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純分享] 後製有罪!?

有人會認為打跳燈、冷暖色溫、搖黑卡 是真技術
而進 photoshop 動個滑鼠調調曲線卻只是小技倆
軟體掌握了圖像輸出的重要關鍵,卻被視為「作弊工具」而非「輸出器材」

換個角度想,如果「較容易模仿」的軟體後製理應被禁止
那多閃燈、跳燈、搖黑卡這些硬派技巧更應該被禁止用於勸敗照之中
為避免誤導,以後勸敗照全都不准打跳燈,不准用反光版
而且為了怕美景、媽斗讓相片額外加分,大家只準拍制式對焦測試表跟柯達色圖!
這不是很無聊嗎?

有人會說,只要有這樣的設備,人家有幾隻閃燈我就買幾隻
回家多練習遙控閃燈技巧,說不定哪天就能拍出一樣的照片啦

但是軟體難道就比神燈難取得嗎?
拿到一樣的軟體,難道就不能回家學做一樣的後製? ...真是想不透 orz

"後製" 這兩個字的定義太廣了, 而且有沒有罪, 完全看照片用途吧了!

個人粗淺的把後製分類為:
1. 調曲線. (如顏色/對比/動態範圍..)
2. 裁切及尺寸調整. (讓構圖更準確)
3. 調清晰度. (如柔化/銳利..)
4. 影像合成. (剪貼/多圖合成/變形..)

其實個人自家玩玩, 沒有什麼不可以.
但是如果是攝影比賽之類的, 那是不是該有所節制?
以現在的電腦技術要用3D繪圖來製造出虛擬的影像可能輕而易舉.

這問題在別的網站已經吵過好幾次了. 甚至於有人提出這樣的說法:
一個攝影師為了拍一個美景, 在草堆裡被蟲咬, 冷耐著寒冷, 在最佳的時刻拍下美景.
而另一個攝影師, 隨便找個時間去拍個幾張照片, 回家合成一下, 做出更好的"照片"

我心中總是有個疑惑: 這是比攝影呢? 還是比電腦繪圖?
如果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定義, 那這個議題永遠會有爭議

就跟天然果汁有100%, 也有5%, 那些有資格說天然呢?
會排斥後製的大部分是傳統玩家,為何?
因為數位玩家進步的太快了...

在從前,光要練習到如何正確曝光,景深的控制,就要繳上好大一筆學費,而且拍完必須要等照片洗出來(正片沖出來)才知道結果,除非在拍照當時有記錄下光圈快門跟測光方式,不然看照片時還是一頭霧水,不知成功在哪,失敗在哪,更別說閃燈的控制、混合光源、有色光源...這些更複雜的狀況。

數位出來之後學習曲線完全被打破,拍完之後可以立刻看大致的成果,也可以直接看曲線分佈,發現有問題馬上可以改變測光方式或是增減 EV、閃燈也可以立即看到效果,以前拍個幾十卷底片才換來的經驗在數位可能只要一兩個星期就可以熟悉,當拍出一張「正常」的照片不是那麼困難之後,這對那些傳統玩家簡直就是不能接受的事實,累積了兩三年的經驗卻被數位玩家幾個月之內追上,那心裡的衝擊可想而知。

但...惡夢不如此,數位的拍壞了,只要不要太離譜,透過 RAW 的修正跟 PS 等軟體的調整,還可以救一部份回來,拍照的成功率令人眼紅;傳統攝影視為高等技巧的色溫照、搖黑卡、重複曝光...等等,在影像處理軟體中可以輕易的做到;再加上數位的亂槍打鳥比傳統的底片更有機會抓到那「決定性的一刻」(再好的底片機可拍張數還是沒數位的多...換底片時就有可能漏失鏡頭),這樣的結果對傳統玩家來說真的是無所是從,因為以前相信的東西都被推翻了...

