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前的準備]
家裡的環境儘可能弄亮點, 換新的燈管或使用立燈, 檯燈.... 光線顏色也儘量一致. 對不使用閃燈的拍攝有很大的幫助. 拍照前也要記得把所有的燈打開.
[機身的選擇 D70s --> D200]
會買單眼相機主要就是為了記錄小女的成長過程, 剛開始的配備是 Nikon D70s + 18-70 mm kit 鏡, 這隻鏡頭在室外表現很不錯, 不過小朋友大多在室內,這隻鏡頭幾乎都躺在防潮箱裡. 可惜了....
- Nikon or Canon
選擇 Nikon 而不是 Canon, 因為 Nikon 機身上的圖示對我而言比較容易了解, 一些基本功能拿了相機試一試大概可以知道怎麼用, 很好上手. 所以說明書就比較少看了, 一直到換了 D200 我才知道原來 D70s 的白平衡也可以微調, 哈, 我對不起你 ... D70s! 都是因為你太容易上手了.
- 畫素
畫素本來不是我考慮的因素, 因為當初覺得都是在電腦或電視上看, 了不起洗成 4x6 的相片, 三百萬畫素就夠了, 後來開始後製才發現, 要裁切改變構圖而不損失畫質的話, 畫素就要考慮一下了, 還好主角都是小朋友, 我們不會把小朋友拍的很小, 即使拍的時候連媽媽一起入鏡, 可是後製時覺得媽媽表情不好, 或是要突顯小朋友的表情, 動作, 只保留小朋友的部份, D70s 的六百萬畫素也夠用了.
換了 D200 的千萬畫素, 慢慢開始覺得高畫素能提供較大的後製彈性. 為了捕捉小朋友的表情, 有時時間實在匆促, 相機一開機就開始拍了 (所以建議關機之前, 要記得把相機設定調回最常使用的設定 ex. 相機的白平衡設定) , 這時候就別想要取得理想的構圖, 我的做法是把畫面拍的稍廣一點, 用後製裁切來取得較滿意的畫面, 高畫素可以讓我們裁切出來的畫面在電腦, 電視 or 4x6 相片輸出的品質不會變差 (我會調整成 2100x1400 去洗 4x6). 所以本來還把 D200 設成五百萬畫素在拍, 後來都改成一千萬畫素的解析度了.
以這張照片為例, 這是裁切後的結果, 拍的時候並沒有看到那坨還沒有滴下來的口水, 後製時才發現, 特別裁切成特寫, 記錄下五, 六個月大的小朋友, 口水特多的時期.

- 機身重量 & 高 ISO (有關係嗎 ?)
拍小朋友小的時候幾乎都在室內攝影, 安全快門 & 高 ISO 就要比較注意. D70s 的重量對我而言還滿剛好的 (我很瘦), 50mm * 1.5 = 75, 安全快門 1/75, 用 1/30 還可能拍出清楚的照片, D200 就重了些, 比 D70s 多了三分之一的重量, 對我而言就真的要保持在安全快門以上 (1/80 s) 才不會手振.
D70s ISO 1600 的畫質真的比較糟, ISO 1600 洗出 4x6 相片的效果我不能接受 (沒有後製去噪點). 還好可以用慢一點的快門拍 (用 1/60 的快門有時會拍到小朋友動作有動感的效果), 所以實際拍的時候最高用到 ISO 800. D200 我需要較快的快門, 所以會用到 ISO 1600, 洗出 4x6 相片的效果還不錯, 曝光正確的話看不出明顯的噪點.
曾經試過用減少曝光的方式提高快門, 再用後製調亮, 之後發現一樣是 ISO 800, 用後製調亮的噪點會比正確曝光的噪點明顯. 高 ISO 時這種技巧效果不是很理想.
- 白平衡
D200 的白平衡結果看來比 D70s 準確, 不過現在都還是用軟體批次自動白平衡, 差別是 D70s 自動白平衡調整結果不佳的情形比較多, 這時候就要手動調整了.
