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警方有一套智慧車牌辨識系統 是由工研院所捐贈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等北部五縣市的警察局有都這套軟體!緣於工研院同仁一場死亡車禍,智慧車牌辨識系統在警政用鑑識領域的聲名大噪,同時也催生了「智慧化序列影像文字辨識技術(簡稱前處理)」與加速其研發腳步。張俊隆回憶,2008年四月時,院內材化所同仁騎機車發生車禍,結果傷重不治,警方因為缺乏確切的車牌號碼,無法將肇事者逮捕到案。當時材化所同仁非常不捨一個年輕生命就如此消失,熱心地調閱幾個路口的監視錄影帶,找出可疑的肇事車輛影像,並公布在網路上,希望憑著眾人之力找出車牌號碼,供警方查案。靠著大家拚命地解讀影像上的車牌號碼,仍找不出可提供警方的四個可靠數字!張俊隆說,警方表示只要有4個號碼,便可找出肇事元兇,但是憑著大家肉眼的判斷與拼湊,總是差3、4個數字。當時院內總動員,4月28日上午,工研院院長李鍾熙找了幾個相關的單位開會研商,後來由材化所提供可能是肇事車輛的三張影像交由機械所處理,「我們下午做影像處理、車牌辨識,傍晚將可能的幾組車牌號碼交給警方,而當晚就抓到肇事者了!」張俊隆表示,智慧車牌辨識系統分為兩個部分:一為前處理;另一為車牌辨識。前處理的功能主要為影像強化與影像大小正規化,尤其著重影像強化。以材化所同仁車禍的肇事車輛車牌辨識為例,因為被拍攝的車輛是在行進中,影像模糊不清,因此需要將影像調整,譬如將小的影像變為大,遠的影像調近,然後疊合成為清楚影像,再做車牌辨識處理,大約1∼2秒,就有結果;系統首先提供四組機率最高的車牌號碼,若是需要其它的號碼,則可以txt檔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