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頭霧水的我好奇地東找西找, 就是找不到詳細的技巧解說...
有人稱作是 脫焦結焦, 但又有點像是疊焦...
抱持著好奇求知的心態, 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實驗...
主題: 微距
用途: 透過重複曝光, 或後製疊合的方式, 在光線微弱且閃光燈不夠力的情況下,
加寬 景深 (Depth of Field, DOF), 以增加主角清晰範圍...
實驗狀況:

↑ 本來有加閃光燈的, 但是閃光燈出力太強...

主角:

↑ 鏡頭對準列車中點, 且與桌面縱向線條平行; 每列車廂約 1.5cm 寬(深)...
實驗結果與說明:

↑ 縮圖全景照片...

↑ (縮圖+裁切) 對焦點落在 ''火車頭'' 上... F5.6 + 1/4s

↑ ''火車頭'' 的焦距...

↑ (縮圖+裁切) 對焦點落在 ''太陽車'' 上... F5.6 + 1/4s

↑ ''太陽車'' 的焦距...
由上大概可看出 景深DOF 差異, 注意 ''火車頭'' 的字與 ''太陽車'' 的光芒...
接下來, 相同光圈 (F5.6) 但減少快門 (1/8s), 使用 S5Pro 內建的 ''重複曝光'', 曝 2次...
第一曝, 對焦點瞄準 ''太陽車'', 而第二曝則瞄 ''火車頭'', 疊圖即完成...

↑ (縮圖+裁切) 實驗結果...
不清楚嗎? 一張一張裁切看看!
''火車頭''

↑ 對焦點落在 ''火車頭'' 上... F5.6 + 1/4s

↑ 對焦點落在 ''太陽車'' 上... F5.6 + 1/4s

↑ 相同光圈, 不同快門, 不同對焦點, 疊圖...
''獎盃車''

↑ 對焦點落在 ''火車頭'' 上... F5.6 + 1/4s

↑ 對焦點落在 ''太陽車'' 上... F5.6 + 1/4s

↑ 相同光圈, 不同快門, 不同對焦點, 疊圖...
''方塊車''

↑ 對焦點落在 ''火車頭'' 上... F5.6 + 1/4s

↑ 對焦點落在 ''太陽車'' 上... F5.6 + 1/4s... 但這張怪怪的, 不應該這麼糊...


↑ 相同光圈, 不同快門, 不同對焦點, 疊圖...
最後, ''太陽車''

↑ 對焦點落在 ''火車頭'' 上... F5.6 + 1/4s

↑ 對焦點落在 ''太陽車'' 上... F5.6 + 1/4s

↑ 相同光圈, 不同快門, 不同對焦點, 疊圖...
''火車頭'' 的字在疊焦後字體有稍微清晰; ''太陽車'' 的太陽光芒在疊焦後也稍微...

依公司攝影大師 ''阿基師'' 的說法, 這種技巧只能將 景深DOF 延伸, 加寬一些些...
就是兩個對焦點不能相差太遠, 甚至超出光圈環所對應的範圍...
嚴格來說, ''火車頭'' 與 ''太陽車'' 似乎都超出 F5.6 的 景深DOF 範圍...
所以有些地方看起來糊糊的, 或是邊緣多了不該有的毛邊...

另外, 拍攝技巧上也可以多拍幾張來疊圖, 再利用後製軟體調整透明度...
疊圖方式也可以有很多種: ''前焦'' 壓在 ''後焦'' 上, ''後焦'' 壓在 ''前焦'' 上,
不同光圈也可以疊焦歐! 但要注意的是疊焦後 景深DOF 的範圍...

↑ 疊圖後之清晰度: 橘色區域 > 淺黃色區域 > 白色區域
↑ 但整體 景深DOF 範圍增加了約 50%!
最後補充一個重點, 相機, 主體位置都不能移動! 不然...
小弟常爬文, 但很少登錄, 有問題再慢慢回答, 請見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