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先進大家好
小弟有個問題
例如說我的相機搭配了15-55的標準鏡
而所謂的安全快門就是在1/50?
那如果按照這樣推斷的話
大部份的相片 只要維持在安全快門
然後用光圈大小去控制景深
接著用iso及曝光補償去控制亮度
再調一下色溫
那麼的話 就可以應付大多數的場景了嗎?
有些雜誌上的照片 明明是大白天 而且不是拍動態照
是拍人像或靜物 但快門卻調到幾百甚至上千的
那是什麼原理?
拍夕陽時 天空拍起來不錯 但山景卻黑成一片
要如何拍的一致呢?
白馬笑西風 wrote:
有些雜誌上的照片 明明是大白天 而且不是拍動態照
是拍人像或靜物 但快門卻調到幾百甚至上千的
那是什麼原理?
大白天光源足夠 , 快門遠超過安全快門是必然的
白馬笑西風 wrote:
拍夕陽時 天空拍起來不錯 但山景卻黑成一片
要如何拍的一致呢?
因為高反差 , 可是搜尋 "黑卡" , 或是 "HDR"
白馬笑西風 wrote:
各位先進大家好小弟有...(恕刪)
安全快門一般定為焦段的倒數
如你轉到24mm拍,最低安全快門為1/24秒(含以上)
轉到70mm拍,最低安全快門為1/70秒(含以上)
但全幅跟片幅因CMOS大小不同產生焦距系數換數的差,
如CANON 全幅24mm 等於片幅的24mm x 1.6=38.4mm
簡單說就是你拿全幅機+鏡頭轉至38.4mm,所看到的畫面大小
等於你拿片幅機+鏡頭轉至24mm的畫面大小
所以鏡頭一樣是24mm但在片幅上安全快門就至少要1/38.4秒
約1/40秒,若相機沒1/40秒這值可調就得往上調變1/50秒
大部份的相片 只要維持在安全快門是沒錯
但~
1.安全快門只是一個參考值
2.因為可能每個人的手震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安全快門
3.拍攝的對象若是動作狀態,那就不一定是為「焦段的倒數」
光圈大小去控制景深....是對的
曝光補償去控制亮度....是對的
再調一下色溫.........基本上是對的((雙色溫塲景就不一定了,或有人會用濾色片)
接著用iso及曝光補償去控制亮度....我覺得不是很正確
因為...應該是用「快門與光圈的組合產生的EV值」去控制才是
即在觀景窗內在快門與光圈的組合產生的EV值去彈性調整EV+1還是EV-1還是EV維持0
即一般常用的 M 模式拍攝
小弟我會先用光圈決定好我的景深
再調快門至EV=0
再用眼睛判斷要亮多少還是暗多少,去+1或-2的
所以光夠快門有可能上百上千的
因為光圈決定了我要的景深,所以我會先去調快門讓EV+1或-2的
若不到心中的快門值,上述的第2跟第3點,我才會去調ISO讓快門速度提高
PS:會比快門先調ISO值的情況只有在塲景太暗,不想拍出來是背景一片黑,
我才會在定景深調光圈時也同時調ISO值
"拍夕陽時 天空拍起來不錯 但山景卻黑成一片要如何拍的一致呢?"
1.用搖黑卡的方式
2.用HDR(高動態範圍)技術(拍三張EV值為-1,0,+1,再各取理想細節曝光範圍合併為一張
3.現在新的相機一般都有內建HDR,不然就是要進軟體後製
以上分享之~^^
5D Mark Ⅲ/5D Mark Ⅱ/35mm F1.4L/24-70mm F2.8L Ⅱ/70-200mm F2.8 OS USM
白馬笑西風 wrote:
大部份的相片 只要維持在安全快門
然後用光圈大小去控制景深
接著用iso及曝光補償去控制亮度
再調一下色溫
那麼的話 就可以應付大多數的場景了嗎?
安全快門有兩種:
1.拍攝者手持(手震)的安全快門
2.被拍攝物移動中的安全快門
1.
這種快門跟使用者手持穩定度關係很大,
所謂「焦長的倒數」僅是一般通例,
每個人的個別差異非常大,
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把相機架在三角架上,
則這個手持安全快門因素完全不必考慮。
2.
這種安全快門通常可以合理(甚至精確)估算,
拍攝靜止物體可以忽略,
拍攝物移動中的物體如飛羽、賽車、奔跑、走動‧‧‧‧
跟該物體移動速度、拍攝距離、拍攝角度‧‧‧‧有很大的關係,
可以計算出來,
但是通常是用經驗來估計。
樓主先搞清楚以上概念再來發問

白馬笑西風 wrote:
有些雜誌上的照片 明明是大白天 而且不是拍動態照
是拍人像或靜物 但快門卻調到幾百甚至上千的
那是什麼原理?
大白天拍人像,
也許 ISO100、快門1/100,光圈已經飆到 F8,
這時如果想要用光圈 F1.4 來取得淺景深效果,
快門一定飆高到 1/3200

關鍵就在二樓所說的「光」

白馬笑西風 wrote:
各位先進大家好小弟有...(恕刪)
安全快門因人而異
像手比較殘的像我
我用24-70mm的70mm端
我快門一定要用到1/160秒才保證完全不會抖
有的人則是自稱1/50秒都不會抖
這點就真的完全因人而異
又再
APSC其實為FF中央區裁切
所未的安全快門其實是從35mm底片機身的焦段換算而來
相同差不多大小的是現在的數位FF相機
而APSC要乘上1.5-1.6
所以APSC機種若用70mm端拍攝
則安全快門為1/(70*1.5)-1/(70*1.6)=1/105~1/112秒
若用15端則是
1/(15*1.5)-1/(15*1.6)=1/22.5-1/24秒
但是長拍人像照又愛手抖的我
會把安全快門定在1/160秒的原因除了我手愛抖以外
1/125秒還定不住一般人的輕微移動
1/160秒卻足夠
所以正確的安全快門
我想應該包含了
自身使用的焦段長度
+
以及自身的減震能力+機身or鏡頭的減震能力
+
被拍攝物體的選擇
這三樣加起來才可以稱之為完整的安全快門
紅塵紛紛情難了,風雲變幻醉一場
慢慢長途尋真我,千杯難倒一酒湘
癡心躊斷緞愁腸,豪情傲劍渡河江
>>> 而所謂的安全快門就是在1/50?
安全快門是指手振的影響
大略可說是焦距的倒數
所以你可以試試
用15mm端拍照時
是不是1/15成功率也不低
>>>那如果按照這樣推斷的話
>>> 大部份的相片 只要維持在安全快門
不用特意維持安全快門
應該是考量景深需求後
盡可能地比安全快門快越多越好
以降低手振可能帶來的影響
>>>然後用光圈大小去控制景深
景深和畫質都要想到
>>>接著用iso及曝光補償去控制亮度
亮度用曝光補償
除非是光源不足如室內或夜晚
通常不去動iso
或著很多相機已可設定自動iso
就把iso上限卡在可接受的畫質
>>> 再調一下色溫
>>>那麼的話 就可以應付大多數的場景了嗎?
>>>有些雜誌上的照片 明明是大白天 而且不是拍動態照
>>>是拍人像或靜物 但快門卻調到幾百甚至上千的
>>>那是什麼原理?
光線夠
快門高到百千本就不是奇怪的事
特別是有些人總喜歡大光圈淺景深
光圈2.8以下若中午拍照快門頂到最大快門都不稀奇
>>>拍夕陽時 天空拍起來不錯 但山景卻黑成一片
>>> 要如何拍的一致呢?
搖黑卡
後製疊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