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分享我的攝影筆記2

大概半年前 寫過一篇我的攝影筆記 得到蠻多人的回應
這次再接再力 整理一下頭緒 再寫一篇我的攝影筆記2
希望大家有興趣也可以跟我分享喔^^



------------------------------------------------------------------------

很多人說攝影其實是一種語言
我很認同這種說法 事實上 我也一直在用這種語言和自己對話
如果你總是拍不出喜歡的作品 那應該要先問自己 你和自己說了多少話
拍出一張自己喜歡的作品 最重要是要先很清楚了解它
先抓住那種感覺 在按下快門前 試著冷靜想想這個構圖跟光線
如果你想讓照片給人多點思考空間
那最好的方法 就是先試著先簡化這些照片
先簡化那些雜亂的影像 引領觀賞者去專注你的主題
簡化影像的方法很多 用不同的角度去拍攝 或者用長鏡頭壓縮跟景深去簡化都可以

考慮焦段的應用也很重要
廣角鏡頭跟長鏡頭都能製造出別於我們視覺的張力
但我自己卻偏愛使用廣角鏡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
如果把一顆蘋果放在一個小箱子裡 跟放在一大片白色的地板上面
哪一個比較能凸顯主題?
當然 這是我自己的喜好 不一定代表全部 不同的焦段還是有它應用的地方
先舉一個例子 下面這張作品是我最喜歡的照片之一




在拍攝時 我曾經試過兩種構圖方法 一種是把樹完整帶到畫面的中間
另一種方式則是將樹壓到畫面的上方
最後選擇了後者 因為我想把椅子當成作品的主題
那棵樹則是一種映襯的方式 如果樹完整出現在畫面中間
很難清楚去表現主題 所以減化了它
另外的考量是可以順便把天空給簡化掉
因為天空會讓這張作品的反差太過強烈



決定了基本構圖後 我開始去思考這張照片給我最直接的感覺是甚麼?
在拍攝當下時 第一感覺就像一對情侶在傘下甜蜜的感覺
但是當我注意到周圍的落葉時 漸漸感覺其實是一種孤獨的感覺
於是決定用這種想法去表現
後製時 整張照片已經是簡單的兩種色系
但是紅色跟綠色在一起 似乎太鮮艷了點
所以我拿掉了綠色 整個畫面的氛圍立刻強烈了起來
這一個簡單的動作 效果卻很強烈
接著最後一個決定就是加了一層柔焦
柔焦的用意是為了緩和這張照片太硬的畫面
整體的考量都是為了製造那種寂靜的步調
當你看這張照片時 一開始會覺得很甜密 但你會愈看愈覺得孤單
因為樹枝的陰影和地上的落葉 這些小細節會慢慢改變你的思維






接著要來聊聊我最近不斷在嘗試的HDR手法
HDR (High Dynamic Range) 是一種能創造高動態範圍的技術
我們人眼能自動調節明亮對比所產生的細節 但是相機卻不行
過大的反差所拍出來的照片 會跟我們眼睛看到的有很大的落差
不同曝光值得到的結果就是可能亮部沒細節或者暗部沒細節
所以有了HDR這個技術 利用軟體的運算 達到接近我們人眼所看到的寬容度
在台灣 很多人把HDR當作一種補救的軟體
甚至有些相機已經內建HDR的功能
可是在國外 卻很多人利用HDR來創作
不僅接近人眼所看得效果 甚至於超過
誇張的手法 會製造出很像油畫的效果 也許不真實 但卻也是一種特色
下面這張照片就是運用HDR的手法來創作



首先我先拍了一張RAW檔 利用RAW檔解出不同曝光值的照片
要注意的是 你可以解出很多張照片 但事實上 如果你是用一張RAW檔來解出
只要解出三張就夠了 更多你會發現效果也是一樣的 因為你是同一張RAW檔解出來的
這三張要怎麼解? 我的方法是先解出一張接近我們人眼所看到的曝光值
接著觀察影像畫面 先找出最亮的地方 然後調整到能看到一點細節的時候 解出第二張過暗的照片
最後找到最暗的地方 調整到能看到細節時解出第三張過亮的照片
當我們告訴電腦正確 過亮 過暗三種照片的細節時
就能讓電腦幫我們運算出細節最多的照片
接著你只要調整一些參數 就可以得到一張HDR的照片
前後只要幾分鐘的時間 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是HDR也不是每張照片都合適 通常是那種愈糟糕的照片愈有用
就像我範例的照片一樣 它曾經是我放在電腦裡面 已經放棄的照片
因為它已經過曝了 也沒什麼細節
但是經過HDR後 整個煥然一新 ~ 這世界的定律有時後就是很神奇!
另外HDR的附加價值就是會讓照片變得更銳利 顏色也會更飽和
試試看吧!~ 你會有充滿驚喜的感覺


有句話說 這世界上只有懶女人 沒有醜女人
我相信任何一張經過用心拍攝的照片 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但你也許不這麼認同 因為它可能雜訊太多 曝光不足 晃到糊掉....
但其實缺陷也會有缺陷美 就像LOMO相機本身就是一種缺陷 最後反而因為缺陷變成一種特色
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張你曾經期待的照片
雖然這種問題在數位相機發達的年代可能很少發生
因為你早在拍完照片當下 就殺了它.....
不過我還是要來說明一下下面這個例子

首先 這張照片是在一個農場的頂樓拍攝的 剛好在曬棉被 天氣又超級的好
一個簡單的構圖 用了兩台不同相機去拍攝
一台是數位單眼 另一台則是LOMO底片機
然後拍出下面兩張照片



左邊的數位相片 畫質很細膩 就像眼睛所看到一般
右邊LOMO底片機拍出的照片 如果不是因為他是底片 我可能早就刪了它
它的缺陷有兩個 地面的反差太大 雖然是白色的水泥地
卻整個弄的黑黑髒髒的
再來就是天空的顏色 整個過暗 還出現白色的刮片
不過 這種詭異的照片 卻給了我另一層靈感
因為當我試著把髒髒地板調回原來白色的感覺
卻發現它多了點層次 那種層次很像 剛溶雪的雪地 有薄薄冰層
然後 你猜對了 那白色的刮片 就像遠方的星星
因為過暗的的天空 被襯托出來
於是這張很像雪地的照片就被莫名的後製出來了....



一直以來 後製的問題一直被拿出來辯論
有人主張照片不該被後製改變
有人卻覺得後製照片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如果你是前者 看完這篇後 請繼續堅持你的對真實攝影的理念
如果 你跟我一樣 把攝影當作一種創作跟藝術來看
希望 看完這篇後 能對你有所幫助





同文發表於我的攝影筆記2



2010-03-07 22:5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攝影筆記
精采的文章~!很有啟發性的攝影思維~!
+5

hower40 wrote:
大概...(恕刪)


我是游移在前後者之間,身為前者,因為深知數位時代,機身的調控和曲線已經可以將JPG處裡的跟電腦差不多了,所以才會有一堆風景模式和人像模式,身為後者,堅決反對移花接木或天馬行空式的大規模後製,扣除底片或數位所影響的細節、對比、色調之外,只要是攝影技巧所及的,都能在接受範圍

最後我想說的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有的人認為攝影是創作,有的人認為是記錄,不管如何,堅持自己就對了,在同一條道路上面還是有人相伴的

分享是好事,後製也是好事,但是如何找出自己的風格,這是攝影之外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加油囉
http://www.flickr.com/photos/richard_ping/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