比較積極的玩家就會去試著接受新東西,看看跟之前的作法有什麼不同,是不是有機會讓作品呈現出自己所要的感覺或效果,比較消極的就會找出各種理由來排斥或是貶低,例如後製過的就不是真的、銀鹽的感覺是數位所無法取代的...等等,其實啊,手工放相時代早就有再使用遮罩跟加減光的手法,也多的是利用拼貼或塗抹等技巧,數位只是將其理念發揚光大並變的更平易近人而已。

我自己則是認為,一切作法都是手段,最後的結果是目的,手段不重要,結果是我要的就行。
不會壓~~
之前班遊~~
拿F717在陰天幫同事拍照~
因為不想開閃光燈補光(不自然)
所以~在走廊拍的照片都有點小黑~~

傳檔案時~我有後製過跟沒後製過的都有傳給她們~~

最後都是把有後製過的拿去洗成相片~~
moxamax wrote:
原圖只能參考鏡頭銳利度、散景、色散、耀光這些基本成像效果
有些人一看到照片就批評「這個鏡頭拍出來膚色太假了」
真不曉得這些人是根據什麼標準來下結論
怎麼不說是「你這縮圖軟體把顏色縮假了」呢?
顏色過淡、偏色就一定是鏡頭的問題嗎?
即使是原圖,用 Adobe RGB 或 sRGB,在一般螢幕上色調就是差很多
另外不同的機身、韌體、RAW 軟體... 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成像色感
甚至縮圖前後都有可能動到顏色
拿底片時代的標準來要求「數位色調」我覺得沒什麼意義...(恕刪)


小虫不知道其它人是怎麼看待「每一張」數位照片
比如與好友在放天燈那天自早出遊至天燈放完返家,所拍照片至少也200起跳
每一張都會後製嗎?
小虫想除了吃飯的案件會這麼處理之外,要後製也是會選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照片吧?
反過來說,並非每個人都會有以數位照片工作的需求,並非時時需要後製,而是那些出遊的景像

以01的立場,這不是敗家台嗎?
但往往都會有些信眾為了怕上傳的圖很「解毒」
所以用後製過的圖做為某種程度來隱瞞相機的直接紀錄能力(這是事實,因為我承受過)

小虫覺得,器材、拍照手法、圖面意境、後製手法都可以被討論,但不適合「混著」談
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前題的,在交案時,為了色彩、為了畫面、為了理念,後製無可厚非
但後製在勸敗時確是有失公道的做法
在勸敗傳圖時有幾隻閃燈說幾隻閃燈,有加cpl就說加cpl,用sRGB就說用sRGB
清楚的描寫拍攝狀況是有點難(搞不好連攝者都不一定記得)
但至少,有後製就說有後製不難吧

後製不是罪,我也後製,還後製很大
但我不用後製圖勸敗,頂多只加濾鏡,連用閃燈的圖也很少會放上來(其實是少用閃燈拍)
我希望勸敗的圖面狀態接近原機,也比較接近新手的入手狀況
讓新手知道,他們手上的機器隨便按按可以按出什麼東西......
就算被稱解毒,也只是代表被勸敗對象不喜歡我手上的機器所呈現的感覺,或是我沒表達出機器的能力罷了
那些東西不需要時時被稱讚,而是我們提供的一些參考,平就平,濃就濃,淡就淡,很直接

至於亮度、曲線之類的,單純以電腦觀看者,我並不以為那是後製
畫面暗了也許是對方的電腦被調暗(我的照片在公司和在家裡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這和各家LCD的表現力也有很大的關連,是觀看端的器材所造成的問題我們暫不討論

另外大大您所提到的顏色被軟體改變,小虫是沒什麼經驗
JPG原圖、RAW轉JPG、JPG壓JPG、JPG套sRGB等顏色失真或改變的程度還遠比後製來得低
這裡,我指的後製是像大家在DCVIEW裡面看到的大多數的圖片
也就是某大大所說較大幅度改變畫面顏色構成或是多圖合成的後製方式

