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是使用SONY a100拍攝raw檔,之前再改用RAW檔後使用Camera Raw來處理Raw檔後
就一直覺得,顏色不是相機拍攝出來的那麼鮮豔,但拉高飽和度又覺得顏色還是有色偏
不過也就這樣用了一陣子,總覺得是不是相機有問題
後來在某次拍攝後發現,JPEG直出的顏色似乎比RAW檔直接轉存更正確(跟在相機上看的顏色比)
於是就開始做了些比較,也把SONY原廠的RAW檔軟體灌起來轉檔,後來發現原來是CAMERA RAW再調校前
需要套用一個ACR的顏色校正,才能把顏色先進行校正到相近SONY jpeg直出的顏色
所以先去網路找了SONY的顏色校正檔案,後來沒找到,就自己去網路教學提到的 Adobe DNG profile來自己產生設定檔,但買一個顏色校正版要幾千塊又太貴,就自己找一張照片,在上面跟著調到相近的顏色產生成效正檔來使用,後來發現果然套用的顏色就不會像以前那樣低飽和又有明顯色偏,也就這樣用了一陣子
不過最後還是發現,有時候套用起來還是會有某顏色偏綠或者偏黃的情況,但似乎又是不是就是完全的偏綠,感覺是色溫不同,色偏也會不太一樣,手動去調整又不能完全調出那個感覺,或者有時候會越調越糟糕....
(就是使用同一個DNG Profile設定檔,在陰天拍的照片套用後可能感覺會偏某A色,在晴天的照片校正又感覺偏B色)
說起來就是感覺場景色溫不同,會有稍微的色偏不一定的顏色,於是變成每次都要去調整,而不是套用一下DNG就可以讓RAW檔跟JPEG直出一樣的顏色,想請問的是,使用raw檔都是這樣的情形嗎 ? 第三方軟體總是無法調成跟原廠RAW轉出來的顏色一樣(會想跟原廠一樣是想先讓第三方軟體顏色調校正確,不然每次套用後都會發現有稍微的色偏,又需要花大量時間去調整,非常耗時)
以上是個人自己轉RAW檔的心得,也希望有任何能改善在色偏的建議或者我在轉檔上觀念有任何錯誤的,還請多多指導,感謝~
lendliceex wrote:
基本上就是這樣......(恕刪)
那請問是否就是先透過原廠RAW軟體轉成TIFF(16bits)再丟進LR處理呢 ? 轉成TIFF這樣的話保留了RAW比較高寬容度(tiff轉成16bits)之外會影響原本直接使用RAW檔的優勢嗎 ?
我的意思是原本我的相機RAW是12Bits 轉成tiff 16bits看起來是夠裝,除此之外照片原始檔轉存成其他格式再處理,會不會有其他是非原本RAW無法調整的設定呢? 還是都已經使用第三方軟體調整(我也是用LR)是不是RAW檔就已經沒差了?
:)
RAW檔還是很多優點存在的,只是目前個人顏色方面的校正還不太熟悉,跟jpeg比起來另一個好處應該就是,一張圖片條正後,存檔,隨時可以開啟在改成別種色溫、構圖、銳利度等等,jpeg儲存具有破壞性,多存一次影像品質就更降低一些些,而且如果要保留原檔,就必須多存好幾份,或許哪天突然技術變好後,又可以在把RAW檔開來處理一遍 XD
以上有誤還請幫忙指正 ,剛把我的一張圖存成tiff真的變好大,一張要50幾Mb ,我猜是raw檔12bits ,而轉成Tiff又是16bits 且設定為tiff無壓縮,檔案才會這麼的大 XD
icools wrote:
寬容度部分我個人也沒實際去比較過,但如果只從數據來看 jpeg 的每個pixel只能用8bits來表示,跟raw檔可以用12bits來表示,整整多了0.5倍可以紀錄亮部資訊(或暗部),而jpeg出來應該也是機身拍照完成後raw檔經過一些處理在經過機身上的飽合度、對比度等等後才直出在記憶卡上,說起來也是在機身上作RAW檔的"轉檔動作",跟機身或許也有一些關係,但如果一台dc跟一台單眼拍出一張一樣亮度的一張都是jpeg的照片,能拉的幅度應該會是一樣的,畢竟jpeg能記錄的資訊就是每個像素8bits (除非機身有多作一些hdr等影像處理行為)
8bit和12bit的表示範圍不是差0.5倍,而是差16倍
但這也是帳面的數字,若是你能記錄的範圍用8bit的就夠了,轉用12bit也不會更好,只是檔案會更大而已
而同一設定的jpg,用dc和dslr拍出來,能拉幅度絕對的不一樣,因為記錄下來的資訊量就不同,如同我上面提過的,光一般的aps-c的機身和d3x同是jpg檔,能拉的範圍就不一樣
icools wrote:
RAW檔還是很多優點存在的,只是目前個人顏色方面的校正還不太熟悉,跟jpeg比起來另一個好處應該就是,一張圖片條正後,存檔,隨時可以開啟在改成別種色溫、構圖、銳利度等等,jpeg儲存具有破壞性,多存一次影像品質就更降低一些些,而且如果要保留原檔,就必須多存好幾份,或許哪天突然技術變好後,又可以在把RAW檔開來處理一遍 XD
至於raw的優點,除了色溫那點(其實jpg差不大也可拉回來,若是raw色溫差很大時,拉回來顏色也是會怪怪的),你所提到的構圖、銳利度那些,那是跟存檔方式有關,raw就如同字面的意思,你所做的修改並不會寫回raw檔,而是另用一個檔案來記錄你改了什麼,這也是為什麼用a軟體改過raw檔,在a軟體看有改變,但改用b軟體就看不到的原因,若是你使用的lr或cr,即使是jpg,也是把改過的資訊存在另外的檔案,除了重新轉出,不然也不會破壞jpg。
blog: http://amadeuss.pixnet.net/blog
lendliceex wrote:
先註明一下我上面所謂...(恕刪)
謝謝幫忙修正,我錯了,剛想了一下的確不是0.5倍,(2^12)/(2^8) = 2^4 = 16 倍
(但感覺raw檔再處理用起來似乎沒有到16倍這麼高)
而想請教對於dc與d3x 來比較" 同樣的曝光量存成jpeg了,能拉的範圍會比較大"不太瞭解
如果都同樣記錄成jpeg了,譬如某一點rgb 實際是 RGB(260,256,125),拍起來的畫面如果已經是8bits jpeg ,在兩張照片亮度是一樣的前提下,即使他的紀錄量是比較大(12bits),除非相機本身他有作一些高動態的影像處理以外,那他應該就只能紀錄能到 RGB(255,255,125) 的狀態 ,如果把RGB在整個拉低value:10 ,應該會變成 RGB(245,245,115)照理說那個區域就已經是過曝, 這樣的理論是否是對的 ? 還是還有其他原因呢,還請麻煩給予指正
另外自己昨天使用tiff來處理一張照片,感覺色溫在非raw檔的檔案(jpeg、tiff)再調整色溫的時候範圍並不像調整raw檔的範圍這麼廣,無論是tiff or jpeg ,但的確將raw 轉tiff 再丟進Lightroom處理,會先得到正確相機拍攝時候的顏色,而不會有第三方軟體解raw產生的色偏,看起來這樣做法缺點是會產生tiff的大檔案與調整範圍比較不廣的可調空間,這是我昨天測試後的心得,不曉得這樣的描述是不是正確呢?
以上非常感謝耐心的看完即回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