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一遍. 雖然這本書是針對初入門者而撰寫的. 但有很多與一般攝影書不同的地方
我想主要的原因. 作者本身並不是從攝影社群裡接觸攝影的
作者原本的興趣是寫作. 旅遊. 繪畫
再從旅遊和繪畫轉到攝影上
這本書份量最重的部分. 是講述作者對生活攝影和旅遊攝影的經驗
生活攝影. 拍自己的家人. 尤其是拍自己的小孩
以及出國觀光的旅遊攝影
這兩項其實一直是大多數人購買相機的理由
大多數人買相機其實也不是想當攝影玩家. 更不是想要成為職業攝影師
就一顆kit鏡拍到底. 也不會買太多鏡頭
但坊間的書. 大多都是由攝影玩家或資深攝影師撰寫的
他們拍照的動機與理由
其實與一般大多數人需求有相當差異
真正直接在生活攝影和旅遊攝影上面. 深入詳實探討各種狀況
然後解釋如何處理. 並附上實際拍攝的結果
這樣的書也許不高調
但很實際
經常在網路上看到父母拍自己小孩的照片.
大概是因為太喜愛自己小孩了. 所以拿起相機馬上就拍了.
就像是到了觀光景點. 風景太漂亮. 站在原地馬上相機拿起來就拍了
構圖. 曝光. 對焦. 景深. 白平衡. 對比都不管. 拍出來的結果自然不怎麼樣

同樣的動機. 其實只要拍攝時多留心一點. 稍微多點心思觀察一下
結果立刻就不同
書中提了幾個要點. 例如特寫寶寶表情.
用連拍來抓住瞬息一變的表情
例如拍攝親子間的互動. 要在影像上傳達"互動"的感覺. 則通常雙方要有直接肢體上的接觸.
例如特寫手部的動作. 可以作為隱喻 來傳達親子間的感情
不要刻意引導對方作出某種表情
更不要叫對方擺姿勢
要順其自然. 先跟對方聊聊看. 在對方自然放鬆的狀況下在拍攝
同樣的道理在旅遊攝影也一樣
直接相機拿起來瞄人. 任何人都會警戒
開口跟對方溝通表達善意. 最起碼有機會多認識一個朋友 :D
-
-
在旅遊攝影這一邊. 特別有一段是在講剪影的魅力
剛好我自己也很喜歡拍剪影. 從來不搖黑卡
在晨昏攝影裡面專拍剪影的大概是少數吧? 還碰過有人笑我暗部都沒有細節....

剪影的威力在於視覺上大面積的黑色
剪影能將平常所見的景物大幅度抽象化. 把所有景物細節都捨去
所有景物都只留下輪廓線條
它是現實中的超現實
這些剪影若在平常的光線條件下. 可能連拍都不會想拍
在第六章裡面提到如何拍在地人們的互動. 是我覺得最精彩的一部分

作者在涵館撘公車的時候. 看到帶著小孩上學的家長
他先特寫拍了小孩背影和家長的手
取有代表性的局部. 就作為隱喻. 來表達這個事件的含意
然後對方要下車了. 車上有人跟小孩揮手道再見. 小孩回頭
作者再拍下小孩回頭的表情以及乘客揮動的左手
一樣取局部. 但是整張影像已經可以完全表達這個事件的意義
並且沒有多餘的雜物
有一張是在德國拍攝一個老奶奶的花攤. 原本作者要拍她與顧客的互動
後來來了一位很可愛的小女孩
於是作者上前溝通. 花攤的老奶奶便很開心地把小女孩抱起來. 讓作者拍合照
這兩張照片便能充分傳達這個事件的意義與氣氛. 而且影像給人感覺非常的和善舒服

重點是. 這些很在地生活的題材. 都是作者仔細留心觀察而得到的.
不是走馬看花隨手拍拍.
要拍攝魚販阿姨. 水果攤老闆. 花攤的老奶奶
如果沒有停下來觀察他們
就不會知道他們有什麼特色
如果在涵館不是刻意撘公車. 就不會知道在地人生活的互動特色.
如果專程去了國外. 卻只是走馬看花
不是很可惜的事嗎?
放慢腳步. 仔細觀察. 反而能獲得更多.
覺得有趣的. 就停下來看一看.
"相信直覺"
任何事物只要吸引住自己的眼光. 就表示那事物對自己有某種特殊的意義
相信自己的直覺. 不要等下一次機會. 現在就拍
讓我想到我自己的這張

這個地點就在家附近
當時我發現電線上有鳥築巢
但其實那天傍晚時間上蠻趕的. 一直猶豫要不要回家拿相機拍
但最後還是決定先拍了再說
果然. 從這一天之後一直到母鳥離巢為止. 再也沒有那麼好的天氣可以作為背景
-
-
"為什麼要拿相機拍照" 以我的經驗. 這是一個最根本也最重要的問題
當決定好要拍什麼東西的時候
就會去留意身旁是否有我要拍攝的題材出現
如果出現了. 看到了
該主題的大小. 距離. 形狀顏色. 與環境的關係
就可以針對這些環境條件. 安排適當的鏡頭. 光圈. 曝光. 對比色彩
後面流程也都確定下來怎麼作
決定自己要拍的東西是什麼? 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只要決定好要拍什麼. 其實剩下來的就簡單多了
再這本書的第七張"拍出好相片的十大關鍵"裡
所提到的十點
其實都是很簡單的動作
"主題要明確"的方法很簡單. 就是"要靠近"
這個過程就是在取捨. 捨去不必要的雜物. 留下重要的主題
"背景單純化"也是一樣的目的
"多拍. 多嚐試. 多看好作品". 是長期功課 :D
即使看了很多學了很多. 也不忘記自己要拍的是什麼
而且要越來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