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接觸拍照數年,初始的目的並非為了拍出一張好照片,但卻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一種生活習慣。縱使我從未真的拍出甚麼了不起的照片,十幾年的經驗中也累積了不少想法。當然,有時充滿偏見,有時也有誤解。既然一開始的目的只是分享,我也不想擺出一付「我很行」或是「新手,我來教教你」的姿態。畢竟,我只是比較早接觸拍照而已。

這篇文章大致上以問答的方式進行,做為一個多話的受訪者,自然是答多問少。另外,因為是多年的經驗分享,所以文章會很長。問題的鋪陳也是從淺到深,從入門到我目前在思考的議題,中間也會穿插些我的照片輔助講解。喜歡看且兼具閱讀耐力的人一口氣看完無妨,看累了中段儲存也無所謂,覺得前段無聊直接跳後段亦可。若覺得很爛不想看也不關我的事(只是我會有點難過)。覺得我很偏激要痛罵我亦可,雖然我一般不會回,但我最喜歡看無謂的筆戰了。

網路嘛!表面上說分享惠及大眾(雖然我都不認識,講的也不一定對),內裡不外乎我這個小宅男裝大師的自嗨而已。

---------------------------------------分隔線,以下是正文--------------------------------------

問:若我想要學攝影,我一定要買單眼相機嗎?

答: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男性,基本上我不會想理你。但既然問的人是你這樣漂亮的女孩子,我很樂意為你回答所有的疑惑,也請不要忘記把我列入約會名單裡。

要拍好照片不一定需要單眼,我並不建議大部分的人買單眼。大部分單眼相機的功能,在高階的傻瓜相機身上也可以以使用,有時候設計的反倒更加簡單貼心。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6:一看就知道是一張曝光過度的敗作,在我眼中卻有一種夢境般的美感。一般老手會犯下這種致命錯誤在於忘記調整相機設定。當時我還沒有買數位單眼,很開心的用類單眼(我眼中的高街傻瓜)四處跑。在後製時我降低了色彩飽和度,因為我一直不喜歡楓紅爆掉的顏色。雖然我偏好中高色調,日系鏡頭對紅色的詮釋一向讓我不太舒服,縱使是高價的L鏡也一樣。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0:之前我有po過這張照,我一直很喜歡,因為天鵝的姿勢很剛好。我不後悔當天只用傻瓜拍,但是我後悔當時只用小檔拍。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1:在很多人眼中這也是一張失敗的照片,曝光過度了。傻瓜相機的曝光程式很笨,但仍舊能給聰明的人腦帶來一些啟發。有時候執著於一些固定的格式,反而會失去更多好機會。這一片綠意感覺起來很迷人,我一直很喜歡有夢境感的照片。當然,很多人覺得我的照片不怎麼樣,但是我自己看的開心,拍的愉快即可。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77:近拍時傻瓜機一定會有散景,雖然有些店員在向你推相機時會不斷的說類似的話「這台可以有近拍散景喔!」這句話和「這台相機可以拍照喔!」沒甚麼不同,有時候真的很希望這些店員閉嘴。我拍過很多類似的照片,這類的照片我統稱為練習照,不過從後製的手法看的出我口味的改變。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78:雖然很多人以為是缺點,但我認為傻瓜機的小片幅的優勢在其深焦。我拍這張照片時手上的相機比較舊型,iso200以上就已經醜態畢露了,因此光圈不得不全開。若是使用單眼,因為景深淺反而帶來更明顯的模糊。現在的新傻瓜iso到400都已經堪用,有時甚至高達800,配上2.8以上的光圈,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拍出自己要的照片,不必受到淺焦的限制。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79:這種重口味的後製,但有時候也挺好玩,至少剛看的時候很騙人。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68:這是我在澎湖魚貨攤拍到的河豚,這些超可愛的小動物在這當下顯得更加無助可愛。老闆很親切的把河豚夾給我特寫,雖然我還是很替他難過(有看過的人應該都知道)。死前還要被拍照留念,難道我們不能留一點尊嚴給他們嗎?我們這些貌似關懷的剝削到底要到甚麼時候才能結束!!因為這樣,我覺得拍遊民有時候比拍比基尼辣妹更敗德。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2:輕便是傻瓜機最大的優勢,尤其在國外旅遊。常常有人問出國旅遊要帶甚麼鏡,我不知道他是要炫耀自己出國玩,還是要炫耀自己手上的高價器材(其實只是很普通的L鏡)。我的看法是:想拍照,盡可能的帶,輕便不是考量;想輕便,不要帶單眼。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5:除了大出遊,一般的路邊散步很少人帶單眼。傻瓜相機可以有效的捕抓任何生活的感動。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4:我已經忘了拍這張照片的過程,只是單純覺得那天的夕陽很美。不過我不是one shot完成的,第一張的曝光有點過度,我現場降低一格曝光量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7:那次去鹽水時我還沒買單眼,於是只能將就手邊的相機。當下的成果或許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帶單眼去拍一張自己認為理想的照片。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36:問題就在這裡,當我真的帶單眼去,用了一個想像中的好角度拍攝,結果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當天現場發生太多事情,我連架好腳架的時間也沒有,最後拍出來的照片除了影像純淨度外,根本沒辦法和之前那張比較。即使兩張都不是我特別喜歡的照片。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9:有時候滿足於自己手上的器材,並且在能力範圍內解決現場的問題,才是攝影本身的樂趣所在。那一天我拿傻瓜相機,又沒帶角架,只能想辦法固定住相機拍攝。我不是特愛拍煙火,拍煙火要成功除了去人擠人的煙火秀外,運氣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因子,因為我們無法預測下一刻的花火怎麼放射,在何處出現。一般民眾的自由施放更難拍,幾乎沒有規則可循,我卻挺喜歡這張花火放射的模樣,很像是某種粒子的構造圖。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72:澎湖的潮間帶,整片的擱淺海藻讓本來只是淤泥砂石的海岸綠了起來。



問:對於女孩子而言,GF或Nex系列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嗎?

這幾年很多女孩子開始玩相機,P家與O家的3/4系統還有Sony的Nex系列更是有很大程度推波助瀾的效果。這類相機無論在體型和重量上都比過去的單眼迷你,相對之下容易攜帶。

但是,再怎麼講都只是相對而言而已。這一類型的相機配上餅乾鏡的體積尚可接受,但是一接上kit馬上露餡,那根與機身不成比例的粗大鏡頭便是不便攜帶的關鍵。這個問題在Nex上更是明顯,因為採用apsc片幅,鏡頭更沒有再迷你化的空間。

很多女孩子都習慣把相機放進隨身的「小」包包(其實也不小)。但是要注意,女孩子的包包不只放相機而已,化妝品、手機以及個人衛生用品佔去了大多數的空間,要再放一台稍有體積的相機其實已經是抓襟見肘。不要忘了,人家還要逛街呢!!因此,像是canon的s95或s100,panasonic的LX系列等類似定位的相機,會更加適合一般的女孩子。

個人認為女孩子最好的相機袋,就是一個溫柔體貼又懂拍照的男朋友。既然這樣,相機本身的體積與重量就不是考量的重點了,他自己會跟你要求要大台的相機。之後你只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你要我整天拍你也甘願。

