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 PTT DC_Shopping 版,發現一篇由 PTT 版友 WMQ 所寫的關於測光的好文章,
經 PTT 版友 WMQ 答應轉貼於此,所謂好文共欣賞,我想像我這樣的攝影新手應該不少,
此文對大家應該有幫助。內容如下:
作者: WMQ (屋頂下的提琴手 ) 看板: DC_Shopping
標題: Re: 以前討論的富士F31爭議
時間: Tue Feb 27 20:55:31 2007
先請諸位前輩耐著性子聽小弟說一下測光的部份
如果有不清楚或是錯誤的地方還墾請指正
相機在拍攝的時候是要將光線留在底片/感光元件上
但不論是底片還是感光元件,對於光線都有一定的承受範圍
如果進來的光線很少,沒辦法留下清晰的訊息,變成了黑漆漆一片;
如果進來的光線太多,超過記錄單元所能負荷的量,則變成了全白,看不出影像
於是在拍照時我們就要盡量「讓擷取到的光足夠顯影,卻又不至於超過承受」
(所謂的超過承受,有時候我們會叫他「過曝」)
相機透過鏡頭來擷取光線。那我們要如何控制從鏡頭進來的光線量?
於是偉大的前輩們發明了「光圈」和「快門」兩個裝置
光圈控制光線進來時的孔徑大小,快門控制進來的時間
當我們開一個「門」請光線進來,當收到了我們需要的光線後就將「門」關上
這聽起來是個很理想的作法。
而這些收到的光線,我們稱作「ExposureValue」(曝光值),暱稱叫「EV」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該收多少光線才達到合適的EV?
當光線來源十分強烈時,很短的時間就會進來許多光線
若是光線不足時,則需要開更大的「門」、並讓「門」開得更久,才能得到足夠的光線
這時候,偉大的前輩們,想到了要「測量」光線來源的強弱
能夠對要拍的東西量化,那就能計畫好該用怎麼樣的光圈快門搭配,以得到合適的EV
於是就發明了測光的工具。
但是成功將光線與影像記錄下來後卻又有了新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拍的對像,不會是一個點。這也意謂著,我們要拍的是「一群光源」,
這些「光源們」有亮有暗,我們應該要以誰來做為標準來計算我們的光圈快門組合?
幸好底片/感光元件可以承受一段範圍內的光線。
那我們就設法讓「每一個光源」都能順利留下影像,不至於太暗或太亮
一般來說,底片/感光元件的收容能力各不同,
從能清楚顯影到接近全白,大概可以相差64倍以上。
假設我們的底片能收容的能力是64倍,而我們要拍的景物最亮和最暗也是相差64倍,
那最完美的光圈快門組合,就是恰巧能夠保存最亮和最暗的影像。
如果我們要拍的景物亮暗都差不多,
最亮和最暗只相差4倍,那我們應該要收多少光?
基本上,隨你高興吧,反正資訊有紀錄下來就好。
如果要拍的景物亮暗相差高達256倍呢?這時候,就需要取捨了..
由於測量光線的強度,再換算需要的光圈快門值,是一項固定的工作,
為了讓攝影師們能夠省下換算的時間,將心力用在更重要的部份,
測光錶就這樣被設計出來了。
既然生活中的大部份場景不是極亮或極暗,而是屬於中間灰色的色調(例外之後再說)
於是測光錶就將他所量測到的光線強度,要以18%的灰色階調記錄下影像所需要的曝光量計算出來,
並換算成攝影師容易了解的光圈*快門*感度值的組合。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是18%?因為當時認為自然界中多數物體的光反射率約18%
就以這個值定下來了。(雖然後來知道其是應該是13%,但習慣已經延用,就不改了。)
但我們要拍的場景,有時候會有極大的亮度差界,這時候該以誰做為標準的18%?
最簡單的方法,將畫面中的亮度做個平均,當作18%,這稱作平均測光,
如果要拍攝特定主題時,也可以只測量特定主題的亮度來當作18%,
以確保最重要的主題光線是正確的,還有人想到,我們喜歡將主題放在畫面中心,
所以可以加權讓中央重一點,這是中央重點測光。
只不過,世界並不是完全由18%灰度的事物組成的(也幸好不是),
假如我們拍攝一張雪地,測光錶很忠實地讓你能將雪地看起來是18%灰度,
可以稱作是「正確」的曝光嗎?
有鑑於此,攝影師在拍攝時,會視環境的真實光反射率來做調整,
假如場景中大部份的事物是白的,那我們就應該再比測光錶建議的值多取一點光,
同理,大部份的事物是黑的時,就應該少取一點光,
這個調整,有些人稱作「曝光補償」,並以「+EV」「-EV」來表示他。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