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目前還是底片相機的玩家,
而且常玩沒有內建測光表的相機,
所以腦海裡也背了一手的「晴天十六法則」,
拍負片倒也是輕鬆愉快,準的很。
但最近拍起正片來,
有感於正片測光得更準才行,
所以就借助於數位相機的測光表來取得正確的測光值,
但問題就來了,測來的數據和晴天十六法則差距甚大,
尤其是高反差的場景,測光在暗處或是亮處,結果有時會有五格的差距。
如果是用平均測光的話,和晴天十六法則的iso100快門100,光圈16的經驗值,也有出入。
我手上的兩台數位相機,測光往往都偏向於不足,也就是得再開大光圈一格才行,拍起正片來,可是不行的。
當然這可以用ev補償來解決,但總覺得這些高科技數位單眼的測光,不會這麼不可靠才是。
我的感覺是,用相機內建的測光,其實本身就是極不準確的,
因為它接受的是來自物體的反射光線,而每個顏色的物體的反射值都不同,
理論上的測光值是以18%的灰為準的,
也就是相機的測到的值,根本和它原始的設定的目標完全不同,
那又如何得到正確的測光值呢?
比方說同一個光線下的三種顏色(白、黑、灰)的的物體,測出的值就有三種,
如果是用入射式的測光表,那測出的值是一樣的。
用數位相機的內建測光表就會有三個值,只有測灰色的那個才會是比較正確的。
感覺這是個完全不可靠的測光方式,
最終還是得去看實際拍出來的數位影像才能調整到正確的測光。
那和我用晴天十六法則,幾乎不加思索就能得到的值比起來,
往往大太陽下,經驗值比電腦測的準,
但在室內就日暮時分,電腦才會可靠的多。
我想下個結論,
那就是,凡是反射式的測光方式就沒有所謂的正確值,
它本就是一假設而已(18%的灰),但大自然中又上那兒去找這個假設呢?
假設的東西,又再加上人腦的事後補償,
結果肯定還是經驗值
那為啥不直接用晴天十六法則呢?
那也是經驗值呀!而且簡單又可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