畢竟,用EVF感覺還是娘砲些,腰平觀景窗硬是比眼平威個幾十倍。

當然,抱持著嚴肅的目的,認真想學的人又另當別論了。若只是想拍出好照片,高階傻瓜可以應付絕大多數的場面。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3:很常見的場景,單純紀錄眼睛看到的景象。許多人拍照為了省空間,一開始就調小檔拍攝,這在許多時候錯失了許多機會,我自己也是受害者。現在我養成一種習慣,盡可能以大檔拍攝,在挑出較好的照片後一併縮圖。雖然多了些麻煩,卻不會遇到放大恨檔小的缺憾。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90:有時候只是一家人外出散步,根本提不起勁帶單眼,輕便的相機能夠讓我隨時記錄所見。這類型的小品網路上很常見,拍攝上其實不是太困難,但要觸動到人很困難,畢竟都是很私人的影像。這自然是影像數位化下的風潮,影像越來越重視對感受的傳達。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52:我很喜歡拍芒草(?),尤其是在黃昏的淡黃光線底下。雖然我一直覺得這類照片沒啥意義,但畢竟拍了,感覺也還不錯。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74,75:能夠帶著相機和心愛的人一起出去玩,一直都是我最開心的一件事。我是個對生活很冷感的人(俗云的生活白癡),但記錄她每一刻的感動都彷彿讓我重新獲得生命。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92,38:我的人像拍攝不外乎自己的老婆小孩,我真的不愛參加有Model的人像外拍,雖然我很喜歡看比基尼辣妹,更愛私底下嘴賤的品頭論足。這是一張隨手拍下的照片,雖然有點模糊,但關鍵區域完全是清楚的,我們可以知道小朋友當時是怎麼扭動他可愛的小身體。如果是用單眼拍,反而會依賴高iso純淨度與大光圈,錯失了這張很有動態的照片。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97:拍攝人像不一定都要笑,人生總是有苦有樂。苦樂參半還是一種美化,我的人生一直都是苦多樂少。拍這張照片時我故意出個包惹女朋友生氣,然後立刻按下快門。這是用我第一台數位傻瓜Ls743拍的照片,即使今天看來成果也不差。那時我對數位單眼沒信心,所以一直不肯入手。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96:不要以為傻瓜沒法拍出嚴肅的照片,只要恰當的安排光線與場景,一張精彩的作品仍就隨手可得。不過我必須承認,為了降低暗部我有拉一點對比,因為我希望暗部全黑。



問:市面上的相機廠商很多,哪一家的相機比較好呢?對於新手而言,哪一家的相機最適合?

基本上每家都差不多,喜歡哪家就挑哪家,討厭哪家就絕對不要買。但是切
記,請不要耍個性買小廠牌,小弟便是這樣心態下的受害者。

當年,我在耍帥的劣根性誘惑之下,買了Contax系統的相機。縱使有比紅
圈更誘人的T鍍膜菜頭,還不是說垮就垮。你真的覺得相機廠不會倒嗎?挺難說得吧!這就像是公司老闆跑路前一樣,他捲款都來不及了,還會事先預告你嗎?

問:有需要一步到位嗎?

這個問題很多人提,也很容易破解。我是沒那麼嚴格啦...如果有錢直接上1D或Leica也無妨,真的超有錢買645D或數位機背我也管不了。雖然我看到十幾二十的小毛頭拿著數十萬的器材心裡怪不舒服,但是是我修為不好,我忌妒兼酸葡萄,請繼續享受您手上的高檔器材,即使我覺得你根本用不著。

其實,有時候我覺得勸說一步到位的商家挺笨的。這種滿腦子將最高階相機推給顧客的方法,其實未必能夠賺到比較多錢。會捨得花錢買中高階機身的顧客只有兩種,潘仔與有心學習的人。(許多人身為前者而無自覺)

顧客啊...就像女人一樣,只要你好好待他,他甚麼都願意給你。面對有心學習的人,店家其實不必急著拋售中高階機身。你好好待他,他日後會自己跑回來跟你買高階的鏡頭和機身。

如此一來,店家少說還可以多賺到一台入門機身的錢,何樂而不為呢?

問:kit鏡好嗎?有需要棄kit鏡換一顆大光圈的標準變焦鏡嗎?

這幾年各家的kit鏡光學品質好的嚇人,加上高iso的進步與防手震的加持,從使是初學者也可以拍出清晰的好照片。就算是在光線不足的情境下,配合相機內閃便已經能夠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過去FM10的kit35-70才是真正的一場災難,也是造成「kit鏡都很爛」觀念的始作俑者。不過這些都過去了,現在的我們其實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若是嫌背景太暗,iso調高些吃點現場光,或是延長快門時間配合後亷同步,只要善用這兩招便足以解決許多緊急情況下光線不足的問題。

一般而言我建議保留kit鏡,輕便與實用是我支持的主要原因。目前市面上最低價17-50/f2.8規格的鏡頭應該是B005,價格也在萬元以上,得到的畫質提升卻也很有限,卻相對應的增加許多無謂的體積與重量。有些人(以canon玩家為例)會以17-40/f4取代原有的kit鏡,這確實是一種折衷的方式,尤其對有計畫上全片幅的人更是如此。但是,17-40在apsc的表現未必好過18-55許多,又少了防手震,重量與體積方面也佔不到便宜。重點是,你確定未來一定會買全片幅?等到真正入手全片幅的時候,canon的17-40可能又更新了一個版本,有必要這麼急著先買嗎?相對之下,另外加個幾千塊購買50/f1.8的鏡頭,是一個明智許多的選擇。

只是很多時候,我連這顆50/f1.8都會懶得帶出門,換鏡頭很麻煩的。

問:副場的鏡頭好嗎?

還是一句老話,這幾年其實沒甚麼爛鏡頭,就算是副廠也一樣。當然,副廠鏡也有許多缺點,比如說移焦,或是非原廠鏡無法支援原廠軟體的變形矯正功能。雖然我試用後幾次還是感覺不出太明顯的差別。

超廣角要不變形,移軸鏡才是最好的選擇。

問:需要加購電池手把嗎?

電池手把的普遍是我這幾年看到的一種很神奇的怪現象。大多數的業餘人士用不到電池手把,但還是買得很高興。

底片時代會使用到電池手把有兩個主要原因,快速的捲片與防止低溫下的斷電。現在的數位單眼電池續航力大多不錯,加顆副廠電池一天拍個五六百張絕對不成問題,要以電池續航力做為購買手把的理由,其實我覺得有點牽強。

有人認為加裝手把方便直立構圖。我的看法剛好相反,直立拍攝雖然看似彆扭,其實穩定度反倒是高過橫式構圖的,至少我的情況是如此。

當然,買的人高興就好,基本上我是不建議業餘玩家添購電池手把。

問:我們需要全片幅嗎?

