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光的藝術--多閃燈使用心得分享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的小短片

這是紀實大師 薩爾加多 的紀錄片,在預告片頭他說了:”攝影師照字面上的意思,是用光作畫的人” 我覺得他說得非常好,光是攝影的根本。
攝影是光透過鏡頭匯聚到相機裡的感光元件上,再透過電子訊號轉換,才能擷取我們所看到的影像。所以我說如果沒有光,就無法攝影。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攝影的根本-光。


1. 分析自然光
那我們先從最常見的自然光源開始講起,自然光是我們平常最常見的光源之一,來源是太陽,觀察太陽一天中的行徑,由東方到西方所產生的光影變化,便能體會光線的方向,對被攝主體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之影響。光線的方向角度為了討論方便起見可歸納地區分為︰正面光、側面光、逆光、頂光與底光等幾種。

如果你拿著相機,被攝體在你對面,當陽光在你身後的時候,是順光;陽光在頭頂方向,是頂光;陽光在你對面,也就是被攝體的後方,那叫逆光;如果光從你左手邊或右手邊來,那就叫側光。依角度還可以分成,斜順光、斜逆光等等。

我們直接來看例子吧

第一張很明顯的光線是從被攝體的右邊來的,是側光


第二張照片這看起來是正中午,光線由被攝體頭頂照射下來,是頂光


第三張太陽位於狗狗斜後方,是逆光,精準的來說是斜逆光。


最後這張是在中原大學全人的樓梯拍的,這個光場非常漂亮,仔細看光是柔的,方向也很棒,再來是因為建築結構的關係,後方有一道微微的逆光,非常漂亮。

前面說過,沒有光就無法攝影,想要拍到有好光線的照片,必須”靠近光,感受光,順從光”,當對於光線觀察達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有能力選擇對的自然光方向拍攝,所以觀察對於光線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

郭大爛網站裡面有一句話我非常喜歡: 如果你感受不到光線些微變化的喜悅,表示你還不夠了解它。對於光線掌握來說自然光的觀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對於自然光的了解夠透徹,那麼對於光線的邏輯概念就越好,這樣就能很清楚的知道怎麼樣的光線處理才是自然而且舒服的。


2.媒體布光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我們平常接觸的媒體,他們是怎麼佈光的。先來看連續劇
會發現光非常硬、角度也不對,所以造成演員臉上的油光非常嚴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比較暗的環境,他們都有用邊緣光將輪廓勾勒出來,這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接著看MV裡的光線,可以發現單位時間內的製片成本提高,光線品質就變好了,某些畫面裡的光非常非常柔,看起來非常舒服。

可以跟前面連續劇的照片來比較,尤其是晚上戶外的光線處理,兩邊的質感相差非常非常多,還有可以注意到主光源的角度,連續劇幾乎是0度的正面光,而mv裡的光源角度大多來自側面,可以非常明顯得從截圖裡發現連續劇裡的演員油光滿面,五官看起來並不立體;而mv裡的演員膚質看起來比較平滑,也不會有油光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光線角度與品質的差異性,後面將會提到。

如果有機會可以去看看街上廣告的光是怎麼打的,那樣打可以產生什麼效果? 各種打光方法的優缺點,或者是觀察電影裡的光是怎麼佈的,想想高製片成本與低製片成本燈光的差異性,有機會去看演唱會或跨年晚會的時候也可以注意一下舞台上的光線分布、光源方向,這樣對於光線的掌握絕對會有莫大的幫助。

3.認識閃光燈

當如果現場光源不是好的光線、無法滿足攝影的條件的時候,就必須來改造它。
那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改造光線的工具吧!!


