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為最近借了幾本攝影書籍的有感而發。
有必要特別說明的是,我並沒有在幫人上課,我的攝影課這個題名只是自己對攝影歷程的一個回顧與整理,甚至說是一種避免忘記的提醒,是我替我自己上的攝影總複習。
(我已經當怕了講師,而且資訊系統分析才是我的專長,攝影完全是興趣,所以請補教界的攝影前輩不用預設立場。)
其中有些心得我認為是不完善、不夠成熟、充滿可非議空間、甚至幾年過去,我可能會再次推翻的理論(如果我還有在繼續拍照的話XD)
也就是這樣的東西,讓我特別想分享上來。
很希望能看到前輩們更精闢的見解。
這樣一方我可以偷偷學招,另方面也是對利用這個論壇的影友們的一種幫助。
希望前輩們可以不吝賜教m(_*_)m
由於原文是發佈於部落格,屬於比較私人的空間,有些用語可能會過於輕鬆或不夠莊重,還請各位多多包涵。
----------------------------------以下正文------------------------------------------
我常常思考,構圖的意義。
也就是問我自己─"構圖"是怎麼一回事?─
許多書或教學文都會對照片進行條理式的分析,例如:

這是一張三分構圖法,帳篷屋頂約佔1/3,是為前景,天空雲彩的線條也在約1/3的位置,稱為背景。而101大樓與層疊的山巒則放置在中間,是為中景或主體。
並且帳篷的屋頂為一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點有指引視覺方向的作用。
接著附上一張畫上線條的例圖,顯得清晰易懂又十分有說服力:

這類型的構圖+圖例解說真的是看都看不完,不信各位用”構圖”當關鍵字去Google一下,隨便點個三五篇,假如沒看到這些線我免費當裸體模特兒給你拍XD
(這裡並不是否認做圖例傳播知識的前輩的貢獻,旨在點出氾濫的構圖論,後面會詳加說明)
講解構圖,定義法則的趨勢越演越烈,到最後可能什麼鸚鵡螺都畫出來了...
以往我看到這類型的文章,腦子裡會產生幾個疑問:
1.拍的時候真的需要去想這些構圖原則嗎?
2.構圖會不會全都是事後諸葛?
3.照著這個構圖法則去拍,真的就能拍出好照片?
拍了這些年,慢慢的,對我當初的疑問也有了想法。算是我自己給我自己的解答,也希望可以給有著同樣疑問的朋友一個思考的方向。
--------------------------------------------------------------------------------
拍的時候真的需要去想這些構圖原則嗎?
有可能真的想到一個構圖法則,然後照著拍。然而更多的狀況是:完全沒有想到構圖這件事就拍了。以我自己的觀點來說,拍照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與其去想那些複雜的構圖或者要求自己取景符合構圖,倒不如好好想想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我也十分不解黃金比例這件事。有哪位影友出門會帶尺去量畫面裡主客體的邊長並且計算面積,然後調整比例到黃金的請聯絡我,我請你吃黃金咖哩順邊偷招XD
除了有時候拿相機上的井字構圖線來參考前後景比重,我沒有想過太多其他關於構圖的事。
拿你的精力去找有特色的前景、找幫助你說故事的背景、找能放在畫面中的幾何圖形跟外框。這些都能夠創造出非常別出心裁的畫面,而不是花費全副精力去找:
我現在拍的畫面符合什麼構圖原則?
我該用什麼構圖原則來安排我現在的畫面?
徒然浪費你的時間之餘,到底會把人塑造成什麼樣的攝影者呢?
--------------------------------------------------------------------------------
我攤開一張折了四次的A4紙,紙的摺疊線有點破損。顏色也有點泛黃。
”我畢生功力都凝聚在此了...”我得意的對一向尊稱我大濕的影友說。"
“大濕,這是什麼?”影友踮起腳尖,左瞧右瞧,但殊不知就算我整張紙給了他,他也一樣瞧不出個所以然。
“這是構圖九法,聽名字就知道,跟獨孤九劍的威力是不相上下”我得意的鼻孔朝天。
“哇...”
“三分構圖、井字構圖、S線構圖、三角形、垂直、對角、放射、對稱加上鸚鵡螺構圖,會這九招,隨便拍都打趴你們這群一點構圖技巧都沒有的小菜菜”
“哇~那大濕,這要怎麼使用啊?”
“使用方法很簡單,不困難。第一種是觀察你的環境,再來比對跟上面那一種構圖比較相符,調整到完全相符,就拍了!”
“喔...”影友B若有所思。
“另一種是,看這構圖九法,用你的全心全靈,去感受此情此景,當下的磁場,感應出哪種構圖法比較符合你的創作意圖,然後再現場開啟你的寫輪...喔不是是攝影眼,把符合那種構圖法的景給找出來!”
影友目瞪口呆,彷彿一句話也說不上來。
“看好了啊!”我用手背拍拍我的構圖九法,發出了響亮的聲響。
“以現在來看,天氣陰霾,我們可以用這種三角形構圖法,在畫面中放置一個三角形來指引方向,創造有張力的畫面”
說完,我扛起腳架與相機,往多拉a夢博覽會走去...
