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架上常見的攝影雜誌約3-4種,但大多以器材介紹或測評為主,畢竟這樣較容易做,而且還可以跟商家收取廣告費用,何樂不為?目前有一本意念數位科技出版的PhXXXs,感覺上比較不偏重器材,但也是250元
中文攝影期刊,比較常看到的有有收縮膜的:DIGIPHOTO, CAMERA無收縮膜的:PHOTONET, 絕色光影, 相機世界這是在我們這種鄉下小地方容易看到的。這幾本中,由於我個人偏好的內容是深度的器材介紹(沒有一本有做到)與技巧的介紹(PHOTONET還不錯,技巧介紹的仔細,範例圖片的品質也頗優,印刷算是在期刊中與絕色光影較優的,只可惜與內容頁相比,廣告多了一點)。至於太藝術性的,就與我這鄉下平凡人不同調,所以早期的絕色光影我就沒什麼興趣翻,然這幾期感覺變親民多了。鄉下地方的書店不像誠品信義店有拆膜供試閱的期刊,所以很久沒翻DIGIPHOTO了,不過大概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至於台灣攝影期刊的發展,有一個很大的致命傷,就是沒有自己的相機產業。新機資訊永遠只能比日本落後,所以懂日文的人會選擇日文期刊,而日文期刊翻久了自然沒興趣再翻中文期刊,就算不提內容,光印刷和排版就看得出落差。只是日文期刊太貴了,比較特別的是CAPA已經在大陸發行簡體中文版,有網友說換算台幣約一百元左右,但還沒翻過,不曉得品質如何。沒相機產業的致命傷,除了新機資訊落後以外,還有廣告的問題。期刊最主要的收入就是靠廣告,而台灣攝影期刊能找的除了代理商以外,大概就只有一些相機店,這些賣別人製造的商家,利潤自然比不上自己製造來得優,能付的廣告費自然也就...。比較明顯的例子可以拿單車人口和攝影人口比,攝影人口不見得比單車人口少,但很明顯地本土的期刊就是單車多於攝影。再加上,台灣人上網的時間已多過翻書的時間。不是每個人住家附近都有攝影書齊全的誠品信義店,所以上網的優勢自然就大過於找書,而這樣的習慣自然也就壓縮攝影刊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