老話一句,除非有放大輸出的需求,一般人用不太到全片幅。以一般入門全片幅而言,5D和D700都太過笨重,加個電池手把比120相機還大台,卻沒有相對應的優異畫質。

我期待未來能夠出現更小更輕便的全幅機,或許這幾年不會實現,但我相信這還是一個整體的趨勢,apsc或3/4只是過渡期的產品。畢竟感光元件的成本與耗電量不斷的降低,而這是決定全幅相機體積與價格的關鍵因素。

我傾向全幅機有一個非常實際的理由:體積。Apsc在換算焦距後,小廣角變成標準鏡,標準成了小望遠。以35/f1.4的焦段為例,裝在apsc上大概是50左右的焦距,體積和重量卻比真正的50/f1.4多了不少。剛好我最常使用的焦段便是等效焦長的35和50,這帶給我很大的困擾。

有人認為全片幅比apsc適合拍風景,雖然這個觀點大致上沒有錯誤,但也忽略掉一些apsc特有的優勢。

首先便是長焦上的優勢,雖然許多人認為全幅裁切後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實際上仍有著相當程度的差異,尤其在微距的領域更是明顯。這當然與畫素密度有很大的關係,1800萬畫素的7D相當於全幅3600萬以上的畫素水準。雖然高密度的畫素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畫質(一個幾乎無法察覺的些微差異),但高畫素本身的裁切優勢仍是存在的。

其次是景深上的優勢,apsc景深一般比全幅再多個一兩格光圈。換句話說,全幅需要用到16的光圈,在apsc上只要8或11便可涵蓋,這在動輒入塵的數位單眼身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優點,而11便是塵點是否出現在畫面中的關鍵光圈值。一般玩家除了在電腦前放大100%看細節自high外,很少有人會真的去放大照片。而apsc與ff的差異在15到20吋以下(視輸出品質而定)還不太容易分辨出來。這樣的尺寸,真的要參展都綽綽有餘了!!況且要參展的照片會交給路邊的沖印店隨便放嗎?大多數的人還是會挑選品質較好的手工沖印,這樣洗個一張就夠你吃一個禮拜的泡麵了。因此,對於業餘玩家而言,apsc反倒是比較恰當的風景拍攝規格。

另外,便是街拍上的優勢,這也是一個深焦優勢的延伸。街拍與人像不同,強調人與場景的互動,所謂的「淺」景深在街拍的領域不是關鍵。過去使用35釐米底片街拍,不要以為他們對焦速度真的那麼快,大部分都是使用泛焦或超焦距的方式拍攝。換句話說就是盡可能的縮光圈,將被攝物容納在景深的範圍內直接拍攝。不要小看這個小撇步,就算是7D還是1D都比不上這招快速。再來就是體積上的優勢,讓被攝者沒有那麼明顯的「被強姦感」,這也是我高度肯定3/4系統的主要原因。況且,人文攝影通常不會放太大。一張好的風景照,無論放的再大,掛在家裡的房間都不會覺得太突兀,一張陌生人的照片卻會讓人感到刺眼。

總之,全幅雖然是未來的走向,但目前仍舊是C/P值很低的抉擇。對於一般玩家來說,善用自己手上的器材,遠比擁有一堆用不到的器材更重要。有點耐心,總會等到你想要的產品上市的。

問:閃光燈是必要的嗎?

閃光燈很重要,但是不用買太大的,可以轉頭即可。至於外閃,除了人像外拍或是美食,「非」專業人士其實很少用到這個功能。我自己是一個常常吃到一半才發現忘記拍的人,所以覺得拍美食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吃碗麵還搞外閃,雖然許多人認為是對影像的嚴肅與認真,在我眼中是窮極無聊。

所以我覺得,最適合素人拍攝美食的器材是可以外接閃燈的小DC。

其他的部分,因為我不太用閃光燈,所以我就不多說了。

問:您用的是canon的相機,為什麼你會做出這樣的抉擇呢?

很簡單,因為我手上有contax和M42的鏡頭,nikon 因為後鏡距過窄不利轉接,所以選canon。雖然pentax、M3/4是更好的轉接載體,但是因為contax的痛苦經驗,我怕小相機廠倒。既然抱人家大腿就要挑最粗最大的抱,未來保障也會多一點,至少我是這麼相信的。至於在3/4系統裝舊鏡頭,就像是黑人戴亞洲尺寸的保險套一樣,只是應急下才會用,兩倍的等效焦長讓人實在很頭大。至於nex,我討厭Sony,不要期待會從我口中聽到任何sony的好話。

問:需要加購銀幕的保護貼嗎?

數位相機都是消耗品,就像是男人不會去疼惜妓女一樣。我覺得保護貼的反光讓我很不舒服,所以我都不貼。況且現在單眼相機銀幕前面那塊強化橡膠做的不錯,只要你不故意用玻璃等高硬度的東西刻他,一般的碰撞下不會受傷的。

問:你認為未來底片還有發展性嗎?

從數位相機上市以來,底片與數位的戰爭便從未停息。不過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至今應該是數位大獲全勝了。目前的底片很難有與數位相抗衡的能力,不僅是因為大勢所趨,客觀的環境也是如此。

光就解像度比較,底片早在數年前落敗了,目前只在「色彩的階調性」上能佔到一點便宜,雖然我認為這是一個「好影像」中相對無關緊要的元素。目前底片在畫質上還能佔到絕對性優勢的只在中大片幅的領域,就我所知市面上還沒有出現4*5或8*10規格的數位相機。從另一個角度看,目前的135全幅機影像輸出的能力已經相當逼近過去的120了,我實在很難想像未來的底片除了Lomo獨撐大局外,還能有甚麼能夠改變局面的元素。

許多年輕人迷戀底片,只是在追尋一種感覺,更甚者擺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文青姿態,這種想法最是要不得。也因為這樣,在網路上一些試圖使用數位相片後製成底片的色調的人,有時會引來銀鹽死忠者的撻伐,因為他們碰到了不可觸的逆鱗,但這更凸顯出底片發展上的侷限。我們確實很難辨析在依底片色調後製的照片與純底片拍攝的照片之間,存在著甚麼太大的差異,這使的堅持底片拍攝的行為顯得很......蠢。實際上,縱使是用底片拍攝,我們已經不太容易找到純手工的沖印店了,大部分還是先掃描後沖洗。彩色正片自然另當別論,有個燈箱或幻燈機就解決了;但是彩色與黑白負片又不一樣了,不稍微洗出來看一下還不知道自己拍了甚麼。現在方便了,我們可以先掃描後預覽,在這個追求方便與經濟的過程裡,許多無謂的堅持早被沖蝕殆盡,只是自己不自覺而已。別忘了,底片就是在消費者追求這麼一點點的方便與經濟的需求之下,漸漸的一步一步流失自己的領地。當然,至今仍在自己手工沖片並且放大的人們,我給予超高度的肯定。

總之,底片一定不會消失,但也不會重回主流了。

問:這幾年市面上漸漸流行老鏡與老相機,你對這樣的潮流有甚麼看法?

其實這個問題是「數位與底片」的延伸,是同樣問題的「分殊」而已,其「理一」就是人與攝影的問題。更甚之,是人類與科技的問題,一個從人類文明開始便從未停止討論的主題。

當然,我並不否認「使用機械式機身有助於對攝影基礎與成像原理的認識」之類的論調。但是說一句實話,我接觸過那麼多用FM2的玩家,事實上他們並沒有上述的相對優勢,大部分的人思維仍舊是「+表示曝光過度,-代表不足,轉到○的圖示出現為止。」能夠真正善用機器的仍舊是少數人。當中世代乃至於舊世代抱怨新世代時,反映的常常是自身的焦慮,「草莓族」一詞便是最大的例證,他們拒絕聆聽新世代的聲音。

三十年前,我們處在一個電子與機械市場交接的年代。客觀面來說,成本和資源都不再容許機械式的設計重回主流,而相機不是時裝,從設計、市場評估到上市都需要時間與資本。正因為如此,這些在市面上流通的商品必然具有更強烈的市場導向。相機的電子化,消費者的趨向才是決定廠商生產方針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我們藉此緬懷一個黃金年代,一個「人」在攝影過程佔更大比重的時代,這也是至今底片還能不退潮流的主因。但是,許多玩底片的人並沒有想這麼多,他們只是用底片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品味自己的堅持,這也是部分底片族氣燄囂張的主因。從誠品對lomo領域的經營,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一個文化產業經營上由虧轉盈的關鍵轉向:從單純的經營精品書店,轉成打造都市文青形象的品牌號召。

