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hear wrote:剛剛看了一則新聞,...(恕刪) 光圈的部分當焦段不變下ex:50mm,光圈越大景深越淺(散景越糊)f1.4背景最糊,f32時背景最清晰但這只對一半,實際情形應參考景深表快門的部分指越高速快門越可以凝結動作ex要拍慢跑中的人1/1000可拍到靜止的畫面,1/2則會拍到模糊的殘像要拍畫面殘影時就要使用慢快門,如車軌,瀑布,溪瀑iso的部分圖表指iso越高雜訊越明顯但相同場景下(光圈快門值固定),iso越高則畫面越亮影響照片亮度就是這三樣1.光圈>光圈越大(數值越小)越亮2.快門>快門越慢越亮3.iso>iso越高越亮以上供初學者參考
樓上正解,我也來補充一下,一般人的大腦對兩個變數互相影響比較容易搞懂此消彼長的原理,但若是三個變數時,比較容易昏頭,所以建議你兩個兩個一組來思考,比如1+2 (3固定), 1+3(2固定),或 2+3(1固定).--------------------------------------------------------------1+2 (3固定):ISO固定,光圈越大(數值低的),可以換來更快的快門.同時景深變淺,可以拍出夢幻場景.光圈小時,快門變慢,會動的人物容易模糊,或手持不穩,整張照片糊掉.但有時拍流水或瀑布,會刻意讓快門變很慢,以拍出牛奶般的感覺。--------------------------------------------------------------1+3(2固定):快門固定( 譬如已達到可以忍受的最低快門,利用功能選單強制固定),光圈越小,ISO就必須開大,但換來的代價可能噪點變高(圖面變暗是因為原作者想表達噪點變多,不是變暗的意思,勿解讀錯誤)--------------------------------------------------------------2+3(1固定):這組必須將快門跟ISO反過來看(下圖已幫忙反過來了),當光圈固定時(譬如已達鏡頭最大值,或景深需要必須縮小光圈),快門越快,ISO也必需定越高(因為快門越快,進光量變得越少,必須提高ISO感光能力).但現在好的相機,尤其縮圖看時,可能 ISO 6400 還不容易看出噪點,這給了創作者更大的空間來依需要任意調整光圈及快門。以上三者只是基本的,若使用閃光燈時,必須加入第四個變數,而這第四個變數,其實是由許多變數組成的,更複雜許多。近年的相機,都會有自動ISO的能力,意思是,你想開多大的光圈或快門,隨你高興(M模式),太亮或太暗時,由相機幫你決定 ISO(感度),以達成一致的曝光結果。在光圈先決下,快門也是自動算給你的,加上自動ISO,總共有兩個變數自動幫你調。一般會先調慢快門,當達到選單中的自動感度裡的最低快門速度設定值時,便開始調高ISO。直到ISO高過你的設定值時,又回來調慢快門(這時相機已經不管你在自動感度設定裡的最低快門值了)。更新的相機 (如D750),最低快門速度多了一個自動的選項,它會幫你根據鏡頭的焦距長度來定最低快門速度,省掉自己換鏡頭後,又要進選單修改,減少發生手震的可能。
qhear wrote:有沒有先進可以按圖說故事傳授一下讀這張圖的方法? 拿個小東西, 放在桌上, 相機上腳架, 照表操課, 對它拍拍看..那 光圈,ISO 不就搞定了..再來就是要想辦法, 表現 快門愈慢愈糊..那家裡有什麼小東西, 是最好試的呢?啊哈! 那當然是咱們男生小時候最愛玩的、轉發條的芭蕾音樂盒, 上面就有舞小姐會轉, 可以給你試快門.太神奇了, 現在的芭蕾音樂盒, 居然不用傳動軸, 琴鍵還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