- 連拍
拍小朋友很擔心錯過瞬間的表情, 所以我會使用連拍, D70s 一秒三張的連拍速度對我而言已經足夠, 因為連拍的結果就是很花更多的時間去挑選, 去後製, 所以我很喜歡 D200 連拍設定的彈性: 單張, 慢速連拍 (每秒 1 ~ 4 張可以自己設定), 高速連拍 (每秒五張). 我還是一樣設定在每秒三張.
- 對焦點數目
因為會連拍, 所以對焦點的數目就會影響到構圖. 剛開始用單張拍攝時, 就像用消費機拍一樣, 半按快門鎖住對焦點及光圈, 快門, 再去構圖. 但是連拍就不能這樣做, 都是對焦點對完焦就劈哩叭啦開始連拍了, 而且又是大光圈, 景深淺, 如果對焦點不在小朋友身上, 小朋友會不清楚, 所以連拍的相片構圖看久了就覺得比較單調, 本來想說用裁切的方式改變構圖, 對單張的照片沒有問題, 但是我會用多圖組合, 把小朋友的連續動作(通常是四張照片) 組合成一張, 如果要裁切的話要四張都裁成相同位置相同大小再組合, 太花時間了, 所以有了換機的念頭.D200 的 11 點對焦目前用起來很滿意. 只是拍照前要多花一點點時間去選擇對焦點.
除了前面提到 D200 比較重之外, 比 D70s 耗電讓我覺得有點小小的不方便, 也許是 LCD 比較大的關係吧. 用 D70s 我覺得第二顆原廠電池是多買的, 拍到沒電真的拍滿多張, 而且小朋友還小, 睡眠時間比較久, 也不會外出, 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充電. D200 一顆電池大概拍 3xx ~ 5xx 張, 我又怕電池的記憶效應, 所以都用到快沒電了才換電池, 有時就會因為電池沒電而錯過一些鏡頭.
[試拍]
剛開始使用 D70s 就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 就是沒有調整相機上的 LCD, 而且那時候也不會去看直方圖, D70s 剛到手時 LCD display 比實際照片還暗, 就傻傻的一直加 EV, 結果回來 NB 一看差點暈倒, 幾乎都過曝. 還好這時小朋友還沒出生, 一切都來的及, 新的相機, 試拍還是很重要的.
換了 D200 之後, 把相機設訂到 "更鮮豔", 東拍拍西拍拍, 覺得 Nikon 終於有不輸 Canon 的顏色, 結果去拍小朋友, 怎麼看都覺得怪怪的, 後來才想到去改模式, 調成 "人像" 之後, 不用後製就可以看到小朋友粉嫩的膚色, 就不枉費我換機了.
最好先在家裡拍拍看, 觀察一下快門夠不夠, ISO 到多少的畫質覺得可以接受.... 會手振的話就要想辦法把環境弄亮點囉.
差點忘了提醒一下, 對焦輔助燈也要記得關掉, D70s 的對焦輔助燈亮的像小手電筒一樣, 之前用的消費機並沒有這個功能, 所以沒有特別注意. 拍照遇到第一次亮燈時我也愣了一下, 心想內閃沒有彈起, 快門還沒按下去, 亮的是什麼東西.... 當然免不了挨老婆大人一頓罵囉 "不是要你不要開閃光燈嗎, @#$%^&...", 後來查了說明書才知道是對焦輔助燈. D200 一到手就關掉了, 也不知道會不會亮.... :)
[白平衡設定要注意]
小朋友所在的環境燈光會比較柔和, 大多是黃光, 如果相機自動白平衡照出來還是太黃的話, 請得設定成 "燈泡", 相機應會再多修正一點. 如果還是不行, 就用自訂白平衡, 拿張白紙或灰卡自已設定白平衡, 因為這時候小朋友待的環境的光源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所以設定一次應該就可以了.
我剛開始就是沒注意到這點, 都用自動白平衡拍, D70s 的自動白平衡較不準確, 還是會有色偏, 加上 NB 的 LCD 比較不黃, 結果我覺得顏色還 ok 的照片, 洗出來之後真是黃到不行 (Sigma 鏡頭偏黃的特性應該也有影響). 一百多張照片幾乎被我丟了, 還好岳父母看了照片還是說照的不錯, 就全部送給他們帶回去做紀念, 我再去重洗! 當然就要先借 Spyder 校正過螢幕囉. 雖然不會和洗出來的相片顏色一模一樣, 至少不會差太多. 不過一次調一百多張還真是滿累人的, 雖然有批次處理, 還是有不少覺得不滿意要手動調. 沖洗這批照片也特別請相館幫忙去黃. 不過相館說他們他們去黃的效果有限.