這些Lomo文青真以為自己高於常人,使得「人」在攝影過程中佔有太明顯的位置了,這是他們糟糕的地方。從另一個立場出發,他們的作為卻也是值得稱許的。他們不斷的提醒我們去省思攝影時應有的心態,包括一種對於影像的珍惜與重視,而這正是數位潮流下的弊病。當然,數位並不代表對影像的不重視,只是因為太方便,數量太龐大,相對之下人的時間有限,情感的投注也漸漸不若以往。

很有趣地,西方文明一直在追求一種完美的制度,同樣的精神也發揮在工業的領域,工藝技術的極致即代表人類文明的結晶。雖然在我眼中,這一直都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隨意拆開一台過去的機械式相機,不免令人讚嘆內部結構之複雜與精密,而現在數位相機裡頭的電晶板更是不遑多讓。一方面我們讚嘆這樣高度細緻的作工,享受著新技術帶給我們的便捷,另一方面卻又唾棄他們無意間竊取了我們那些僅存無幾的卑微「自我」。其實,這些自我從未消失過,只是新的科技越發凸顯出大多數人「自我」的空虛。在這個當下,一些不願面對現實的人,用復古的相機掩蓋自己技術與思維上的不足,說到底只是一件國王的「舊衣」而已。

我實在不懂,有時候就直接像我一樣承認自己沒天賦就好,人生這樣不是快樂許多?少了這些包袱,拍照不是更開心嗎?人生,總是在我們放下無謂的矜持後,才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

問:你認為後製影像是必要的嗎?你對於後製的潮流有甚麼看法?

影像後製應該是在電腦普及後才開始興盛的一個現象。只是因為是新名詞,大家好像以為過去從未出現過類似的技巧。會抱著「不要後製」觀點的人,本身就凸顯出他們對攝影這們學問缺乏認識。在過去,暗房就等同後製的技術,不經過後製根本無法呈現影像。

數位影像有一個較為標準化的處理流程,影像通過鏡頭折射到感光元件後,經過相機本身的處理器顯影或壓縮,進而成為我們看到的影像。而相機本身內置的處理器本就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影像都是經過這套規則統一處理。當然,相機品牌與使用軟體不同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差異,但是與底片時代相較,已經是非常穩定且平均的方式了。任何在這套標準程序之外的流程,我們可以一概稱為後製。簡單的說,就是從按下快門開始,到照片傳輸到貯存到儲存媒介(通常是記憶卡)為止的動作。這樣的界定有利於排除相機本身內置的後製軟體,那通常是一種提取後再儲存的動作。雖然看似有點複雜,正式操作時費時其實不到一秒鐘,並且有著高度的一致性。

而底片從購買、沖洗到放大之間,充滿了太多不確定因素,我們很難界定一個清楚的標準化規則。就今天的角度看,若沖洗過程中的任何一個變更都可以視為後製,那根本無法避免後製。在這裡我以黑白暗房為例做一些解釋。因為過程很複雜繁瑣,我只挑重要的說。

一些較為嚴謹的攝影師拍攝時,常常大宗採購以購得連續批號的底片與顯影液,目的就是要追求影像一致的穩定性。不同款式的底片也有不同的效果,這是一個不可避免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因此在顯影時會做出些微的調整。以柯達的T-Max底片為例,有攝影師以為該款底片反差較低,所以在沖片時會比建議顯影時間(通常附在顯影液的說明書裡)多搖個幾分鐘。當然,同款的底片碰上不同款的顯影藥水也會有些微不同的效果,這也必須計算在內並進行調整。而這些調整的標準並沒有一個公定的法則,而是依沖洗者本身的接受度而定。因此,同一款底片與藥水,不同的攝影師會有不一樣的顯影時間。有些藥水能夠重複使用,如柯達D76便是如此,雖然經濟好用,但問題也很大:先洗的底片和後洗的底片會有些微不同的效果。因此在老師悉心的教導下,我只用Agfa的一次性藥水Rodinal。

好不容易底片出來了,緊接著就是放像與像紙顯影,這個部分又相對複雜了些。首先要選擇濾鏡,以LPL某一型號的放大機為例,其機型內置五個等級的濾鏡,一代表低反差,五則是高反差。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用濾鏡,只是通常放出來的照片會很醜。偏好中高反差的我常常用3號濾鏡,但也常常針對底片本身的反差程度進行調整,而每個攝影師都有各自習慣使用的號數。接著就是放大機的鏡頭,不要以為相機的鏡頭五花八門,放大機的鏡頭也一樣。聽說以前的M39接環有某些鏡頭很神奇,正接做相機鏡頭,倒接做放大機鏡頭,很是方便,可惜我只聽過,既沒看過也沒用過。相機的鏡頭有性格,放大機鏡頭何嘗不是?比如nikon的鏡頭便維持著高反差的特徵,Schneider的鏡頭相對柔和些。只是如此一來又多了一些變數。自從知道放大機鏡頭各自的性格後,我越來越不重視自己手上相機的鏡頭。鏡頭嘛~堪用即可,你怎麼會知道沖洗店是否用的是雜牌鏡放大你的底片。

再來便是判斷相紙曝光的時間,這個部份幾乎沒有準則可言,在這裡我以過去的學到的方法做為參考。先從底片上判斷重點曝光位置,比如說人像就一定是人臉,風景則麻煩一點,有時候可能會出現兩到三個以上的重點曝光位置。接下來將一張撕碎的小像紙放在對應的位置上,分為兩半部進行曝光,我先假定各為10秒與15秒。之後顯影看成像,再挑選一個居中較為恰當的曝光時間,而每個攝影師都會因為本身的習慣做出不同的判斷。如果成像整體偏亮,則上述的動作必須從頭來過,以15秒與20秒為基準重新校正。當然,如果你資本雄厚,你可以不用撕碎的小相紙調整,直接用全新的相紙校正。好不容易找出一個恰當的曝光時間,接下來就是縮光圈了。沒錯,放大機鏡頭也是有光圈的。雖然放大機原理類似投影機,但還是有相當程度的差異,一般而言大張相片縮光圈,4*6尺寸的照片直接用光圈5.6即可。當然,縮光圈後別忘了調整曝光時間,尤其是大尺吋照片,長時間曝光造成光線在鏡頭裡漫射,同樣需要增加一到兩格的光圈。

接下來便是我個人最喜歡的部分了:雙手加減光。這個聽起來很專業的術語意涵其實很簡單。每張照片都有各自的暗部亮部,這些暗部亮部都未必能夠有盡如人意的表現,而這些部位就必須特別手動處理,已將其曝光量調整至可以接受的程度。這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攝影師在暗房裡,對著一張白紙用靈巧的雙手做出各式各樣的手影遊戲,看起來很蠢,但效果好的嚇人。套句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你可以用雙手揉捏出任何你想要的光線。」

最後是相紙的顯影。同樣的,不同的藥水有不同的顯影狀況。為避免意外,最好的方法是固定品牌。相紙顯影的原理雖然和底片顯影類似,在這裡還是保守為妙:全部都用固定的顯影時間。

