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個小疑問。
我今年四十歲了,用膠卷相機時的一些點滴,現在還記得。
當時,一個膠卷最多36張底片,沖洗費用儘管不高,但人們拍照時總是非常小心,深怕拍了以後,沖洗出不理想的照片。所以我們那個年頭,拍照可是件大事,被拍的人,總得正襟危坐,做好表情,這才按下快門。現在流行的「自拍」,拿起相機就往自己臉上拍的事情,在我們那時候絕無可能。
根據《海角七號》的故事推演,「友子」的這張海邊照片,拍在戰前。那時拍照更不得了,有錢的人家也不見得有自己的相機,多半是在婚喪喜慶時請照相師傅來家裡,儘可能全家入鏡。拍照時,正襟危坐不說,連表情都不能表現得太過誇張,別說「大笑」,連「微笑」的表情都不曾看過。
如此看來,這張「友子」照片,是否在「時代感」上欠缺了點甚麼?女主角攝影的地點,不是在家中閨房、不是在屋外廣場,而是到海邊。顯然不可能是請個攝影師拍出來的。那麼,這位拍攝他的男主角(日籍教師)必定擁有一部自己的相機。以一個教師的收入,有可能嗎?
再者,女主角兩手自然地握著裙襬,沒有當時被拍攝者慣有的「如臨大敵」的表情,這似乎也少了一點「時代的韻味」。
我的這一點小感想,不知道各位精於攝影的網友們,是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