝影這門課..真的就是得多看多拍多接觸... 自然而然...將會慢慢的發現自己的成長!!
感謝囉!! 真是受益良多...
新手上路 請多指教!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