經過上述的繁冗流程後,好不容易一張照片洗好了,有時候卻也會出現悲劇:顯影出來的效果和想像有差距。畢竟,在顯影前的相紙只是一張白紙,所有的調整都只是攝影師就自己理解範圍內的預估而已,不可能完全符合。如果差距太大,就必須面臨重洗的問題。4*6或5*7尺寸的相紙問題不大,一方面操作簡單,相紙也便宜。但是,15吋以上的相紙就不同了,連續兩次的失誤就會賠錢。

我這麼不畏繁瑣的講解暗房流程,目的不在炫耀自己的經驗,而是在說明底片成像過程的不穩定。所有技巧的目的,都只是試圖將所有變數降至最低點。也因為這樣,底片有著非常寬鬆定義且必要的後製過程。相對之下數位影像簡單多了,所有變數都被電腦降至最低,拍攝者可以更集中的對付影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從技術層面的角度看,反對後製的論點幾乎沒有合宜的立基處,但這樣的論調其實也凸顯出一個更為深刻的期望:攝影者對於終極影像的追求。我們希望一張照片可以自己說故事,希望一張照片不需後製即能有無可挑剔的美感,希望一張照片不需觀賞者的刻意詮釋便能夠直接撼動我們的心靈。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1:正片的好處之一,就是不太需要後製,掃描後的後製簡直是一場災難。我必須要說一句話:原作好非常多,掃描掃壞了。用燈箱看135正片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所以我買投影機,可惜現在都用不到了。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2:說真的,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拍些甚麼。反正都拍了,感覺也不差。有時候我會想像如果是語言,我應該怎麼表達這個場景?我看到了一個寫著翠峰林道的木牌放在小石堆上,實在是很沒意義的一張照片。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3:因為數位嚴重衝擊了底片的生態,水準以上的沖洗店也越來越少,這使得沖底片成了件麻煩事。掃描更是個大問題,一張好好的照片能被掃成這樣也不簡單。老闆!我可以退貨嗎?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4:從北海公園拍中南海的黃昏。一直自恃知識豐富的我,前陣子才知道中南海不是保鑣,是中國行政中樞(共產黨總部?)的稱呼。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5:或許這樣的照片,對數位單眼已經沒甚麼技術上的問題,當時我可是為了成功的拍下來高興了好幾天,因為我怕手震。說真的,對初學者我通常不建議使用好器材,因為太容易得到成功的影像。很多攝影小技巧是在極端的環境底下,一步一步解決問題體會出來的。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6:想像力是拍攝底片的基礎能力,盲拍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但是這個想像力,必須建立在對器材與底片極度熟悉的基礎上。數位相機的測光很簡單,試拍一張看現場光源後再進行微調即可。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7:沒甚麼值得一提的照片,只是偶然清出來而且覺得還不差。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8,9:不要看我這樣,我也是個迷戀大光圈與散景的人,要不然怎麼會跳進contax的毒坑呢?只是我後來才發現自己對散景的要求很寬鬆,有就行了,二線甚麼性的對我不太重要。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10:現代的數位單眼很愛比規格,尤其是在對焦點上。我一直只希望中央對焦點精準即可,其他的我無所謂。所以我一直沒買高階機身,我為什麼需要為了一堆我不用的對焦點付錢呢?這句話的梗是辛普森家族裡的一段對話。老爸看電是狂轉台被霸子抱怨,老爸回答:「我每個月繳30美金買下一百多個頻道,我可不想多花一秒鐘停留在任何一台。」這種場景下在快的對焦都比不上陷阱式對焦,大概估個約略的距離後固定焦距,測光絕對不能用自動曝光,一定要用手動曝光。數位單眼的程式很聰明,但多數的情境下能夠得到恰當的曝光值,只是極端情況下很自以為聰明。這是我用Hexar拍的一張照片,不要以為我只想拍內褲。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11,12,13:Hexar是很優秀的紀實相機,無論是鏡頭解析度與色彩都很讓人滿意,只可惜我賣了。底片機的紅色和綠色讓人很舒服,FF加L鏡的紅色和綠色很噁心,我都要降低飽和度看了才順眼。


問:在許多論壇常常會看到攝影派和器材派的論爭,攝影真的無法擺脫器材的論戰嗎?

攝影可以說是目前所有創作方法中最依賴器材的藝術形式之一,因此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象。

一個學攝影的人不可能一輩子只碰一種或一台相機,也不可能只用一顆鏡頭,他必定要經過廣泛且長時間摸索的過程,這些摸索都不是能夠內求的。器材派基本上是誠實的,一個人不可能愛攝影不愛器材,攝影派的論調好像有愛無性一般的空泛。皇后合唱團有首由鼓手Roger主唱的歌曲“ I’m in love with my car“,當中的一段歌詞“... when I’m holding your wheel, all I hear ist your gear!“面不改色的大談人車交,我相信若這台車真能如柯博文一樣變形,就算是機器人他也願意要。對於肉體的迷戀,噢....說錯了,是對於器材的迷戀,事實上驅動許多人更加深入的走向攝影的領域。

當然,過度器材派的取向著實令人不舒服,從這類人的照片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們的想法:炫耀器材。這樣的行為其實像是只懂壓榨車輛極速的飆車族,談不上真正對攝影的認識。但是,攝影派其實也沒好到哪,有時他們的偽善更加讓人作噁。

問:這幾年因為lomo風的盛行,街拍也成了一種流行的攝影方式,但街拍卻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創作形式,在攝影道德上更是引起許多討論。

各種比較極端的藝術表現形式都會有比較大的爭議性。這個議題一方面值得討論,因為會引起廣泛且熱烈討論的議題,其內在涵義往往遠超乎我們預期。有些人選擇拒絕對話的方式,一方面是自抬格調,只能給人「高傲知識菁英」的感受。

對某些議題的抨擊與忽視,並不是面對藝術時真正的態度。

當然,偷拍是另外一回事,這當然不是一種創作,而只是一種個人惡習或不良風氣。一些網路鄉民試圖從法律的角度切入,希望能夠規範這樣的行為,但他們多數人畢竟不是法律專業出身,不了解一個事實:縱使文字上得以理性規範,並不代表實際上無法以其他名義規避。從肖像權的角度看,這是一個以媒體宣傳為基本假設情境的規定,如廣告便常使用公眾人物的形象為某種產品背書,雖然一般人也適用,但其效力與影響力都沒那麼深遠。因此,從這個角度切入偷拍,其實有點無聊。

更吸引我的是偷拍背後代表的影像意涵:一種詭異的藝術本質。

一般而言,一個客觀具體的事物經過藝術手法(無論是高深或低劣)的加工,當下便成為創作者的私產。要說拍攝一個人的肖像是客觀的紀錄,毋寧說是描繪被攝者在拍攝者心目中的形象。假設我今天拍攝名模林志玲,我拍攝的角度決定了我心目中林志玲的形象。無論該角度是否無可取代,都代表我個人內心的獨特過程,這是無法量化計算的。更甚之,這些照片貌似記錄客觀形象,其實反映的是拍攝者內心的理型。這類白馬非馬式的後現代論述,自然很容易被大多數人以「胡扯」二字推開後棄置。但在法庭前就是不一樣,只要能夠提出證據並做出一套完整的論述,縱使是天方夜譚也必須被採納;只要法官被說服,自然會用各種名義為你開脫(這也是恐龍法官的來由)。

