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攝影名言其實有點哲學?

『我不是布列松,還沒那麼偉大。』


每次寫這種文章,在開頭都得做點聲明,才不會顯的好像老王賣瓜。 因為我也沒打算說啥東西,只是把自己四年半來,在攝影上偷聽來的一些事情整理起來。 夾雜點自己的感想,畢竟自己在攝影上也有走錯路。


大學時一時興起修了堂哲學課。 當時期末報告我介紹了『美學』,並且提出自己領悟的哲理。


「美是沒法客觀的」





1.常聽到『要知道自己想拍什麼』嗎?


這句話有點老梗吧? 似乎哪國的混蛋老是耳提面命這句話。 但我有時會想「鬼才知道自己想拍啥!」 因為我今年喜歡拍這樣,明年可能又喜歡拍那樣。 現在喜歡拍黑白懷舊風,明日卻又拍彩色現代風。 現在慣用笨重的大單眼,下一刻肖想用數位相機。


要說,有誰是完全知道,自我需要怎樣的攝影器材、技術、觀念,那肯定沒有絕對的答案。 但正因如此,我們才老是看些別人的書,或別人的作品。 讓自己的錯誤,能少走點路,儘量早日到達正確的軌道上。


我想,我們應該如此解讀。 你懂攝影,但需要知道你在此刻拍照,想要的是什麼畫面。 因為你想要的畫面一旦知道了,你才知道如何調整相機參數。


這就如同煮菜,我們如果不知道要做什麼口味,那麼他就是很平淡的一盤菜。 但假使今日知道自己想吃甜的,那我就知道該加糖粉、砂糖、果糖。


如此,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畫面,減少自己捕捉美景的錯誤。





2.常聽到『攝影是分享』嗎?


前幾日我瞧見某篇很棒的文章,提到分享作品,儘量要去蕪存菁,分享最好的照片。 而非讓人食之無味。 現在網路交流平台很普及,甚至到達氾濫等級。 也因此,一篇分享的照片,會存在很多網站,這樣分享的方式,並沒有問題。 因為我們需要正面的、負面的評價。


我們常說你這是照相還是攝影? 講得很專業是攝影,然後一堆攝影大師的稱呼... 看到只是一般隨意的生活畫面,我們就說那是照相而已。


我想一言概述的話,如果有一個人,他拍的好照片除了他自己外,沒有任何人看過,那麼: 「好照片自己欣賞,叫照相,分享出去,是攝影。」


這樣說對嗎?引發的效應看下去就懂了。





3.常聽到『你的照片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嗎?


上述提到的,我曾修過哲學課程,這篇文章中幾乎可以用美學去作詮釋,但我儘量在這一段落套用就好,以免越看越像羅生門,如果讀這文章的人,後面的幾段也能理解美學充滿的意義與價值,我就很感謝了。


引述我當時的感想: 『美學領域裡,我們沒法客觀去評論美。每個人都是主觀的去看物體,惟透過分享,讓大眾評論,儘量讓自己的主觀,降低趨近客觀。但不會是絕對的客觀,美學之中,沒有100%的客觀,只有自我100%的主觀。』


我們只是讓自己的觀點,符合大眾。 舉例來說,一個畫家常畫些不知所云的東西,大家都覺得看不出有什麼美? 為何一個奇人喜歡他的作品高價買下後,大家才知道他的畫風有價值? 驚呼他的作品很美?


首先,大眾看到時覺得醜,那是大眾意識的『客觀』,接著有人打破大眾『客觀』覺得那畫是鬼畫符的印象,接著大眾開始一個個說服彼此,將原先的名為大眾『客觀』,實際上已是自我『主觀』的觀念,降低到『客觀』的領域,接著再次說服眾人接受這樣的觀念,最後大家就會覺得,自己倘若不認同這樣的人,那麼就是『主觀』,為了符合大眾期待,某方面他還是成為了『客觀』一份子


主觀(個人)→客觀(眾人)→主觀(個人)→客觀(眾人)→...


攝影的分享,不是絕對的錯誤,他是想要取得『客觀』的一個過程。 『客觀』之後,成為『主觀』,亦是必然的。





4.常聽到『不要當器材控』嗎?


我們都在等待,有一日他人稱讚我們的照片時,瞭解到「這張照片是他拍的」,而非「這張照片是他用這樣的器材拍的」


如同很多讀這文章的朋友你周遭有很多朋友現在都可能有相機、甚至大單眼、小單眼、攝影機...一樣,我自己周遭的很多朋友,也是有自己的攝影器材。


但為何我們常講這個器材控? 他的定位,比什麼『技術控』來的卑微似的?