(圖片來源: 楔石攝影怪兵器)
市面上,人造光源非常多種,依發光方式可以分為持續光以及閃光燈。對於活動紀錄來說,能夠凝結被攝體動作的閃光燈是相對具有優勢的。閃光燈又分為棚燈以及可以裝在機底的小閃燈,依攜帶方便性以及電源供應方式來說,可裝機頂的小閃燈方便許多。不過出力方面功率較高的棚燈還是比較給力的,所以某些婚禮攝影師會選擇使用大出力的棚燈來改善光線。


那今天的內容就是以小閃燈為主,可以看到上面就是內建閃光燈,

這個就是今天的主角小閃燈。我們大概看一下內閃跟外閃的差異。



以上是內閃的使用效果

接著是機頂外閃直打的效果




TTL:描述閃燈預閃,經由鏡頭至測光模組,再決定閃燈出力多寡的一連串動作,簡單來說,就是拍攝 者僅需專注調整相機相關設定,如此閃燈出力即會跟著連動,讓你即使不懂任何閃燈操作,也能輕鬆獲得理想補光效果。就像相機的自動模式一樣,相機計算出來的曝光值並不一定是我們想要的效果。所以我大部分使用閃光燈,都是使用M模式(手動調整出力)來完成拍攝的。

光觸發:是以光脈衝方式觸發閃光燈,使該閃光燈與快門同步。S1是M模式的時候所使用的,S2是所謂的避預閃,也就是會躲開TTL的第一道測光的光線,直到第二道光線(真正參與曝光的光線)發射之後,才跟著發光。

頻閃模式: 使用頻閃時,閃光燈會連續快速閃光,主要用以在單次拍攝時捕捉移動主體的多個影像。在該模式下,使用者可依創作需求,設定閃光密度(以Hz表示每秒的閃光次數)、閃光次數及閃光輸出量。可以得到以下的相片效果。



在影片裡可以看到,閃燈只在一瞬間發出亮光,而後快門簾才收起,所以快門速度並不會影響主體(被閃光燈照射處)亮度。而光圈跟ISO會影響主體(被閃光燈照射處)與背景(未被閃光燈照射處)的亮度。所以如果今天你覺得閃光燈太亮,除了可以降低出力以外,還可以降低光圈 ISO來改善。那如果今天是背景太暗,那可以延長快門時間補足背景亮度。

不過如果在現場光比較強烈的環境下,快門速度過慢就會像照片裡一樣會有殘影,所以背景太暗的狀況下又不希望產生殘影的話,會直接利用閃光燈凝結的特性打亮背景,就不會有殘影囉。
2015-09-29 22:37 發佈
4.顏色 方向 品質
想要把閃光燈打好,首先要先知道那些東西是打好閃光燈的重點,顏色、方向、品質、出力這四個就是打好閃光燈的關鍵,在這邊因為出力是很機械式的東西所以就不多提了。那就剩下顏色、方向、品質。

a.方向
首先先來講顏色,大家應該都有拿玻璃紙套在手電筒前的經驗吧,很容易理解的當你套著什麼顏色的玻璃紙,手電筒就會發出什麼顏色的光線。

這邊講一個色溫的小知識,一物體在絕對溫度T時之光譜輻射能量為稱普朗克輻射定律。凡是滿足此式稱為黑體或完全輻射體(Full Radiator)。此黑體在某個溫度會輻射某種之連續光譜而呈現某種顏色,將其顏色與其對應的K值記錄下來,就成為我們攝影領域說的「色溫 K 值」。

大家國高中的時候讀過地科吧,星星的溫度決定它的顏色,不同顏色的星光代表著星星不同的表面溫度,紅色的溫度最低,橘紅色的則稍高些,如果是藍色的那就是個高溫的星星。所以實際的色溫是上面這條,可以看到在低色溫的時候時黃色的,高色溫的時候是藍色的,你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麼在相機上色溫條的越低畫面變得越藍呢?很簡單,因為原本白色的東西在黃色光線下,會呈現黃色,那麼相機把照片往藍色調整,黃光的東西就能還原成白色的了,所以色溫調整也稱為白平衡。



我們在使用閃光燈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現場的光線是黃色的,跟閃光燈所發出的光線顏色不一樣,造成了雙色溫的狀況,畫面裡的人臉上出現了黃色跟白色,那可以怎麼解決?

可以在閃光燈前面裝上色溫片,來矯正閃光燈色溫,達到與環境相同,再調整相機裡的色溫、白平衡,使相片呈現正常的顏色。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所謂的壓光,原理是將閃光燈度提高,再以相機調整將整張照片的亮度調低,那相片裡環境的光線就相對較弱,剩下閃光燈的光線了,那雙色溫也就解決的。

接著來看一下除了平衡環境光源,改變色溫能做到什麼效果?




