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不一樣的是,這幾次每每帶著不同的「相機」隨身前行。但因為沒有很豐富的經驗,更沒有很充足的配備,只是嘗試著用四種機身,在工作之餘走走拍拍,看看會不會有不同的感受與效果。有些照片經過軟體強烈後製,一次把四組相片貼出來,趣味一下,請各位大大賞景之餘,懇請手下留情...

機身列表(照下文順序):
1.iPad 2(聽說有人用來講電話,所以拿來拍照應該也只是剛好

2.Contax G1
3.Nikon D90
4.HTC Desire HD
回文加上 5.Mamiya C3
拍拍走紀錄文...開始!
《No.1 iPad 2》
第一次去北埔,帶著新買的iPad隨行,一開始是因為要工作,後來索性拿起來拍照。拿iPad拍照的感覺真的怪怪的,人家都說我好像是拿菜單的服務生!但也有好處:可以在拍照的過程中與居民聊天,很容易搭上話題,更能體會到北埔的人情味。

國定古蹟天水堂,約建於西元1835年,是新竹縣唯一的國定古蹟(一級古蹟)!屬於私人宅邸,並不對外開放參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姜家後代居住其中,且自力修護,這可是個大工程!

不論是不是古蹟,當然也有一些沒有人維護的老房子。不過,後來在北埔街道上漫遊時,發現有很多人,特地承租或買下北埔的老房子,自力進行修復,在北埔展開秀麗的山居生活!

混合了稻穀與稻草的泥牆面


關得密密麻麻,咦,門還是打開了呀!

巷弄間的居家生活,利用水溝蓋上的空間,種種青菜!

小小太陽能板

居民自產自製的筍乾,所謂種了拿來吃、吃不完拿來賣!在北埔周邊地帶有許多小小的農產品攤位,比起老街上的店面也許樸素了些,人情況味更美妙!



北埔慈天宮前的「一人大樂隊」,周末都可以看見他努力的演奏喔!

最後奉送一張朋友的側拍...
《No.2 Contax G1》
第二次去北埔,是以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為主的行程,外加可能會遇到攝影師葉裁先生,這天便乖乖地帶著 Contax G1,順手抓了幾卷軟片匆匆上陣。沒想到,一邊工作、一邊使用底片機拍照,其實心情上很難調適...拍照時或許還是要靜下心來!
目前只送洗彩色的,黑白要等忙完再自己沖囉...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是鄧家的私人宅院,原為鄧世源醫院。現在鄧家人出借場地供國家使用,並列名文建會地方文化館中,第一間以攝影家為主題的紀念館。鄧南光先生鍾情萊卡(愛到可以在紙上寫下「我愛萊卡」四個大字

來個工商服務時間!

陳板進行式-2011陳板手機攝影展【網頁】(陳板是作客家文史研究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者)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網頁】

從前,這裡喚作「柑園」,秋天的庭院中,肯氏南洋杉爆開的果實如雪一樣隨風飛舞、空氣中瀰漫濃郁的夜來香氣味,還有一棵好大的樹!

樹上掛著的燈籠,若有活動時,到晚上會點亮。不過,這邊只開到下午五點哪?!

庭院裡有很多甕,長出各種不同的雜草。

這是手機攝影展的工作現場,這些相框都是工作團隊從各地向朋友借來的,不只有台北、新竹、南投... 還有法國!總數超過兩百個!

紀念館附近的巷弄,堆的雜物,對有些人來說是垃圾,對有些人來說,可是可以用來賣錢、再利用,或是很特別的古董家俱,全看大家的需求。

聽說有人買下這個有著小紅門的頹圮老宅,依著原建物的工法進行整修。巷弄之間,雅致又奇妙。

小有名氣的店家水井茶房,氣氛很好,可以在這裡喝到很棒的膨風茶與水果醋,可惜的是他們用很花俏的馬克杯來裝茶... 真是讓人抱頭嘆息啊啊啊~~~

遊客散去後的北埔,空蕩蕩的,只剩一些居民在路上走著。

《No.3 Nikon D90》
這天是攝影展的開幕,北埔的天氣非常好,直接出動好久沒用的D90來暖暖機。
話說之前每天亂拍亂拍之下,爬山啦、雪地啦、潑水節啦,D90的快門數已經破16萬了(還不小心摔過幾次),可是怎麼都不會壞呢?雖然少了換機的理由,但也讓人用起來很放心。