偷拍說到底,只是一個尊重問題而已,刻意去牽扯一堆概念與法條規範其實只會模糊事實。但是,尊重是一個道德問題,偷拍卻是一個藝術問題。再怎麼惡劣的政治情境與再怎麼嚴苛的法令限制只是藝術家表面上的敵人,很多時候他們激發了藝術家強烈的創作激情,真正可怕的是社會輿論,一個缺乏寬容卻又自以為正義的社會輿論。各種創作形式都必須有其存在的權利,不能隨便以道德的名義抹滅,不要忘記伏爾泰的一段話:我不同意你說的每句話,但我願意誓死捍衛說這些話的權利。或是魯迅做過的一段比喻:開個窗戶想要新鮮空氣,連著蚊子蒼蠅一起飛進來。偷拍側錄等紀錄方式或許令人不滿,卻一直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性(這樣才能揪出Makyo這類名人的囂張行徑)。更甚之,藝術家需要的是一個完全不受限的創作形式與環境,即使我認為,真正理想的創作形式與環境不能孕育出真正偉大的作品。「偷拍」的議題越是被禁忌被討論,更有利於引發創作者本身對於影像的思維。許多人要求拍攝者在按下快門前,必須徵得被攝者的同意,並強調自己從未踰越這個規範。我本身已經是一個很遵守駕駛規則的駕駛了,但不代表我從未違規,有時候沒注意超速或闖紅燈;更極端的情況下,因為時間壓力迫使我有意違規。但是我喜歡違規駕駛嗎?絕對不是。

基本上我不相信有人從未踰越這個規範,強調這種說法的人更凸顯自己的偽善。這個社會上存在許多潛規則,其中一條便是:很多事只能做不能講。我們可以把偷拍列在這條規則底下。

扯了這麼遠,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主題Lomo上,為什麼Lomo會走到街拍這條路上。其實街拍只是這幾年比較時髦的說法,跟過去的snap shot沒甚麼本質上的區別,過去的GR1或GTE都是這類型功用導向的器材。另外便是Lomo一個相對的弱勢,器材本身的不穩定使得Lomo相機較不適合從事嚴謹的風景或建築拍攝。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漏光的問題在風景或建築題材上是很夭壽的一件事。加上不能微距不能望遠不能換鏡頭,這類相機本身便被定位為生活紀錄機,走上街拍這條路也是可以想見的。先不講屬於正統Lomo的LCA,這幾年許多人拿來接拍的器材都是過去的RF,這都是在攝影普及前的家用機,這類相機的焦段與機能設計本來就是要應付這些場面,當中包括輕快的快門聲與迅捷的對焦方式,相對之下單眼一直都不是適合街拍的器材,即使一直有人這麼做。

Lomo做為一種對傳統攝影的反動,在推倒高牆同時自己也成了一道牆。杜象的小便斗激起的討論尤在眼前,卻也引來末流跟隨者:行為與裝置藝術。更甚之,Lomo描繪出一種落葉飛石皆可為劍的武學最高境界。可惜的是,在法王的金輪猛攻前,楊過只能感嘆自己忘了帶玄鐵劍出門。對攝影不熟悉的人玩Lomo,就像是武氏兄弟或郭芙之流以落葉飛石對戰法王,贏了只能說是好運。新入攝影的人,我還是建議從最基礎的器材開始。

既然,器材狂是一條必經的路,看似捷徑的Lomo其實對未經洗練的攝影者只是一條死胡同。在身經百戰後,過去的死路卻能給我們開出一條從未想像的康莊大道。這時才會發現,當時擋在自己眼前的,仍舊是技術與器材這兩道高牆,兩道非過不可的高牆。

問:你認為攝影稱的上是一種嚴肅的藝術形式嗎?

只要有藝術家與大眾認可並使用的創作方法,便可以視為一種藝術。但是,也是一種速成的藝術。傳統藝術如繪畫到音樂,不僅在培養訓練以及器材的投資上,都不是攝影可以比擬的。尤其在數位風潮之後,這個趨勢更是明顯。

因為這個低技術門檻,攝影也是一種門外漢能夠創出傑作的藝術形式,只要他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地點按下快門。縱使這樣只有烹飪能與之相較的低技術門檻,並不代表攝影缺乏其特有的深度。

雖然多數攝影專書的作者多以達蓋爾發明的攝影術作為攝影藝術的起點,實際上在文藝復新時代,便已有人發現了銀鹽感光的技術。一些激烈的藝術史專家便曾指出,現藏羅馬的耶穌裹屍布其實是文藝復新時期的作品。更甚之,其作者可能是達文西(我不太認同這個論調就是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攝影是繪畫的一門旁支,是一種輔助創作技巧。攝影與繪畫之間存在著太多錯綜糾葛不清的理絡,相互影響也相互啟發。銀鹽感光的技術與鏡頭的搭配成就了攝影術,但不代表繪畫傳統就此消失。初入攝影的人,其動機常常是繪畫性的,拍到一張符合自己想像的照片,學繪畫的人不正是如此嗎?在我眼中,多數的棚拍或商攝都還是這個脈絡下的產物。

此外,傳統的影像藝術領域有一個鮮明的特色:不可複製性。這不代表該藝術品不能被複製,而是無法百分之百正確無誤的被複製,否則路面不會有這麼多廉價仿作出售。底片攝影仍舊帶有這樣的特質,掌握原作底片的人即掌握沖洗該作品的權力,不管是再精密的翻拍複沖的手法,都必然面對一定程度的失真。當然,這個特點在數位影像上無法延續,任何人只要能夠找到檔案來源,都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境下複製該圖檔。既然保存手法無法維持其獨特性,攝影的廉價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嚴肅的攝影師堅持底片拍攝,這並非底片提供較好的品質,但卻是一個比較有利於自己的保存方式。只要不進行數位掃描,所有的複製只能在某些限制中進行。我很喜歡雷馬克在書裡面的描述:他在歐戰期間因為反納粹流亡法國,最常待的地方就是博物館,因為不會有人懷疑觀賞藝術品的人持假護照。不僅如此,在其字裡行間也常常透露出這樣的訊息:藝術品是一種遠比鑽石高價,比黃金保值,比紙鈔便攜,比食材易於拋售的資產形式。尤其是冷門的大師真跡,其天價的程度遠非我們市井小民所能想像。而且,收藏家大多富裕,而且從不問來源。一張真品底片如同小幅的大師真跡一樣,可以夾帶在任何文件檔案中攜帶出關,並且不會引起任何懷疑與調查。就算是看出來是夾帶藝術品,一句「這是仿作」就可以輕易過關,很難有人能夠現場找出專家來勘定真偽。

這便是許多人堅持底片拍攝的實際因素,背後都是紮紮實實的利益考量,是一個很簡單卻又不能說的秘密。

擁有原底片即擁有沖洗與複製的權力,但這還不是全部,中間還穿插個沖洗過程的技術獨佔。在這方面,攝影有與音樂相同的演繹方法,無怪乎安瑟亞當斯將放像比喻作彈奏樂曲。有沖洗技術的人可以隨意沖洗且詮釋底片,但永遠是原作的詮釋最值錢,即使他們的技巧未必超過其後繼者。只要我是原作,我可以任意地先射箭再自己畫紅心,後繼者只能夠再不失我原意的前提下複製。這另一方面又凸顯出數位影像的局限,不只是原檔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複製,連後製的設定檔都可以被拷貝。我們可以隨心所欲且不失真地複製他人作品,雖然有些版權問題,但身價就自然低了一截。傳統攝影銀貨兩訖,賣方不留底,買方不留銀,完全不存在數位影像的困擾。