這是我們五系聯合耶舞的個人宣傳照,這些照片為了維持人臉顏色正常,所以正面的閃光燈是原色的,靠著背燈的顏色改變作出戲劇效果,某些拍起來像是染了頭髮呢。

b.方向
我說物體立體感來源是光影,像是素描,在google搜尋素描

可以看到立體感比較好的作品光影的掌握絕對不含糊


我們來看一下影片,可以看到影響光影的原因是光源的方向。

不只素描的例子,還有某些化妝方法也是利用陰影做出立體感,讓鼻子立體的方法是使用鼻影將鼻子旁邊的陰影打深,自然T自部位相對地比較亮,鼻子就顯得立體了。在人像打光上也有類似的例子,這種稱做蝴蝶光

光源來自被攝者臉部的正前方,由上向下呈 45° 方向投射到人物的臉部,投射出一個鼻子下方的陰影,類似蝴蝶的形狀,所以稱為蝴蝶光。

而除了創造立體感以外,還可以利用光影來修飾臉型。利用陰影控制可以得到讓臉變小的效果。


接著我們來看幾個比較常用的打光方式,最左邊是半側光,很明顯的光源來自右邊,左半臉是完全沒有受光的,通常這種光的角度都會比較低一點,不過照片上的光源偏高,可以發現眼窩部分有比較奇怪的陰影,降低光源高度就可以改善。
中間這個是林布蘭光,可以發現鼻子的陰影與半臉陰影連接在臉頰部分形成一個三角形的亮塊,所以這種光又稱三角光,17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經常在他的畫作中使用這種照明方式,因而得名。最右邊的叫做LOOP,跟前面提到的蝴蝶光非常相似,不過蝴蝶光是正面而來的高角度光線。
而LOOP是比較側面來的高角度光線,兩者產生的視覺效果也不太一樣。

這樣看下來4種常用的光法中有三種都屬於高角度的光線,這也就是為什麼燈架需要到3公尺的原因了,在某些比較大的環境中三公尺甚至不太夠用,因為光線需要高角度而不是高度的,所以被攝體離光線越遠,所需的高度就要越高,一個畢氏定理的概念,橫向的角度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相機跟閃光燈的位置固定,被攝物越遠角度就越小,就越接近機頂閃光燈的視覺效果。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個影片,是有關於顏色以及方向的,來看看在不同的方向和顏色下,分別可以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光線轉動的時候可以看見前面所說的四種光。還有另外一種簡稱鬼光,也就是光線從下而上,人臉上的陰影會產生非常詭異的感覺,所以鬼片經常使用這種光法塑造恐怖詭異的感覺。

c.品質
品質用最簡單的二分法來說,就是柔光跟硬光,當然這是最粗略的分法,在兩者中間還有許多不同質感的光線。

這邊很明顯可以看到上面這張圖是手持離機閃直接照射主體,裸燈直打可以發現光線非常硬,影子的邊界非常清楚、銳利,皮膚的紋理比較突出,而下面這張是將閃光燈朝上經由天花板反射而得到的光線,可以看到皮膚質感比較平滑,影子的邊界比較模糊,

那光的軟硬是怎麼造成的呢?在東法的文章: 我的小閃燈使用心得裡寫的很好,光源面積越大距離越近,光線越柔。反之當光源面積越小距離越遠,光線越硬。許多人不明白光源面積與遠近的一些相對關係,以我們最常見的太陽作為例子,太陽本身的面積並不會變,他也是很大的光源面積。不過因為他離我們的距離實在太遠,所以對我們來說就是看起來就很小;但如果今天把太陽就擺在你的旁邊,那麼它就是一個超巨大的發光面積。同樣的道理,今天你的閃燈不管再大,如果擺放的位置離主體非常非常遠,那麼他還是一個對主體來說相對較小的光源面積。反過來說,單一隻小閃燈的光源面積雖然真的很小,但如果你有辦法離被拍攝主體很近,那它面積就會相對變大。