器材一定要被唾棄嗎? 「是呀,科技一直在推進。」 我該這麼坦然嗎?當然不是嘛。 如果把器材控一詞推給科技使然,那麼儼然就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決定是否當器材控的,其實都是使用者我們。


我們或多或少都是器材控,只是新舊世代的差異上,用新器材的人,他背負的臭名比較有味道而已。 比方我三年前買的第一台數位單眼,就是一種器材控的行為。 為何我當時不繼續用底片就好?為何我要買一台造價不斐的相機? 對,我是器材控!只是我買當時算小眾的牌子,用最便宜的鏡頭,拿這當藉口去跟人說我並非器材控,想磨練自己的技術去說服大家我會攝影。


然後我用三年後到現在,我沒賣掉、也賣不掉了。 因為這樣,所以我就不是器材控了嗎?因為我用的是2008年出產的舊東西、非主流品牌,就不是器材控了嗎?


器材控一詞充滿的多方面的解讀,甚至不止我這樣的解讀。


現今,對於器材控的解釋,較為大眾接受的說法是:


某些不是以攝影為職業的人,器材更換的時間很快,總是追求新產品,但卻未必在『攝影』作品上能取得大眾認同,其照片與器材的價值相等。


『大眾』一詞與『認同』評價,有無耳熟?





5.常聽到『攝影要走自己的路』嗎?


常聽到『模仿是初學者最好的練習』嗎? 即便在各領域,這句話都適用吧? 模仿最好的東西,然後獲得大眾接受而廣受歡迎。


現在智慧手機是如此、小說題材是如此、戲劇作品、綜藝節目、美食、裝潢、轎車... 仿造是最簡易的路徑,滿足的捷徑。 對初學者來說,他不懂這領域時候,模仿是唯一的方式。


但最後我們都會走到一個死胡同,然後告訴你,接下來的路,你要自己挖掘了。 這時可以有三個選擇:


A.另外找個方向模仿。 B.算了,就這樣吧。 C.開拓新路。


別以為選A、B就是錯的,這並非故意誘導,而是這些均為選擇。 自我觀點下的選擇不代表正解,也沒有評分意義。 但若讓他人知道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也是一種選擇。」


最近我便被這麼評價,但我知道那不該是自己的極限,也不是我想選擇的項目。


回歸攝影這個主軸吧!


我通常稱呼教導我攝影的那位技師為師傅或老師,當初我跟老師學習攝影時,他只教導我光圈、快門、ISO的觀念。


剩下的就是我常與他分享彼此拍照的畫面。 甚至老師還帶我去拍攝荷花,做點實地教學。 若非如此,現在我拍花海時可能還是傻傻分不清楚。


不過,我並非愛拍花,我比較常拍攝的是都市建築與人文之間傳達的感覺。 好吧,都叫人文攝影好了。 因為自己不擅長說話,也很怕說錯話,因此有時這樣的想法,我會想藉由圖片傳遞訊息。


對於都市過去的事情、現在的事情有所好奇而去紀錄,拍攝黑白或彩色都好。


是否有人看出我的想法,有時我會很在意,但其實最後也覺得還好。 反正...我在走自己的路,是否該有人認同,並不是第一個需要考慮的重點。 自己是否有享受在其中才是重要的,倘若自己沒法享受攝影,甚至喜歡自己拍攝的照片,那麼一切都是枉然。





6.常聽到『攝影該多給些正面鼓勵』嗎?


前一點談到,我與老師學習攝影。


但一個是代表過去時代的攝影風格


而一個是代表現今時代的攝影風格


我們老少之間,也是充滿不同的。 當然不會說是代表就不好看,不喜歡彼此的作品。 但我們很常在理解彼此的創作想法上做討論。


我對老師的作品不以為然之下,會思考老師拍的用意。 去看看照片中的特殊之處。 老師對我每次侃侃而談分享的照片,可能只是「喔喔...」、「原來如此」


但看到他喜歡,覺得我做出很有創意詮釋的作品,他也是給予正面的讚賞。 差別在於,他給予我的讚美,多過我給予他的讚美。 這點日後我在跟朋友做攝影觀念分享、教導拍照參數的觀念、評論對方作品時,才理解到自己以往的作法過於自我。


攝影該多些讚美,因為你知道那是他的進步,正如同我們自己當初進入攝影,有人一直給予我們照片正面肯定一樣,能讓我們堅持至今繼續拍照的動力,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大家『認同』我們。



文章至此,雖然現今大家討論攝影的名言多到沒法一次網羅。 但我想整篇文章中談論到的關鍵字是一定沒法避免到幾個詞彙的。


『分享、大眾、認同、創新』


你認同也好,不認同也罷。 文章開頭那句話我也說了。


『我不是布列松,還沒那麼偉大。』


發現了嗎? 本文其實都是我的主觀解讀,我真的客觀去說明了嗎? 你讀過後很理性的評論這些想法,你是客觀?還是主觀?


