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遊旅人 wrote:這張照片是用S21 Ultra拍的, ƒ/2.4, 1/1163,9 mm, ISO 50我覺得原圖已經完美了,但如果要調色像那些風景大神一樣,可以從哪個方向去調?不知道這種雪山是用哪種調色風格比較好 Camera Raw 濾鏡只有動了顏色分級預設集 找現成的直接套用 看看喜歡哪個
獨遊旅人 wrote:...原圖已經完美...從哪個方向去調?... ?痾...風景不敢講什麼"完美"...色調倒還其次,首先還是得先考量構圖比例方位等等等,以構成一定的創作意圖,否則恐怕是"完美"說不上,不知所云的平凡比比皆是,只朝色調去著手似乎是本末倒置;很抱歉這麼講...若你的構圖(意圖)是要給人侷促的壓迫感...算是辦到了;還橫幅4:3...沒前沒後沒留白很不舒服,主體不夠突出沒焦點,也沒視線引導與透視產生的立體感,所以在下眼拙看不出哪裡"完美"了?上傳圖就變調...算了...若只算是示意的單純紀錄...應該夠了;空氣冷冽清新的冷山,16:10+穩定的三分法,基本而保險,後續想改也都有些餘裕;畢竟原圖焦段與視角OOXX, Ai去改也不容易,生成的部分比原圖還多...太花時間;原始素材要先夠好夠用,再來談"色調"才比較有意義;畢竟後者調整起來簡單省時多了;"完美"這兩個字從未出現在我的字典裡...因為自己很清楚根本辦不到,也不是我自己或其他人能說了算,不過基本的展示意圖,"應該"還算可以掌控;若我想像這張圖要表達的是一個"日照短而不足,貧瘠荒蕪,了無生氣與希望"的地方...色彩.曝光與飽和度大概會朝這方向去調;這不是說什麼"好"或"完美",只能想像大致要給別人什麼"感覺";一樣是抽象但不至於毫無章法;先知道自己為何而拍,要表達什麼,然後才產生調整的方向;不然是要"調"些什麼東西?形容詞是可以無限多的,所以"修改"的方向也一直是無限的;現代軟硬體工具這麼方便易得,只是"完美"一點也不容易,自己腦袋還是得先訓練到不犯基本的錯再談其他,或許這樣才可以避掉一些一味重複的貧乏與不知所云;風景和視覺藝術攝影師,大衛·特拉維斯 (David Travis)壹系列自我反思的問題:1.在風景中的體驗至少和我拍攝的影像一樣重要嗎?2.在拍照之前我是否花時間探索風景?3.我是否體驗到了敬畏、靈感或平靜的感覺?4.我是否注意到光線和天氣的變化對景觀情緒的影響?5.我是否全神貫注,對環境的感官意識增強?6.我在拍攝影像時是否忘記了時間,想法和構圖自然而然地出現?7.我進行拍攝的目的是否是為了了解該地點的歷史(例如,它的地質、動植物、曾經在那裡生活或工作過的人)?8.我是否考慮過我的攝影對景觀的影響,並表現得體貼且符合道德(例如不留下痕跡、撿起垃圾、避免踐踏植物和打擾野生動物)?9.我是否發現了獨特的風景並避免只是複製其他人拍攝的照片?10.我的風景照片與我感受到的情感和視覺連結一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