市面上有非常多種控光工具,大多是讓點光源變成面光源,也就是讓光線變柔的柔光道具,一樣的道理面積越大就越柔,不過這類型的道具有兩個非常大的缺點,其中一個是會把光的強度分散掉,反射式的尤其明顯,加上某些品質比較差的容易透光,光的強度就更弱了,而另外一個缺點是因為它的面積大,所以一到戶外有風的環境就非常容易倒,除非有人幫忙扶,不然柔光設備在戶外事非常不安全的,閃光燈從3公尺的地方掉下來非常有可能就一命嗚呼了,再也不閃了。

那接著來說如果在室內手邊沒有柔光設備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做? 跳燈絕對是你的好選擇,跳燈是利用天花板大面積的反射光線,形成一個彷彿大型柔光罩的巨大發光體,而讓光線變柔。大部分的人用跳燈都是直接裝到機頂,朝上打,我還看過燈頭朝前傾斜的,那這個會發生什麼問題呢? 來看一下照片吧

這張是閃燈直接朝上拍到的照片,可以發現頂光問題非常明顯,在天花板不夠高,加上拍攝者跟被拍的人距離太近的狀況下非常容易遇到這種問題,解決方法是將閃光燈向後傾斜,可以稍微改善。

另外一種機頂跳燈會遇到的問題是,天花板太低、拍攝者跟被拍的人距離太遠,光線沒辦法反射到被攝者。最好的方法還是使用離機閃來跳燈,這樣兩個狀況都能獲得良好的改善。來看一下跳燈的效果吧。


可以看到閃燈在畫面右邊女生的手上,這就是離機跳燈的效果。


這張是在戶外拍的,你會問我說沒有天花板,怎麼跳燈? 用牆壁阿,將閃光燈架高、利用牆壁跳燈將會獲的比用天花板跳燈更好的效果。接著來看一下用牆壁跳燈跟直打的效果差異吧。


這組也是利用牆壁來當作反射面,可以發現這個因為牆壁的關係燈光顏色偏橘紅色。




這整組照片也都是利用牆壁來反射所拍攝的,再用左右兩邊來控制光比、控制陰影深度,就可以獲得良好的階調表現。

這張是當天的布光圖。
5.多燈應用
這是去年中友會辦的烤肉會,這是一個戶外路燈下的例子


當天是使用三個光源來處理,三道光線都有各自的作用。

這張是如果不打閃光燈使用現場的路燈光源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顏色非常非常黃,還帶有一點奇怪的綠色(這個問的的根源是來自光源的演色性問題,有興趣可以上網搜尋”演色性”,在這邊就不多提了),這種奇怪的顏色非常難修正,使用RAW檔案進修圖軟體將色溫調到最低2500K也無法將膚色修正成正常的顏色,是前面提到使用閃光燈的好處之一。

接這下來這張是當天的布光圖,右邊兩顆是放在舞台上,左邊這顆是用三公尺燈架架起來的。

接著是系學會活動紀錄

這張照片的背燈設置稍微有點問題,在畫面正中間整個炸開來了,不過對於邊光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幾乎每個人身體的邊界都有一道細細的亮部,對於物體輪廓詮釋有非常好的效果。

戶外無天花板的第二個例子:工學外面空地,當時沒有三公尺高的燈架所以從右邊來的光線高度比較低,右邊第一個人呈現半側光。


這張用的是雙離閃,一樣是以右邊一道林布蘭,左後一道邊光處理,不過當時對光比的敏感度比較差,所以可以看到打出了兩個非常明顯的影子,是可惜的地方。


宿營時的照片我記得一共用了8顆燈,不過感覺能夠精簡閃燈數量,這張光線處理沒有非理想,沒有一道主要的光線決定光影,還有一道光線從相機正後方發光,導致有點像機頂直打。


這張場地太大,導致平常使用的光觸發不太穩定,照片台上右邊的人,若能再多一道光線補足臉上的亮度會更加完美。


這張因為人太多,致使後方的人被前方手的陰影所擋住,不過主體得到不錯的受光效果。

接著是上學期旗隊練習的照片,在晚上無天花板加上空間不足的環境下,一張成功的照片一點也不簡單。主體正面左右兩支燈的好處就是,能控制光比、控制陰影面亮暗,還能使光線更加均勻。