[鏡頭 --> 以大光圈為主]
小 baby 大多在室內, 因為老婆大人不淮我使用閃燈, 連跳燈也不行, 所以大光圈鏡頭是一定要的啦. 為什麼用單眼相機而不是消費機來拍小朋友, 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傢伙, 室內拍又不用閃燈, 就只有靠大光圈鏡頭來拍出明亮, 清晰無手振, 即使用到高 ISO , 噪點相對而言也較不明顯. (給各位像我一樣的新手爸爸或準爸爸一個敗單眼相機+大光圈鏡頭的理由

除了 18-70 kit 鏡之外, 敗了 Nikkor 50 mm F1.8 & Sigma 18-50mm F2.8 這兩隻大光圈鏡頭, 小朋友六個月前的照片幾乎都是這兩隻鏡頭拍出來的. 小朋友三四個月大以後, 回到南部有後院的老家才輪的到 18-70 出場.
用 D70s + 50mm F1.8 覺得 F1.8 就是可用光圈, 但是後來換了 D200, F1.8 好像會脫焦,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 因為現在小朋友也比較會動了, 大光圈的時候, 小朋友一動就容易脫焦, 拉高快門速度就可以看出是脫焦還是手振. 因為 D70s 用較慢的快門速度拍攝, 所以如果脫焦可能就會認為是手振被我刪除了. 不過這隻鏡頭現在都用 F2.0 在拍就是了, 我滿意的照片很多都是這隻鏡頭拍出來的, 真是超值 (NT$ 3600, Canon 的好像更便宜).
本來對 50mm F1.4 很心動, 但是考慮到 C/P 值, 加上換了 D200 可以用高 ISO 來提高快門, 所以就不換鏡頭了. 在自己家裡拍小朋友(小朋友獨照或是和媽媽一起入鏡)大多用這一隻拍.
有一次想拍小朋友近一點的特寫, 結果發現無法對焦, 一度還有點擔心是機身還是鏡頭壞了, 但是離遠一點又可以對焦, 才猛然想起鏡頭有最近對焦距離的限制 (這就是新手啊), 這顆 50 mm F1.8 的最短對焦距離是 45 cm. 太可惜了, 如果能縮短一點 C/P 值就更高了. 近拍就交給 Sigma 18-50 F2.8 代勞了.
Sigma 18-50mm F2.8 還滿方便的, 因為是變焦鏡啊 ! 哈... 顏色會有點偏黃 (or D70s 白平衡比較不準 ? D200 比較少配這隻鏡頭, 現在也比較會去後製, 所以比較沒注意了), 不過最短 28 cm 的對焦距離在小朋友不太動的時候 (睡覺或很小不太會動), 想要靠近一點拍很好用, 不過要注意靠的太近拍照的快門聲會不會把小朋友吵醒. 有一次就是把小朋友吵醒了, 結果老婆花了很大的力氣才又把她哄睡, 所以以後就不讓我靠的太近拍了. 現在長大一點是我不敢靠的太近拍, 小朋友的動作愈來愈大, 怕鏡頭被打到, 不是小朋友手痛, 就是我心痛 (or 兩個都痛).
F2.8 的成像我覺得還 ok. 只是 F3.2 + D200 ISO 1600 的噪點好像比 F2.8 + D200 ISO 1600 明顯, 這讓我有點納悶, 高 ISO 的噪點應該和機身比較有關才對, 這點還沒有仔細的比較過, 會再注意看看....因為老婆大人另外有兩位同事的小朋友和我們的差不多大, 小朋友大一點之後, 大家三不五時會帶著小朋友聚會聊些媽媽經, 這個時候 18-50mm 就比 50mm 方便多了 (多人一起入鏡).