進到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內先拍一張!館的左邊是鄧南光的作品常設展,右邊就是新加蓋的多功能活動空間,是一個半圓形的透光玻璃室,可以喝咖啡看風景。夏天有點熱,但秋天一定很舒服。

攝影展的一個角落,被佈置成小客廳的樣子。

客廳櫥櫃的背面,把一個文史工作者的「一個月間的生活」給表現出來,看陳板的行程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行程超滿,非常恐怖啊!
做這個展覽的預算是零元(是邀請展,但館方只能提供場地...真是太慘了),所以現場有販賣彩色明信片組,請大家多多支持~(對不起忘記拍照片


展場一角

其中有一區設計有透明片的隔間,是個「撩人」的美女,後來我也有用手機試著拍拍看(請見下文),滿妙的!


以都市變遷與文化毀滅為主題的紀錄區,沒有附加文字說明,要自己用眼睛去尋找照片中的細節。這中間最大的一張便是最近鬧得風風雨雨的竹北璞玉計畫特區,以後,田園的景致勢必越來越少啊!
展覽看一看,當然還是要去北埔老街晃晃囉!

許多人家在蓋新房子時,會把舊屋子的基石也留下來。現在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用途,但將來一定會有用的吧!有這麼一種檢樸的客家美感。

土磚


到了北埔,一定不能只在老街上人擠人喔!最美的景色還是在小小的巷弄間,生命力與居住感也最為豐富。

雙颱共伴來襲前的竹北高鐵站景色。竹北也是變遷甚大的地方,看完攝影展後,又來到高鐵站,心中會掀起很多記憶與故事。
《No.4 HTC Desire HD》
最後一次去北埔,新竹已受颱風影響,飄起了毛毛細雨。一邊期待著九降風起的乾燥季節,一邊拿著手機,在小雨紛飛的巷弄間獨自漫步。
手機拍照雖然方便,就算不太挑剔畫質,也需要時間去找出自己的習慣。不知道是選的拍照模式太僵化,還是心情如此,後來選的照片都深深暗暗的。現在看起當然不會滿意,但也算是一段旅程的紀錄吧!

今日風大、無法營業!(若非手機,恐怕根本不會拍下這張令自己莞爾一笑的照片)

有點像京都石塀小路的巷弄,遊客不多,孩子在笑鬧奔跑著。


巷弄裡盡是居家場景

編竹夾泥牆

覆上一層層灰泥的土磚牆

頭擺拍過的老房子窗格,不到一個月內,竟看見藤蔓攀爬而上,好似存在已久!有一種柔軟的霸道姿態。

不知誰在老甕裡放上荷花,經不起時間與秋雨,默默為自我的生命送行。

再進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的手機攝影展展場區,小客廳搖椅上被放上老木盒,可以自由翻閱裡面照片(旁邊桌上還擺了本超舊的唐詩三百首XD)。

這次用手機試拍透明片的影像,嗯... 下次再試試看別的角度好了!

原本放滿商品的玻璃櫃被清空,貼上透明的影像,室外光能穿透影像而過。右邊那幅即是北埔慈天宮的照片。

這張是陳板在進行社區營造工作時,為伙伴留下的影像,有點像劇照般的搞笑,但也看得出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本身即蘊藏著某種情誼。
《後記》
經過幾次的拜訪,深感北埔是一個居民單純和善,但文化深刻複雜的地方。最美的景致不在老街的商家,也不會是一盤盤客家菜,而是行走巷弄間,看見老舊的歷史與新起的生活相互交錯的風景。
iPad跟手機拍照有一種輕鬆的愉快,一台簡單的單眼操作起來特別快速便利,而底片機不斷提醒自己去思考攝影的歷程(雖然挫折感常常很大),不同的設備,記錄同一個地方,每一幕對自己來說,都有其獨特的記憶空間。
最後... 在展場遇見好幾次曾任伊士曼特約攝影的葉裁老師,固守銀鹽之美的他,也來看手機攝影展!(或是單純來找老朋友聊天?)是滿奇妙的感覺。我想,不論表達的方式為何,愛著自己所攝之物,才能讓生命更加豐沛珍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