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攝影愛好者,對於各式機身鏡頭的規格倒背如流,花了許多銀兩添購昂貴的攝影器材後,開始意氣風發地拿起相機到處獵影,只是抵達目的地之後,對於要拍什麼、怎麼拍等總有些迷惘,拍久了之後,總覺難以突破,於是,那股原先亢奮的創作慾逐漸消沈,最後變成隨意走走隨意拍拍,攝影創作念頭的熱度不再如昔。像這樣的念頭,相信大部分的攝影愛好者都有過,那麼,該如何克服這樣的瓶頸呢?在此提供筆者個人在面對拍攝時的思維給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增加各位讀者下次在拍攝時的思維方向。
筆者在進行拍攝前,必先進行攝影計畫的擬定,所謂攝影計畫指的是拍攝前先構思4W1H,亦即:為何要拍?(Why)、拍什麼主題?有什麼特色值得拍?(What)、該怎麼拍(How)、何時拍(When)、去哪裡拍(Where)。
以2005年筆者拍攝美濃為例,當時為了實踐一連串的創作靈感,決定拍攝主題為美濃,接下來便是要弄清楚美濃有哪些特色值得拍攝,於是先花了一些時間上網去觀察別人怎麼拍美濃,這樣,不僅可以從別人的作品中看出這些攝影愛好者印象中的美濃特色,未來自己拍攝時,也可以避免那些被大家拍過頭的題材或畫面,增加視覺新奇感及風格差異性。結果,看來看去發現大家拍的大部分是中正湖、菸樓老房子等等題材,至於花海是近二年才有的事。接著,筆者開始大量閱讀美濃的資料,從歷史背景到人文藝術,從古早到近代的演變,最後,選定三個特色來詮釋美濃,分別是:「美濃窯」、「美濃紙傘」、「黃金稻田」。
接著,便是決定該怎麼拍。

美濃窯,代表美濃的藝術,並且是世界級的藝術。「美濃窯」的創辦人朱邦雄先生,結合了藝術、人文、工業設計等多項專業,經過20年鍥爾不捨的努力奮鬥,在這個素無陶瓷工業的環境裡,非常艱辛地紮根、發展陶藝事業,為故鄉打造出另一種藝術形象,不僅從這裡開始催生了「陶壁公共藝術」,也為台灣的藝術注入新的生命活力,立下新的藝術典範。為了突顯美濃窯的精美質感,筆者決定以局部特寫方式拍攝。(拍攝地點:美濃窯,拍攝時間:下午)

美濃窯漸進式的微妙釉色變化,自然地融合在富節奏感的陶片方格中,觸感豐富的肌理符號,生動地跳躍或浮游於水平與垂直的交叉構圖中,隱約地描述著自然與文化交織的感性寓言。

美濃紙傘,美濃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藝,美濃紙傘的引進約在日據時代,為當時物資貧困的美濃社會帶來典雅實用的油紙傘,因應了當代的需要。後來由於工業的進步,洋傘的盛行,紙傘業步入黃昏,如今僅剩五家紙傘業經營。傳統的美濃紙傘為無繪畫裝飾的油紙傘,後來基於商業考量才逐漸在紙傘上彩繪花鳥、仕女圖等,筆者為了增加作品視覺上的突出,特別訂製一把大紅紙傘,以實現當初紙傘的一些攝影靈感。(拍攝地點:美濃民俗村,拍攝時間:下午)

這張是臨時起意拍攝,因為老式打水機並不常見,思考之後,決定拍攝一張有水流動感的打水機畫面。

黃金稻田,代表美濃的傳統農作,以及美濃的命脈所在,稻耕生活也是美濃文學最常被描述的題材,例如台灣文學作家鍾理和先生發表的許多散文中,即可常見。綠油油的稻子,經過黃昏時的逆光映射,轉變為一片金黃,因此筆者決定在黃昏時以逆光方式拍攝稻子。(拍攝地點:美濃田間小路,拍攝時間:下午)

以上這張是今年拍攝,稻田加上穿衣戴帽的稻草人,十分溫馨。(拍攝地點:美濃田間小路,拍攝時間:上午)
筆者認為,攝影不能只是原封不動將看到的景完全攝入,應該是要透過自己的攝影眼(註一),仔細端詳這個景給自己什麼樣的感覺,然後以自己內心想呈現的方式去拍攝,這才是自己的路、自己的風格,特別是風景攝影最好能拍出與人性呼應的地方。
註一:攝影眼,一種能夠看出可拍之處的觀察能力。同樣面對一個景,一件物品或一個人,透過每個人不同的攝影眼所看到的,都不盡相同,因此拍出來的也不一樣,一位優秀的攝影家能做到「所拍優於所見」,而「多看、多拍、多思考、多研究」,是培養好攝影眼的必要條件。
下一篇:完成一張好作品的思維--構圖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