剛剛講的都還只是攝影的形式面,攝影這類影像與過去的繪畫雕塑有一個可以清楚劃分的特性:意外性。簡言之,攝影是一種捕捉意外的技術。我一直以為,該分際才是攝影與其他藝術形式極端的不同處。我們可以說,攝影者的工作不再創作,他只是紀錄其所見聞而已。因此,從風景、街頭速寫乃至於活動紀錄等攝影形式,可以比較說的上代表攝影精神的正宗。

有人以為視角決定一切,基本上是如此,但那只是一種風格。以攝影語言這個近年流行的詞彙做比喻,從一系列特定的角度,其實只是代表某人的一種說話習慣。當然,好的風格是成就藝術品的關鍵,但是成就攝影藝術的關鍵仍舊是:意外,意外,意外。我們不僅要知道在意外的當下按下快門,更需要識得這個意外本身的價值。不了解意外價值的人,將可能名垂千古的大作丟進廢紙簍,留下與他人沒啥不同的練習照。唯一的作法只是不斷的拍,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挑片子,並從當中摸索出一到屬於自己的系統風格。有人說攝影是減法的藝術,這句話我只同意一半,只有在挑片時才完全符合。風格、角度、色調等可觀察到的差異,只是攝影人自以為拍照時該有的方法,這並不代表甚麼。順著意外影像本身的調性,無關乎所謂的風格與視角,在這無形之中,我們才能真正摸出一套屬於自己的風格。否則,那些自以為是的視角只是一個拍攝者對自己的假設與期待,未必符合實際狀況。我很喜歡福克納說的一段話:「我從不思考劇中人物應該要做甚麼,他們會自己到我跟前告訴我。」這揭示了一個重要的創作精神:創作者與作品中客體的平行互動。當攝影師事先決定以甚麼角度觀看時,他已經讓自己站在較高的視角了。在各種經典意外發生的一剎那,我們根本沒有決定視角的時間,大多數人跟著自己長久以來的習慣視角拍攝,這便是一種高度的預定。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我的看法太過理想空泛,寫文章不能沒有立場,照片也自然不能沒有其特定視角。沒錯,這樣的質疑是正確的,即使我講的是另一件事。為此我再鬼扯一堆混淆大家的視聽一下,我在這裡從攝影語言先講起。

攝影語言雖然這幾年才開始流行,但其實不是個新概念,以前通常叫「攝影表現方法」等生硬的名稱。攝影語言其實是一種類比,一種表現方法對語言的類比。可惜,我們的影像語言還處在一個非常原始的階段。

眼睛做為人類最重要的器官已經數十萬年了,但卻一直只是一個接收器官。口耳並用造就了語言,而我們沒有一個能夠相應表達的器官。語言出現之後,人類又發明了手寫的文字,也產生了我們所謂的文學。我們可以說,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文學則是一種精煉後的口語。

我們人類是一種影像的殘障,我們沒有如同嘴巴一樣可以直接表達影像思考的工具。別忘了,人類是依賴語言思考的,文字是一種幫助思考延續的工具,否則任何思想只能淪為一種片面的感受。更甚之,經過數千年的適應,我們愈發適應語言表達,影像表達能力似乎還有退化的可能。不過這其實講的誇張了,我們還有繪畫呢!很可惜,畫圖是少數有錢有閒有天份的人才幹的來的事,普羅大眾根本無福消受。在工業化以前的社會,連識字都稱的上是個專業技能。況且,文字是語言的輔助工具,藉由文字使語言背後的文化記憶能夠傳承與深化。相對之下,畫家靈巧的雙手要說是雙眼的義肢也不以為過。

總之,我認為影象表達方式仍舊停留在很初始的階段,我們仍舊在摸索。數位科技提供了這樣的契機,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儲存並應用影像。

人眼所見的影像終究是連動的,攝影的傳達方式終究與實際所見有差異。在電影發明前的數十年的空檔,人類對於影像紀錄的渴求,使的「攝影」這個暫時性的媒介得到空前的發展。這或許可以說是個發展上的錯置,卻也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從愛迪生發明電影到V8上市以來,膠捲錄影可以說是一種超高價的休閒活動,8釐米底片雖然相對便宜些(現在的行情一捲三分鐘的底片加沖洗要700-800不等,數十年前的情況自行想像),但其操作便利性與價格仍舊是其不能普及的主因。換句話說,作為一種跛腳的藝術形式,攝影佔據了一百多年的主流地位。

但是,攝影與錄影雖然在技術與表達方法上有高度同質性,內涵上卻有天南地北的差異。

語言最常用的功能是敘事,影像也是。從敘事的功能來看,錄影無疑是一個較好的記錄媒介,因為人所見的影像是動態,錄影無疑提供一個最接近肉眼所及的紀錄方法。單張的影像敘事一直都有難度,許多人說「讓影像自己說故事」無疑是一個不可及的理想。沒有語言的詮釋,沒有時代精神的灌注,單張的照片除了影像美之外不存在偉大藝術品的基因。藝術品不能自外於時代,我們能夠欣賞上一代的藝術品,是因為「歷史與時間都是連續的」。藝術家追求普世價值的美感,實際上能夠到達跨文化就已經謝天謝地了。然而,攝影必定有其與眾不同的特質,才能夠得到大眾的支持與採用。

人類的記憶總是片段的。一首歌短則三分鐘,長則近十分鐘,常常只記得副歌;雖然聽到的是長篇大論,記得的其實是當中的幾段精華語錄;縱使看到的是動態,一個事件的旁觀者往往只記得一個畫面,一個足以代表整體事件的畫面。換句話說,攝影可以是一種高度濃縮且精煉後的影像。由此,攝影從一個影像分別單元,一舉上升到詩的高度。