接著看閃光燈布置圖,畫面中間跟右邊兩道光進行光比控制,後方則是放置一道邊光它的功能是處理物體輪廓。

以現場光進行拍攝,超高ISO 導致畫面躁點多,快門速度也不足以凝結揮旗的動作。

這就是前面所提到以閃燈凝結物體的好例子,盡管拉高ISO,快門速度來到1/200,也不一定能凝結住高速移動的旗子。


接著我們來看合照的例子。

如果僅使用機頂單跳燈,可以看到靠後面的人因為光衰的原因,所以顯得亮度不足,在圖片右下角可以發現這張第二顆閃燈是朝下發光的。

兩顆跳燈,可以發現後面的人變亮了,光線更加均勻,最右邊的兩個人(黑衣服&藍外套),臉上的光影也有良好的改善,更可以發現後便那盞燈對於前面的人來說,形成了邊緣光。

最後經過多次微調,所拍攝的大合照成品,因為沒有帶燈架,所以請一位同學幫我向上舉燈,使光線更均勻,可惜舉燈同學附近似乎太亮了呢。

拍這種大合照的重點在於非常需要比較柔的光線以及亮好的光比,若沒處理好,只要是在陰影裡面的人,就會黑到沒辦法使用軟體調整回來。

就像這張一樣被前面的人擋住光線之後臉就會黑成一團,幾乎是沒有救的。前面這兩張是直接用裸燈拍的合照,光線質感很硬,光線也比較不均勻。

再來這張大運大合照,前面台下有用反射傘來柔化光線,因為燈具有限所以後面的光源是裸燈直打,當然這種照片都需要靠後製來修正一些亮度上的問題。

這是原本拍出來的照片,如果可以當然是在現場直接把光到滿分,但如果時間、器材或者任何狀況的不允許,那我們要做的就是將影響處理成可補救的狀況,再到電腦上用軟體補救。

這張是旗隊的合照,因為這裡天花板非常非常高所以得到跳燈效果非常非常好,不過也因為很高所以亮度因為距離的衰退非常嚴重,造成我們這張用到了非常非常多顆燈,好像用了6-7顆燈,拍起來才夠亮。

這張是機械之夜的最後合照,天花板高度非常剛好光線夠柔亮度衰退又不會到很誇張,拍攝起來效果非常好。

這張的問題是在中間後面的人,沒有直接的受光,所以導致他們的臉上光的來源是黃色的日光燈,造成了中間那塊特別黃的情形,因為人多天花板又低非常難處理,目前我想到最好的方法是像前面提到的雙跳燈的例子,靠畫面裡的人拿燈朝上跳燈來解決。

接著我們來看一些可以用燈來創造的效果。

逆光燈打在煙霧上的效果會非常好,像照片裡的感覺。

還有這張,是下雨天利用逆光燈創造出下雪的效果。

這張是靠選擇照射範圍來突出主體,後面的次要主體則是靠邊緣光來勾勒出物體輪廓。

接下來這張是利用改變色溫以及光線角度的掌握來創造出太陽的效果。
這邊介紹一個用燈蠻厲害的人像攝影師- 黑麵,其實在市面上很常看見他寫的書,他的照片裡蠻多這種用閃燈模擬陽光的照片。

6.高階多閃燈概念
郭大爛的文章裡有一段話: 在攝影棚工作的攝影師都知道光線角度與燈具的重要性,但是婚禮的現場並不比攝影棚。多數情況是現場光源雜亂,無法正確的對主體賦形,我必須架設多燈與現場光對抗。至於光線的質感則是一種奢求;在攝影棚中你可以自由操縱光源的柔光面積,很明顯的,婚禮不行。是不自由不代表什麼都不能做。只要你對光線有極高的敏銳度,你自然會去尋找最好的解決方式。這就有點像醫學院的學生到非洲義診,非洲的手術室條件或許差了點,但只要你對手術的目標有清楚的認知,自然會在簡陋的環境中尋找可行性。閃燈也是一樣的道理。我願意不厭其煩的強調:想在婚禮中找出可用的光線,對視網膜視物機制的先備知識優於一切。閃光燈之於我,從來就不是單純將東西照亮的工具,而是重新賦予主體輪廓與形狀的利器。

