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維基百科查詢到的為
fps =>有30P或60P的"P"都是代表FPS的意思,「畫面更新率」或「影格率」,是指影音格式每秒鐘播放的靜態畫面數量。
電影膠捲則 是以稍慢的24fps在拍攝,這使得各國電視廣播在播映電影時需要一些複雜的轉換手續(參考Telecine轉換)。
要達成最基本的視覺暫留效果大約需要10fps的速度。
Mbps =>其數量單位為bit/s(每秒間所傳送的位元數量,又寫為bps)或者Mbit/s(每秒間所傳送的百萬位元數量,又寫為Mbps)。
較高的位元傳輸率將可容納更高的視訊品質。可變位元速率(Variable bit rate,簡寫為VBR)是一種追求視訊品質提升並同
時降低位元傳輸率的手段。採用VBR編碼的視訊在大動態或複雜的畫面時段會自動以較高的速率來記錄影像,而在靜止或簡單的
畫面時段則降低速率。這樣可以在保證畫面品質恆定的前提下儘量減少傳輸率。
個人理解為~
fps代表的是錄影的動態畫面尤其是快速動態的一瞬間,較高的fps對一瞬間的高速度高動態的錄影畫面每秒鐘撥放得越多
Mbps代表的是每秒鐘錄影可容納的資訊,通常越高的Mbps所錄影容納的資訊越高,在大動態或複雜的畫面錄影時能擁有更多細節品質,但在靜止或簡單的畫面時段則不見得越高越好,低速率反而能降低視頻的容量
啾吉卡 wrote:
個人理解為~
fps代表的是錄影的動態畫面尤其是快速動態的一瞬間,較高的fps對一瞬間的高速度高動態的錄影畫面每秒鐘撥放得越多
理解錯誤
FPS高不代表能夠補捉到動態
能不能清楚補捉到動態
要看的是快門速度
錄影也是要看曝光三要素的
你就把錄影想像成每秒連拍X張照片加上錄音即可
想要在影片播放時按下暫停都能夠有定格的動作
就要依照場景設定不同的快門速度
例如你想要錄影網球比賽
停格的動作無殘影
可能就要把錄影時的快門速度設成1/1500至1/2000秒左右
FPS較高
可以讓慢動作播放看起來更順暢
例如每秒120張錄製的影片
你就可以想像成可以慢動作用每秒30張播放
10秒鐘的動作片段就可以放慢成40秒鐘順暢播放
錄影的FPS與快門速度之間好像也有一些關係
這要請熟悉錄影的前輩來解答了
badaseases wrote:
錄影的FPS與快門速度之間好像也有一些關係
以電影來說是都用180度shutter angle
而電影為24fps所以shutter speed 為 1/48秒
而用60fps拍同樣是180度shutter angle則shutter speed為 1/120秒
當然 你如果要用更快/慢的快門速度也是可以有不同的風格程現
過少的motion blur會讓人有在看電玩的感覺
重要的是整部影片的快門速度都要一致
剛剛找了篇文章可以參考看看
https://photography.tutsplus.com/articles/quick-tip-how-does-shutter-speed-affect-video--photo-12092
文中的rotary shutter指的是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tary_disc_shutter
另外也提到搶救雷恩大兵用了45度shutter angle
李安的新片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則是以120fps來拍的
追求的是更真實的視覺效果
人眼所看到所有生活中快速移動的物體並沒有motion blur
是人腦以極高的速度(fps)處理視覺訊號
而最一開始電影以24fps來拍攝則是最低人類可以接受且不覺得不順暢的速度
120fps以上人腦似乎就感覺不出差異了
以上有誤請指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