--------------------------------------------------------------------------------
約莫過了45分鐘後,影友B終於打破沉默:
“大濕~找到了嗎?”
“一幅有生命力的作品哪有這麼簡單!”我不禁大聲了些,幾個家長跟小朋友往我這個方向看。
“好的作品得來不易!既然我三角形構圖找不到景,就表示今天不適合創作。連個三角形都找不到了,等等我怎麼施展我的黃金比例分割?”
我從攝影背心的口袋裡掏出游標卡尺、量角器跟計算機。
“看到沒?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孕育出一幅曠世巨作!”
“哇~原來在構圖九法之外仍然天外有天啊~大濕,您真的是大濕!”
--------------------------------------------------------------------------------
構圖會不會全都是事後諸葛?
這個問題比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容易些。世界上是先有圖還是先有構圖法則?
答案很明顯,一定是先有圖。(誰?剛誰說不明顯!?)
攝影誕生於繪畫。照相機的雛形─暗箱─最早也只是用於臨摹風景時使用。
我們可以想見,在還沒有攝影而只有繪畫的時代,就已經有了構圖一詞。
攝影的雛形至今不過兩百多年。
但”國畫六法”誕生於南北朝時代,約在公元五百年。
“構圖法則”由達文西所創,約在西元1400-1500年之間。
構圖是藉由分析與歸納當代的畫作而產生的理論。我們當然可以說,構圖本來就是事後諸葛,他完全是一種對成品分析的理論。
為了歸納整理出好的圖像之所以迷人的特質,分析類似圖像的共通點,並且為了傳播或教育的目的集結成論─這就是構圖誕生的過程─
那麼,拍攝時明明完全沒有想法,將照片拍回家,做分享及教育用途時,卻搬出一大套的攝影理論,甚至裁切翻轉照片,調整照片去符合理論。這樣做對嗎?
也對,也不對。
拍攝時拍攝者心中是否浮現過構圖理論,這完全是自由心證。甚至拍攝時意識雖然沒有運作,但長久以來觀看照片等美術作品造就的美學素養,在潛意識裡驅使攝影者做出一個好的,有Fu的構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確實存在的─
事後為了傳播、教育的目的,出於將照片的拍攝過程系統化的必須性,讓攝者需要去對自己的照片做出條理分析(總不能只說我這樣拍是因為有Fu吧?)而去做的構圖分析,我認為是必須的。只要是符合事實並且正確不過份矯作(例如為了符合每個法則裡的點而去做變形與裁切),我們不能說這有錯。
但錯就錯在,構圖理論的無限上綱與無限擴充...
--------------------------------------------------------------------------------
島內有一個奇妙的現象,就是存在各式各樣的基本教義派。
在攝影圈裡,有篤信不花錢不攻頂拍不出好照片的器材派,也有深信火柴盒也能拍出好照片的腦袋派。
(當然台灣也真的有能用火柴盒拍出巨作的真正大師)
器材派或腦袋派沒有對錯,我認為都對。主要是各種基本教義,為什麼要簇擁的這麼熱切?彷彿值得殉道般的狂熱?
這種現象成因說穿了也單純:什麼話說得篤定了,毫無轉圜了,大師氣勢也就油然而生了。
只要把正在研究的事情奉為圭梟,大肆宣揚就能有大師光環加持,那麼有構圖派的存在當然也不足為奇。
如同器材派會說”收齊大三元我才知道什麼叫拍照”,頭腦派會說”重要的是相機後面那顆腦袋”
構圖派的人都說:
”多看看別人的構圖才能拍出好照片!”
”像我這張照片用的就是鸚鵡螺構圖(或是暴龍雷克斯龍三角龍構圖)”
”學攝影最重要的就是構圖!”
彷彿不懂這件事,在廁所拷秋勤都會被槍決。懂了這件事,冤枉害人被槍殺都沒要緊!
這不禁也讓當時的還是攝影新生兒的我心生疑惑。好像相機後面重要的腦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負責構圖,沒別的了。
接著開始網路上學習構圖的過程,卻又發現,好像什麼照片都要攀上構圖理論,才顯得專業而凜凜不可侵犯。
構圖被神格化,其他凸顯主題的手法、光影的掌握、前後景的安排,好像都被遺忘或是包含在構圖這門顯學之內。
那我慘了,怎麼辦?每次拍照,我總是只找景,我連好幾個忘了得跪主機板的紀念日都記不住了,哪記得了那麼多種構圖?
於是也就這樣走到了今天,構圖呢?
早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我認識的一些影友以及我自己,都學習過構圖而後拋棄構圖,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構圖只在初學時有幫助,而後反而會成為束縛
因為構圖理論只需擷取基本,內化而後自行變化。
因為教構圖的文章太多而又不斷複雜化,導致最後失去實用價值。
最重要的一點是,構圖沒有所謂法則,審美觀與時俱進。n年前的好構圖在不斷被複製濫用之下,很快引起人們的視覺疲勞,轉而變成老套古版的畫面安排。

沒有任何一個主體放在井字點上,連符合什麼構圖原則以我的功力也說不上來,但是我自己很喜歡。喜歡就開心,開心就自信,有沒有構圖,甘摀差?