最近終於買到了市場上缺貨已久的 Nikkor 18-200mm VR F3.5-5.6, 雖然不是大光圈, 但是有防手振, 如果要強調小朋友的動作(慢速快門)的話... 還是不要好了, 光圈太小, 快門太慢 (< 1/30), 動作可能會整個糊掉, 只剩清楚的媽媽. 而且我們大多數時候要拍的是小朋友清楚的照片, 快一點的快門還是比較常用的. 還好現在小朋友六個月大, 比較有機會到戶外了.<br>
[軟體]
這點就覺得 Nikon 很不夠意思了, 只附了一個 PictureProject, 覺得 NC 太貴, 用過試用版也覺得不太順手, 可能是功能太多不知道怎麼使用, RAW 檔又太大所以一直都用 JPG 拍, PictureProject 處理 JPG (Auto Enhance) 也慢的很, 曾經批次處理大概一百張圖, 跑了一晚到了早上要上班了發現還沒跑完, 我的 NB 是 P4 1.7GHz, 256MB RAM + Windows XP Home Edition. 我知道 RAM 小了點, 現在已經加到 768MB, 但是和 nEO iMAGING 的處理速度比起來真的是差太多了. 擔心 NC 會更慢, 所以就不考慮 NC 了.
還好後來看到同學的推薦用 nEO iMAGING, 好用, 方便, 處理速度又快, 功能又多, 後製至少會加框 & 日期 & EXIF. 加框覺得相片看起來比較有質感一點. 加日期要記錄小朋友的成長. 加 EXIF 可以注意拍照的設定, 比較起來很方便, 對攝影技巧的進步也會比較快.
不過要注意一下 JPG 是破壞性壓縮, 所以後製最好一次到位, 我的習慣是會把原圖保留下來, 如果要重新後製的話還是把原圖找出來改. 曾經對同一張圖改來改去, 改到後來連身為新手的我都看的出畫質的損失.
後製照片之後發現, 在 nEO iMAGING 裡很銳利的圖, 用 windows 內建的 viewer 看圖就變的糊糊的, 但是照片洗出來是 ok 的, 所以認為是 show 圖軟體的問題, 就不太去管他, 除非必要, 否則不想花錢去買軟體了. 前不久有版上同學推薦 FastStone Image Viewer 這套免費軟體, 安裝了一下發現真的好用, 秀圖時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做平滑處理, 移動 mouse 就可以看到 EXIF 資訊, 縮圖, 工具列, 不用點來點去的. 還有多圖比較功能 (最多四張), 在連拍的照片裡要挑出滿意的作品, 這個功能不錯, 所以現在都用這套軟體看圖.
[備份]
資料的備份也要注意, 千萬不能讓心血毀於一旦, 所以我用 2.5 吋 USB HDD 和光碟片做雙重備份. 光碟剛開始用 CD-R, 後來開始用連拍之後, 原圖的數量大增, 用 CD-R 備份愈來愈吃不消, 現在改用 DVD+R 備份. 之前看了幾台剛發表的藍光光碟機規格, 有的碟機並沒有支援 CD 片的讀寫 !? 所以改用 DVD+R 備份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至於 USB HDD, USB 2.0 規格應該還會存活好一陣子吧.
[目前還想敗的配備]
Sigma 18-50 mm F2,8 MACRO
--> 如果不會偏黃, 加上現在沒有 MACRO 鏡, 價位可以接受的話, 會把 18-50 mm F2.8 換成這一隻
Tokina 12-24mm F4
--> 如果有機會出國去玩就會去買了.
腳架
--> 如果有機會出國去玩就會去買了.
SB-800 閃燈
--> 老婆說小朋友要到三歲左右視力發展才比較完整, 意思就是我兩年半內不能買閃燈. 有點悶.
[少用的配備]
OTG
--> 用 1GB or 2GB 記憶卡在家裡拍小朋友很少會拍到滿, 所以 OTG 太早買了, 晚一點買相同價錢應該
可以買到大一點的容量.
CPL
--> 少用, 因為很少到室外拍. 也不會隔著玻璃拍小朋友.
這一張是兩個半月大時 D70s 拍的

這一張是五個半月大時 D200 拍的, 還請各位前輩指教.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