好吧,我們還是少用哲學那種羅生門想法去探討這些。 放輕鬆點吧!

2012-11-18 8:5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攝影名言 哲學
沒有深奧難理解的大道理、卻道盡一個攝影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自巳的攝影之路、由自己決定、如何走得愉快又享受,樓主提的要點值得深思!
好文~~,哲學就是引領人自我發現問題自己思考考出答案,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因而開始尋找如何知道,從而擁有珍貴的"自覺性",
美學多年來都是屬於哲學第三大學科,可惜我們教育從未教我們,我們無所適從,所以都是只能盲目模仿別國的美學而有些不倫不類,所謂時尚流行(日,美,韓風)某程度上其實也是充滿商業行銷所刻意營造的假象,似是而非,
台灣教育讓現今人人識文字懂知識,但是卻是對影像沒有判斷和依歸,其實就是"影像"的文盲,未來,必定是影像的世界,

美的哲學,是人類思考自我感覺於自身以外世界的思考,可謂活水源頭,每當遇到瓶頸時回尋,之後絕對會出現新的靈光,

樓主從修習過哲學拋磚引玉,算是今年01上的好文之一,收藏~~

虛砷 wrote:
『我不是布列松,還沒...(恕刪)


思考,本來就是各從事各領域創意工作該具備的能力

能思考,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定位
能思考,有機會走出自己的新路

但是,它跟世俗的成功與否無直接、必然的關聯

樓主能思考這些問題
肯定是有收穫的
感謝樓主精譬的見解與分析
<我不是布列松,還沒那麼偉大>
確實大部份人没有那麼偉大不一定需要那麼偉大
1.<要知道自己想拍什麼>
當然要知道自己想要點什麼菜;在存在的時間點
2.<攝影是分享>
人是群聚動物,個人是寂寞的分享是精神的出路
3. <你的照片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凡存在的都是合理人人都能接受的事沒有存在過
4.<不要當器材控>
應用工具是人類的天賦不要被想法控制才是重點
5.<攝影要走自己的路>
自己的路就是自己的風格自己的風格就是陌生化
6.<攝影該多給些正面鼓勵>
彼特杜拉克說:「對人正面評價,對事負面評估」

謝謝樓主

喜歡樓主不溫不火的文筆跟照片

多分享一點吧
小弟我只是個把拍照當興趣的新手,看過幾本攝影書籍,但是從基本心態上來談攝影這件事,還第一次看到這麼精闢的解說,真的受益良多,謝謝,一定要推一下
大大的精神導論真是惠我良多呀

小弟近來也苦於這些問題,大師開示後似乎我就有點懂了

感謝
我所受的教育
並沒有太哲學化的美學
反而多從理性的角度
來解構"美"這件事
反覆~漸變~對稱~黃金切割......
諸如此類的理論
不斷的影響目前的創作與工作
我的心得是
這樣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討論
一是藝術創作
另一個是商業創作

1.藝術創作需要絕對的主觀
創作本身是一種對於美的事物的一種反芻
你吸收多少美的養分
自然能反芻出什麼作品
這部份不需別人置喙
如同~抽象~野獸~印象...等畫派
看似毫無章法的技巧
卻帶入深刻的意境

2.商業創作需要符合多數人的評價
商業模式多數帶有些許銅臭
因為這是一種帶有美的元素的商業創作
你就必須創作出大家都能接受的作品

但是現在的攝影
技巧上並沒有非常明顯的派別
甚至有用繪圖風格來看待攝影作品的習慣
當然
攝影這個領域有多位大師
與正在這個領域創作的前輩
為了能讓攝影作品能不斷的發光發熱而奮戰中

但是反觀整個藝術創作史
本身就一個柔性的爭戰
例如古典畫派不齒印象畫派
現代與後現代~現實與超現實
攝影這個領域
個人完全不反對這樣激辯與挑戰
器材控與實用派
直出派與後製派
傳統派與數位派
個人甚至覺得多多挑戰與爭執
是一件好事
因為
爭執與挑戰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反思
甚至能發散出火花
而這些火花都有可能成為一種養分
主觀也好
客觀也罷
只要有思考~有行動
都會是一股前進的力量
不需要預設什麼立場
小葉叔叔 wrote:
我所受的教育並沒有太...(恕刪)


謝謝小葉兄的進一步分析分享!

「個人甚至覺得多多挑戰與爭執
是一件好事
因為
爭執與挑戰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反思
甚至能發散出火花
而這些火花都有可能成為一種養分
主觀也好
客觀也罷
只要有思考~有行動
都會是一股前進的力量」

哈哈。
這二三段文字,簡直是我的心聲!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