攝影語言不是一種說故事的語言,只是旁觀者添加的故事豐富了其內涵。縱使如此,攝影語言依舊是一個不恰當的類比,攝影的表現方式應當有個自己的發展理絡。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14,35,98,99:我並不反對後製,但也不喜歡過度後製。在現帶方便的後製軟體加持下,一張平庸的照片也可以很有感覺。然而,感覺與意境終究是不同層級的事物,而過度裝點的表現手法,很難將觀賞者帶入創作者的世界。許多網路上的分享照片,要說是拍的好,不如說是修的好,而拍攝者還傻乎乎的把使用器材po上去。嗯...基本上我用了那些器材還拍這樣會覺得很丟臉。你們看,圖99的廁所多美啊~我不僅會修圖,還懂得關懷這個社會。用這種Lomo重暗角高對比加朦朧濾鏡處理,一整個美感就上來了啦!!你看鏡頭說了多們豐富的故事,我們看到了很骯髒的廁所和沒有間隔的馬桶,當中一定藏了很多細菌或大便間生離死別的故事。兒:「媽媽~不要走~我不想要被沖進馬桶裡!!!」母:「兒子,這是我們大便的宿命,我們大便的生命週期很短,我們運氣好生活在中國大陸的馬桶裡,這邊的人要不沖水,要不就沖不乾淨,我們母子運氣好被卡在馬桶壁上,得到了很多別的大便得不到的相處機會,你要懂得惜福。雖然我們會在水管裡頭被分散,但我們仍舊一直往同一個目的地前進。未來我們會被送到化糞池集體分解,那裏也將是我們生命的盡頭。之後,我們就會被集體排放到大海裡--我們大便一族的天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舅舅和你終有齊聚在大海的一天。」兒:「我知道了,媽媽,願我們下輩子投胎不要再當大便了...」其實這只是2011年初北京前門大街附近的胡同,縱使是高度發展下的鬧區仍舊存在許多舊式廁所,過去讓許多台灣人聞風喪膽的廁所。一條溝的狀況確實改進了,無隔間仍舊是主流設計。大部分胡同區的居民家裡沒廁所,公廁是這裡必須的建築,我一直以為從廁所可以觀察出一個國家進步的程度。中國大陸新時代的自信與進步,仍舊停留在表面層次。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17,91:看照片的角度有時候可以帶來一些新的作法。這類使用倒影表現的手法非常常見,有時候我覺得,倒著看更棒。尤其是圖91,一倒起來就分不清東南西北,卻是挺有異趣。我國中時有一個數學老師出了個期中考題,同學沒有人答對,還以為是甚麼高難度的問題。老師微笑著回答:「我只是把課本上的圖倒過來考大家而已。」影像也是一樣,觀賞的角度不一定是指心態,有時候也可以真的把照片轉過來看看。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18,19:網路縮圖品質糟糕,原檔好一點。我希望藉著水中倒影的漣漪拖出一種水墨畫的感覺,就像是瀑布一樣。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20,21:又是常見的照片,網路上隨便找都一堆,我統稱為練習照。Po練習照或糖水照其實本身沒啥大不了,讓人受不了的是一堆人互相吹捧,平庸的照片成了師匠的巨作。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22,100:雖然這張圖的取景還可以,整個色彩飽和度提升到最高點後,感覺很明信片。網路許多色彩過度飽和的照片,看久了真的讓人不太舒服。或許放在電腦裡偶爾閃過一下很搶眼,要真的放大貼牆上卻又另當別論了。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25:有人說拍大景是金錢與時間的角力,到歐洲拍建築,南極拍冰原,天然的美景擺在眼前,要拍不好都難。這句話我只同意一半。任何興趣都是一種時間與角力的競技,認真學習的人很快就會遇到許多創作上的瓶頸,這個瓶頸有時只是內求是不夠的,也包括了不斷的外在嘗試與體驗。以歐洲拍建築為例,我們總是驚奇於自己生活周遭少見的事物,抱著只是拍建築的心態,我們很難做出更多的突破。況且,許多外國人看到我們的街景也是嘖嘖稱奇,這只是個文化差異罷了。沉浸在天然的美景中,人的觀察力也會被磨滅的。雖然這張我只是拍窗簾,但其實是一張致敬照,至於對象是誰請自行想像。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26,27,28,29:小孩一直都是一個很好的攝影題材,只是因為我怕被打,所以常常只拍熟人和自己的小孩。另外,我也是個散景迷。因為沒有全幅機(我直接用中片幅),我只能屈就Apsc有限的散景。小孩個頭小,很容易營造出散景效果。另外,我知道甚麼是二線性,但也不覺得奶油散景有迷人到哪去。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32,33,34:我知道裝遮光罩是個好習慣,但有時候遮光罩鬆脫還真是個大問題,特別你手上還是顆超廣角的時候。圖32相對是比較理想的,因為舉手的人多了些,可惜三太子沒轉過來。圖33三太子轉過來了,舉手的人卻少了。之後我很有耐心的等不到類似的場景,於是很失望的退出人群。這說明了一件事....關鍵的那一刻總是隨縱即逝。因為這樣,我必須求助後製的方式:直接裁掉上下的肥肉。結果出來的效果是更理想的,也更符合我自己一開始的期望。雖然裁切後畫素降低,但也在七百萬以上,要放大絕對是不成問題了。當然,我對原始檔的色調很不滿意,因此還額外降了些飽和度。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37:相信這是很多人拍過的景,我沒有拍的很好,但多少有像之前攝影老師致意的企圖。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39,42:基本上這個景好的就是這道曙光而以,其餘挺乏善可陳的。曙光好看是好看,也不難拍,但我總不知道怎麼拍的好。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41:有些人很喜歡拍佈景,但佈景畢竟不是攝影者自己的創作,拍漂亮的造景竊為己有取得認同其實有點取之無道。我偶爾也會拍這一類照片,但一直覺得這類照片看不出甚麼有趣的東西。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43:縱使不是對比色也可以用來單純表達顏色,只是這類照片不是apsc或ff擅長的領域,而是中大片幅的領域。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44:鵝媽媽帶鵝寶寶回家。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45:神父的傾聽,雖然未必看的出來是神父。因為拍人不好意思,拍影子快些。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47:逆光照是人像外拍很常見的招數,看起來挺唯美。其實逆光照需求的器材等級不高,kit鏡加內閃就可以了,甚至高階傻瓜都可以輕易做到。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64:iso1600以上的堪用高感,在十年前是幾乎無法想像的一件事,現在的新相機甚至可以到達3200。在光線即為昏暗的場景下,縱使是3200以上仍舊不足,這過去只能由閃當補強的部分,現在似乎幾乎完全解決了。在極度昏暗的拍攝環境下,為求被攝者的生動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彩色高感下出現的雜訊,我會直接以黑白高感拍攝。畢竟,黑白再怎麼雜訊還是黑白。就這樣,我拍出了自己很滿意的一張照片。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95:前面有放黑白版本,原版是彩色的。因為我覺得前面的綠色很礙眼,所以修成黑白,不過看久似乎彩色順眼些。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愛拍照的素人自問自答(圖少砲多)
圖94,93:雖然我會用黑白高感拍攝,有時候還是會直接以黑白檔拍。我喜歡這張照片的構圖,但這是一種在拍攝當下與現場環境折衷的結果:我必須有效的閃躲雕像前的人潮。



2012-02-14 2:2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圖少砲 素人

freud0718 wrote:
  接觸拍照數年,初...(恕刪)

好久沒在01上看到這麼長的文章了
先給你拍拍手
內文斷斷續續看
等下班回家再仔細閱讀

freud0718 wrote:
  接觸拍照數年,初...(恕刪)

首先,文字實在太多了
必須要慢慢的閱讀一下
其次,當初我買DC的時候也相信DC也可以拍出好照片...
(雖然我現在大多都是使用單眼)
感謝分享
應該又會是高樓了...
與其執著於拿什麼機器拍什麼題材, 該怎麼拍, 不如搞清楚拍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感謝分享...

freud0718 wrote:
  接觸拍照數年,初...(恕刪)


純推不下.....感謝!!



文章大略看了一半 樓主非常有心!!

重要公告:我不是懶猴家族,也不是天才家族的成員之分身!

freud0718 wrote:
  接觸拍照數年,初...(恕刪)



做個記號下班慢慢看


不過關於垂直手把那點 我建議該買就不要省


不然長期垂直拍照手腕會受不了 小弟就有切身之痛



freud0718 wrote:
網路嘛!表面上說分享惠及大眾(雖然我都不認識,講的也不一定對),內裡不外乎我這個小宅男裝大師的自嗨而已...(恕刪)


非常精闢的論述, 01 好久沒有這麼營養豐富、有料的自嗨文了,給您按個~~




美是一種永無止境的追求。 http://blog.xuite.net/lcying/A710 http://lcying.pixnet.net/blog
我也要好好學習攝影的技巧....不單單祇靠昂貴的器材!!
同一個角度,同一個位置拍照,就會因攝影者的不同,拍出不同影像....讚讚讚!!
難得的好文章,頗能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尤其是遭遇瓶頸的人,應該會有很深的感觸~聽君一席話,勝讀萬卷書~
好棒的文章!

看了照片,再想想自己拍照的理由
突然覺得 DC 還真的比較適合我... 這是篇解毒的文章?!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