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P 玩了幾個月,從一開始沒去動到曲線(動態範圍)到會去 RGB 那頁稍微拉一下,到現在會在 Picture Style 下面的曲線那邊拉上下左右軸(就省得還要一張一張進 Photoshop 調色階),有查了原文 pdf 檔但可能是我對英文單字的專業意涵不夠了解,是否可以請大家幫我呢?
pdf 檔說明如下:(由暗到亮排列)
左 Input Shadow Points
上 Output Highlight Points
右 Input Highlight Points
下 Output Shadow Points
結論是英文有看沒有懂,目前我自己的經驗是,左軸通常不去動 (讓暗部更暗),右軸也鮮少去調(因為會一下讓整張照片過曝,實驗性質曝光超級不足的照片我通常都直接刪了),下軸常用到,好像是能讓暗部稍微提高一點亮度,上軸也是很少調(因為感覺調了之後又會讓對比下降了,照片灰灰的)
但這些都是〝感覺〞,能否請前輩們說明一下正確的用法呢?例如調整 Input Highlight Points 跟上面的 Brightness 又有什麼不同呢?感謝!

從基準值增加 Brightness 時,右軸(Input Highlight Points)與下軸(Output Shadow Points)會等量移動,從基準值減少 Brightness 時,左軸(Input Shadow Points)與上軸(Output Highlight Points)會等量移動,這影響的是影像的亮度
從基準值增加 Contrast 時,右軸(Input Highlight Points)與左軸(Input Shadow Points)會等量移動,從基準值減少 Contrast 時,上軸(Output Highlight Points)與下軸(Output Shadow Points)會等量移動,這影響的是影像的對比(反差)
如果對等量移動的結果不滿意的話,就可以自己調整動態範圍的各個軸來達成自己想要的效果,並不是每張照片都適合調高反差的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