--------------------------------------------------------------------------------
不可否認,構圖當然要學,否則怎麼內化而後自行變化?
但學習要懂得取捨與反思。基本的水平線配置、三角、平行、垂直、對角、放射、對稱。用得上就用,用不上也不用踱足懊惱,事後再來大修特修,畫虛線畫實線。
說穿了也不過就是視角變化與前中後景安排,還有其他能跳脫這些的構圖嗎?
至於過於複雜的,要懂得分辨這到底有沒有用,是能夠內化成為技巧的?還是僅需要知道參考就好?
舉例來說,一點消失透視構圖。正正拍一條筆直的大馬路要怎麼不拍出一點消失透視?
多點消失透視,如果現場沒有條件,又要怎麼拍出多點消失透視?
我們需要知道構圖理論,了解構圖理論幫我們分析出此種構圖帶來的視覺經驗與心理感受,而不是囿於構圖理論。
的確在每個人剛拿起相機,心理萌發一點想拍好照片的念頭時,學習構圖法則是一條捷徑。讓你的照片看起來似乎”懂點構圖”,景物似乎”有經過安排”,除此之外,你還想得到什麼?
還能得到什麼?
想要再更進一步,卻緊抓著那些曾經夙夜學習過的構圖法則而不知突破或掌握其他拍好照片的要素,也許真的會發生我杜撰的誇張故事也說不定。
--------------------------------------------------------------------------------
照著這個構圖法則去拍,真的就能拍出好照片?
短期內,學習構圖可以拍出令自己滿意的照片(當然也可以說是好照片)。但一個追求進步的人,對自己作品的滿足點會不斷提高。
不久的將來,你會對遵循同樣構圖法則,看起來也差不多的照片感到不滿,這就是該忘了構圖,或自創構圖方式的時候了。
以我自己而言,當我注意到其他更重要的事。好比凸顯主題、光線、精神內涵等等問題時,構圖反而是擺在相當後面的順位。
差不多比社工幫家暴五年的獨臂肉粽媽媽排的順位還要後面。
到了這個階段,太過注意構圖反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負擔。
所謂的構圖的內化,並不是要提出或自創更多的構圖方式(我覺得達文西提出的已經太足夠了)。許多只有當時時空下才能產生的照片,額外去做構圖的立論只是在浪費分享者的精力並且使得初學者更加的困惑。
是不是我們也應該把精力放在構圖以外的分析?而不是在替好照片找一個最大功臣時,毫不猶豫的又將構圖給推了出來?
極少數的攝影者關心攝影人的意識表達(例如我非常喜歡的攝影人之死系列、宅系列),我自己則關心主題怎麼凸顯。而太多的攝影人在關心構圖─這個在我來看只是階段性,為了教育目的而誕生的結果論─
這是正常的嗎?
許多人到最後都會發現跟我一樣的事情,卻沒人提出”構圖只能拿來打基礎,總有一天要遺忘”這種論點。
在倒果為因的構圖分析時,也幾乎所有人都忘了提出”構圖是種分析方式,是為了把圖的特質描述出來”的結果論。
這是我寫下這篇的原因。
一張好圖的特質,不會是只有構圖。
一個攝者的價值,更不會是只在應用構圖。
構圖有多少重要性?
需不需要在每次拍照時縈繞心頭思量再三?
值得你花多少精力與生命去追求?
衷心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人,能有一個新的觀點來重新審視"構圖"。
能在看到一張好照片時,去思考更多層面的東西。
--------------------------------------------------------------------------------
2011/05/31 07:40補充:
看了許多人的回覆,發現在討論上的立基點常常會有出入
我發現自己犯下一個很大的錯誤。即是文中不應只使用"構圖"這兩個字,範圍太廣。
剛剛又重新拜讀管大的"管伯伯談構圖、取景與視角"
裡面有一段話:
就是要怎樣安排你所選取的景物
要把它們安排在畫面裡的哪個位置
這個動作才能叫做"構圖"~~
這裡就與我文中的"構圖"定義有所出入。而這可能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構圖定義。
正確而更為精準的描述應該是狹義的"構圖分析"行為。
亦即世上明明已經存在足夠使用的構圖方式,卻還意圖去自創、分析。卻又不夠嚴謹。甚至照片的美主要並不來自於構圖,卻是為了分析而分析,為了挖掘照片內涵太麻煩而只好說構圖的那種現象。
也就是我動筆的動機,許多書籍、影友間討論、欣賞作品時都常出現的"惟構圖"現象。
如果一定需要"一言以蔽之"才容易理解的話,這是一篇對於這種現象的反思(或反動)
在許多朋友的回覆裡,其實也都還能看見"惟構圖"的思維。
但也有些朋友確實開始思考構圖這件事的意義。我想這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