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自アサヒカメラ朝日相機2010年2月號
(譯按:為使閱讀方便原本翻譯為「單眼反光式相機」的改採用「單眼相機」一詞)
================================================
Auto Focus-對準焦點的機械之眼
1977,決定了業界未來方向的相機發售了。全世界第一台具有自動對焦(以下簡稱AF)的KONIKA C35AF登場,通稱「ジャスピンコニカ」。從此之後,AF逐漸變成輕便相機的標準配備。另一方面,80年代單眼相機也吹起一股AF風潮,首先在鏡頭上加入了AF裝置。然後在1985年全世界第一台真正的AF單眼相機Minolta α-7000登場了。AF實用化後已隔30年了,數位相機上也開始採用了新式AF。
但是,真的瞭解AF的原理嗎?讓我們在這好好的學習一下AF的原理。
現在的主流是被動方式,偵測來自被攝體的光線
底片時代的輕便相機,大多使用發射紅外線或超音波,偵測被攝體反彈訊號的角度或延遲時間計算距離的主動式AF方法。因為是從相機本身發射的故稱為主動式。主動式AF當透過玻璃攝影時,非常容易變成對焦在玻璃上,此外還有大口徑鏡頭合焦精確度不足等缺點。
數位時代(譯按:非指數位相機,僅指資訊數位化)之後主動式已廢用,改以相機被動接受光訊號的相位差偵測方式(以下簡稱「相位差AF)及反差偵測方式(以下簡稱「反差式AF」)為主流。被動方式中除了相位差AF利用通過鏡頭的光線(TTL=Through The Lens)測距離以外,非使用TTL光線的外部偵測AF也是有的,但現在已經幾乎沒了。
相位差AF讓單眼相機得到了高速AF功能
相位差AF是單眼相機採用的AF方式。從古老的Minolta α-7000到最新的CANON EOS-1D MarkⅣ,所有單眼相機都是使用此方法。將通過鏡頭的光分為兩道,偵測這光的偏移量。MF單眼相機是將對焦屏的上下裂像調整至一致以達到合焦,想像將此方式電子化就會比較容易理解。測距的當下即時運算出對焦時需要的鏡頭移動量及方向(近端或無限遠端),馬上透過AF驅動達到合焦點。相位差AF的特長是可以進行高速的AF驅動。
相位差AF的感應器位於機身下部,從鏡頭進入的光穿透過使用半透光鏡子(half mirror)製作的快速復位鏡(quick return mirror,俗稱反光板),在經過副鏡(sub-mirror)和反射鏡反射後到達AF感應器。當然了,光線經過鏡子反射數次到達AF感應器的光路長度,設計必須要和光線到達底片或感光元件的光路長度一致。因此,AF感應器位置的設計是很嚴格的,例如CANON EOS-1D系列,可做機械面的六軸方向精密調整。
而且溫度的變化造成零件膨脹伸縮,造成到達AF感應器的光路長度變化,這問題可透過內藏的溫度感應器做補正。此外,攝影用的鏡頭會有效修正可見光的色散差的問題,但底片或感光元件的紅外線感度並沒有考慮到紅外線色散差的問題。AF感應器可感應到紅外線,攝影光源之中紅外線的色散差可能造成AF會有些微的誤差,於此,有些機種也會具有修正此誤差的功能。
有時鏡頭對著被攝體同一個點重複半按快門時,會發現每次的AF結果不太一樣,對焦環會有著些微的變化。這是測距所謂的「搖擺」現象,測距點的反差如果比較小就比較容易發生。
最近的AF相機,可以讓用戶自己微調整AF的機種變多了,如果要調整的時候,盡可能的使用黑底白線等反差大的被攝體,否則會降低AF的準確度。
沒有反光板的數位相機則是反差式AF
單眼相機在按下快門前為止快速復位鏡一直都是處於放下的位置,所以才能將光線導向AF感應器。對於沒有快速復位鏡的輕便數位相機要設計AF專用感應器的構造是很困難的。
於是,採用了反差式AF利用感光元件擷取的畫面進行合焦的動作。不僅是輕便機種,無反光鏡的Micro4/3機種,以及各家單眼相機的LiveView模式皆是採用反差式AF。
反差式AF的原理是利用感光元件擷取的畫面判斷反差,以反差最高的點作為合焦點。如果以MF單眼相機為例,相位差AF是裂像對焦,反差式AF則類似磨砂屏合焦的方式。
反差式AF的長處就是構造簡單。和相位差AF不一樣,不需要AF專用感應器也不需要導引光線的副鏡,AF感應器的位置,溫度變化影響光路徑變化等等麻煩都沒有,直接使用畫面判斷精準度也高。
另一方面,也是有缺點的。因為要一點一點的移動焦點從擷取的畫面尋找合焦點,所以合焦速度容易變慢。且基本上是無法分辨焦點前還是焦點後的。
但是,為Micor4/3所開發的反差式AF,用稱為顫動(wobbling)的方式做短週期非常細微地前後移動焦點,判斷焦點前或焦點後,讓反差式AF實現了比平常還快的對焦速度。
必須依AF的種類的搭配適合的馬達
數位單眼相機基本是使用相位差AF,LiveView的時候則必為是反差式AF。但是,單眼相機的反差式AF的合焦速度,實在是慢的嚇人。這是因為單眼相機用的鏡頭是以使用相位差AF為前提所設計的關係。
首先提出鏡頭或機身使用的馬達不同之處。相位差AF適合使用具扭力輸出可以一口氣轉至定位的馬達,因此採用了高速化的超音波馬達。另一方面,反差式AF適合使用可以一點一點驅動鏡片的馬達,步進馬達(stepping motor)或可精密地決定迴轉角度的馬達較適合。反之,相位差AF中代表高速驅動的超音波馬達,在反差式AF上反而成了絆腳石。
再者,相位差AF的目的是一口氣轉至指定焦點位置,只要達到單方向移動的精確度就沒啥問題,反之反差式AF則不得不使焦點做細微的前後移動,且為了減少往返驅動時造成的機械傷害,故不要求高速化。Micro4/3用的交換鏡頭已解決了此方面的問題,所以即使是反差式AF也可能達到高速的AF效果。
當然了,以望遠鏡頭的AF速度上來說相位差AF仍然比較有利。但是,速度以外反差式AF的優點是不會比較少的。例如相位差AF,因為不得不在測距點的位置配置感應器,除了可使用位置數量的限制外,畫面中央以外的點也會有精確度的誤差。因此,透過畫面做判斷的反差式AF不管使用任何位置都可以當作測距點。
以今後的進步這點來說,兩種方式在高速化及精確度方面的進步都還有很大的空間。不過,從感光元件的進步及AF速度提昇這幾點來看,反差式AF在性能向上成長的空間還是最大的。
今後會有多重視單眼相機的錄影機能仍是個未知數,為了讓錄影時AF功能更加的實用化,提昇反差式AF的性能將是不可少的目標。
=====================================
靠著破爛的三級日文和貧乏的相機知識終於翻譯完了
如有有翻錯的還請大家多多提出來m(_ _)m
圖片因為是用拍翻的,歪斜和顏色不統一的部分還請包涵
圖文版(PDF 1.07MB)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