來看點例子,接下來的照片都是現場環境亮度勉強足夠,但是物體受光之後立體感較差的狀況,後面的則是經由閃光燈修正以後物體的受光效果。








這邊還解決的眼睛在陰影裡人看起來會比較沒有精神的問題。當然未使用閃光燈的照片就已經是是及格的,但僅僅止步於及格,能讓照片更加分,不管是什麼方法都值得一試。

在大學裡拍活動紀錄時,拍壞的絕對沒有人會怪你,甚至他們根本不知道拍壞了,所以必須要不斷的自我要求才有可能進步,每次拍完在處理照片的時候,就要想著怎麼樣拍可以更好,怎麼打燈可以更漂亮,如果一直覺得這樣拍就夠好了,安逸於現況,那可進步的空間就會小。唯有不斷挑戰自己,才有可能拍得更棒。如果在拍練習的時候,當佈好燈之後拍到好的畫面,就可以開始嘗試各種新的佈光方法,再來比較差異,這樣對於閃光燈的掌握一定會越來越強,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處理速度也會更快。


再來說一些觀念和小技巧,當如果再使用閃光燈的時候發現一盞不夠亮的時候,可以放兩盞,盡量出力不要超過1/2,這樣耗電快、回電速度又慢,加上如果使用的是副廠閃光燈穩定性差,很有可能因為連續的大出力而燒壞。

再來是邊緣光的應用,前面一直提到邊緣光的作用是用來表現物體輪廓,所以通常容易跟背景黏在一起的是比較黑的那邊,也就是主燈的斜對角,那個位置是邊光最佳位置,最佳通用角度大概是135度,可以依需要的呈現效果增減角度。


這邊提到的角度也是相機、被攝體以及閃光燈的相對位置,角度減少邊光的寬度就增加;角度增大邊光寬度就會減少。高度方向也是一樣的道理。


可以利用光線來使畫面主體更加突出,直接將光源朝主角身上打,將主角的對比與亮度提高,這樣主角就會非常顯眼,視覺集中效果就可以得到提升,達到凸顯主體的效果。

最後就來看一下布光的時候,每一顆燈的效果吧,

這張是完全沒有用閃光燈狀況下所拍攝的合照,ISO已經到25600了,畫質非常糟糕,一般來說這樣的環境,對於不善常使用閃光燈的攝影師來說,已經是無法拍照的環境了。

開啟第一道的主光源,是利用牆壁來做為反射面,可以得到比較柔的光線品質。

接著開啟補光,燈的位置是在畫面右邊,陰影深度過深的問題獲得些微的改善。

最後,將邊緣光打開背景部分被打亮了,物體輪廓也獲得良好的詮釋。

最後我想說想學閃光燈不可能速成,必須要了解原理然後多多練習,像是我從前年開始跟學長學閃光燈,第一個拍的是旗隊,到了去年我大二上的時候,當時幾乎每天晚上都在拍照從宿營、小運、歌唱大賽、耶舞、聯合隊聚、應華之夜、魔術社、國標社、到第二年的旗隊,幾乎每天晚上都跟這些器材為伍,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練習的機會,才能達到今天這樣的功力。

附上我的FacebookFlickr
歡迎加我FB好友,一起討論攝影!!
好文推一下,感谢大大分享!!
马克一下
哈哈 攝影小蔡~
過來頂一下

這個教學文很受用哦,收藏起來~~
樓主文筆不錯,且勇於分享心得
這點值得肯定

但是還是等出社會或是暑期打工再找個助理的工作
在職業攝影師身邊學個幾年,再來發表這種教學文會更好
會使用燈光技巧,但缺乏構圖
讓文章的說服力少了一大半
非常好的整理及示範,對閃燈沒概念或不夠純熟的人,幫助很大,絕對值得肯定,五分奉上!
文章的籌備肯定花很多時間,感謝分享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mmifang/
sammifang0221 wrote:
文章的籌備肯定花很多...(恕刪)



收藏起來,感謝分享,這麼用心的文不容易阿。
https://www.flickr.com/photos/roxsoul/
原來是中原的學弟阿 很不錯喔 加油加油~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