最後,後製不是罪,但為了怕被笑拍不好拍不美,而以後製圖勸敗新手,個人較不樂見
Mobile01的會員水準真是與日俱下.......
我是覺得數位時代跟傳統時代攝影基本是相同的, 重點只是後面處理佔的比重大小罷了.
傳統攝影攝影技巧佔80%, 後續處理只佔20%或是更少.
現代數位攝影技巧可能佔80%, 也可能佔40%而已或是更少, 反正有台電腦可以搞定後續作業.
我以前學攝影時, 我的啟蒙老師曾經要求我對同一物體同一角度拍攝一整捲底片, 中間只以不同的光圈配合快門速度做變化...................第二捲底片加0.3EV再做一次, 第三捲底片減0.3EV再做一遍, 第四捲加0.7EV................
我的底片是用黑白的, 然後自己沖洗一次, 在自己練習放像觀察各個底片不同變化差異.
我認為這種了解攝影入門雖然煩人但是你的基本概念收穫卻是十分的豐富, 這種知識只有自己做過才會最了解.
現代進步了, 不用做那繁瑣的步驟, 但是似乎也沒有人會對DSLR入門者做這類的教育了, 以前我在玩軟片時代一次進貨都進一二百捲底片, 以便得到最小的底片差異性, 現代都是數位時代更不會有這類的困擾了.......
我的重點是, 後製沒有什麼對或錯的問題, 重點是你的真正攝影技巧學會了多少, 你是"玩相機"還是"學攝影", 當然有人只是想照相所以照相, 後製後得到美好的照片就足夠了, 攝影技巧......再說吧, 如果如此那就當我沒說過.
捫心自問, 你在後製的同時有檢討自己為什麼會用錯光圈快門, 取景角度不對, 該補光卻忘記補了, 下次在遇到會不會修正這些錯誤.
我想, 大家都是愛好攝影的同好, 每個人拿起相機都希望拍出自己想要, 人人稱讚的照片, 後製過程不是重點, 重點是你能掌握多少攝影技巧, 若是有一天你拍出的照片不用後製就能得到80分或是90分(假設真的有100分), 我想你會感動的.
大家為的是能學好更加的攝影技巧, 而不要流於批判的漩渦裡, 以前傳統攝影者有他的領域在, 現代數位攝影也有自己的技巧, 後製問題不要搞成文人相輕的地步吧, 小小愚見.
要用後製圖勸敗,個人的意見是也無不可,但應該盡責任將訊息告知觀者。

想想,傳統攝影時代,所有底片(negatives)在被放大成照片(Prints)時,都是
「被後製過」的成品。就連正片,在沖片過程中也充滿了「後製」的變數,沖印過
程出問題,拍照時運用的技術、knowhow再好,還是一樣死得很難看。反之,在
技術優良的暗房放出來的照片,難道不宜給新手看嗎?

很多朋友都指出後製是工具也是創作技巧。讓人不快的原因,只是人與人之間溝通
時的問題而已。
看完 建築虫 兄的文章,我滿贊同他的想法,也發現我忽略了一些地方

廣義上勸敗照應該允許後製,因為這是攝影的一部分
但是有個前提,就是不應干擾影像內所提供的器材參考資訊
稍微調個曲線、飽和度可能就是極限
在器材導向的文章中展示「過份華麗到無法提供器材資訊參考」的相片
是沒有意義的,還不如貼張 3D 軟體算出來的 CG

例如以 DSLR 機身勸敗照來說,許多人會注意高 ISO 下的雜訊狀況
而鏡頭方面,不外乎 中央週邊成像、銳利度、耀光色散抗性... (色彩與對比我覺得倒還好)
而展示出來的勸敗照,後製時就不應該干擾到上面的資訊
甚至縮圖加銳利都會讓勸敗照失去參考性

但這跟「結果論」要分開討論,畢竟大前提不一樣
分享用的照片當然是怎麼後製都無所謂
但問題就出在 M01 是器材導向的版... 結果論是行不通的 Orz

小弟最近才開始學習後製,功能強大又複雜的軟體簡直是會頭暈腦漲
想請各位推薦幾套單易操作容易上手後製軟體來練習
o_o_o_o /| ,[_____], |¯¯¯L --O|||||||O- ()_)¯()_) ¯¯¯¯¯ )_)
最簡單的就是光影魔術師吧,一鍵搞定,起碼效果看來還不錯
至於畫質的破壞我就不清楚了

版上有,可以翻翻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